张思德的生平,张思德的生平事迹
革命领袖的小故事题目
有《毛主席不坐轿车》、《朱德的扁担》、《陈赓训徐老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等。
1、《毛主席不坐轿车》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
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
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
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2、《朱德的扁担》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
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
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
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
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
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
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
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3、《陈赓训徐老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有许多出身贫寒。
在战场上,他们奋不顾身,忘死拼杀,脾气也很暴躁。
徐海东是脾气暴躁中最著名的,外号“徐老虎”。
30年代,陈赓担任徐海东的师长。
徐海东每次指挥战斗,总是冲锋号一响便第一个冲向敌阵,同志们都劝他,他就说:“那子弹都是吃素的,我徐海东命大”。
陈赓便把徐海东叫来,严肃对徐海东说:“躺在地上的烈士有多少,他们要是听见你这话,不寒心才怪。
你固然忠勇可嘉,可是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让我很伤心。
”当部队晚上集合的时候,徐海东向战士们说:“关于怕死不怕死,我徐海东说过不负责任的话,师长批评了我,我从心里认错”。
4、《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5、《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
后勤的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
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
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
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
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
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
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
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
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
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
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推荐一个革命领袖的故事
邓萍与彭德怀的真挚革命友情 1927年冬,邓萍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前往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做兵运工作。
当时,该团团长为彭德怀。
行前,组织向他介绍了彭德怀的情况和此行的任务。
邓萍了解到,时年30岁的彭德怀出身贫苦,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早在北伐时期就结识了共产党员段德昌,并在其启发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几个月前,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彭德怀表现了强烈的义愤,而且就在这样的白色恐怖下,毅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邓萍此行的目的,就是负责团部党的工作,代表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关心帮助彭德怀,在彭德怀的部队里建立起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促使一团今后成为一支革命生力军。
革命领袖的小故事题目
有《毛主席不坐轿车》、《朱德的扁担》、《陈赓训徐老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等。
1、《毛主席不坐轿车》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
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
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
担任警卫员的辛克既着急,又害怕。
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
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2、《朱德的扁担》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砻市,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
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
1928年11月中旬,红军集合在宁冈、新城、古城一带,进行冬季训练。
由于湘赣两省敌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所需要的食盐、棉花、布匹、药材以及粮食奇缺,筹款也遇到很多困难。
红军官兵除粮食外,每人每天5分钱的伙食费也难以为继。
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严冬已到,战士们仍然穿着单衣。
为了解决眼前的吃饭和储备粮食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运动。
这些粮食大部分从宁冈的大陇运来。
大陇的粮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来存在那里的。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
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
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
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
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3、《陈赓训徐老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有许多出身贫寒。
在战场上,他们奋不顾身,忘死拼杀,脾气也很暴躁。
徐海东是脾气暴躁中最著名的,外号“徐老虎”。
30年代,陈赓担任徐海东的师长。
徐海东每次指挥战斗,总是冲锋号一响便第一个冲向敌阵,同志们都劝他,他就说:“那子弹都是吃素的,我徐海东命大”。
陈赓便把徐海东叫来,严肃对徐海东说:“躺在地上的烈士有多少,他们要是听见你这话,不寒心才怪。
你固然忠勇可嘉,可是说出这种不负责任的话,让我很伤心。
”当部队晚上集合的时候,徐海东向战士们说:“关于怕死不怕死,我徐海东说过不负责任的话,师长批评了我,我从心里认错”。
4、《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
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
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
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5、《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
后勤的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
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
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
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橙橙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
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
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
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
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啊,原来是这样。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
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
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
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
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
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
革命领袖的故事
1、方志敏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 。
红十军团被王耀武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追击包围,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突出重围 。
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
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时年36岁。
2、赵一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国共产党派到东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
1934年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道北区委书记,组织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争。
1935年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委,11月,与日伪军作战时不幸因腿部受伤被捕。
日军为了从赵一曼口中获取到有价值的情报。
找了一名军医对其腿伤进行了简单治疗后,连夜对其进行了严酷的审讯。
面对凶恶的日军,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赵一曼忍着伤痛怒斥日军侵略中国以来的各种的罪行。
凶残的日军见赵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马鞭狠戳其腿部伤口。
身负重伤的赵一曼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的几次昏了过去。
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没说出一字有关抗联的情况。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
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县(现尚志市)的火车,她知道日军要将她枪毙了,此时,她想起了远在四川的儿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一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3、毛岸英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尽管中苏两党有过不让中国孩子服兵役的约定,毛岸英仍坚决要求参战。
4、黄继光1952年10月14日,在上甘岭战役反击中,他所在的部队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冲锋都没成功。
眼看就要天亮,如在拂晓前还夺不下高地,不仅使已夺取的阵地重落敌手,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上甘岭反击战的胜利。
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
他们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巧妙地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一名战士牺牲。
另一名战士负重伤。
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柱,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军火力点前进。
在距敌军火力点八九米的时候。
他举起右手将手雷接连投向敌军,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志愿军反击部队的冲锋受到阻止。
这时,黄继光再次负伤倒下。
天就要亮了,这时黄继光身边已无弹药,身体又多处受伤,他顽强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
刹时,敌军正在喷吐的火舌熄灭,正在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
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高喊着"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
踏着黄继光爬行过的道路,很快占领了阵地,全歼守军两个营。
5、毛泽东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