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语句(狐假虎威语句二年级)

2023-06-27
29 阅读

二年级狐假虎威明白什么道理

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会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借着他人的威势逞凶的纸老虎,没有什么真本事。

我们不要轻易被仗势欺人的人吓到,要学会分辨出表象之下的真实。

狐假虎威的出处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原文如下: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现在多比喻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

课文原文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

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

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

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很不一样,都很纳闷。

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大大小小的野兽吓得撒腿就跑。

老虎信以为真。

其实他受骗了。

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狐假虎威里有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和一只什么样的老虎?

一只狡猾的狐狸, 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

老虎看着,不明白野兽们怕得是自我,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

它怕狐狸怪罪自我,做出什么对自我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此刻,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老虎是指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的人盲目信从他人的有权势的人。

狐假虎威中狐狸说的你敢吃我是什么句

"狐假虎威"故事中狐狸对老虎说"无敢食我"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假虎威》的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卖炭翁 问题

(1)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抢炭(2)是中最能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描写宫使外表的句子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表现出他们——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从行为表现方面有可以知道他们——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4)本文继续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了宫使掠夺的本质.十中无一字前者,但我们能很好的体会到作者——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的深切同情之情。

《卖炭翁》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卖炭翁》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

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

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

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

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告诉我们;
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

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平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

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

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

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

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

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
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

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

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
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

你看,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

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

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
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

这是多么富于戏剧性的描写啊!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

他歇下来,也许还用衣袖揩一揩额头的汗水,蹲在路旁喘一口气。

但是,谁能说他的内心会像他的外表一样平静呢?“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好像一场悲剧以前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人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

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反差。

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

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
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

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

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

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

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

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

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

“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

“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

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

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

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把”、“称”、“叱”、 “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

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

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

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

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

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充”,抵偿。

“炭直”,炭价。

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

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

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

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 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

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