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寒,如何评价韩寒的书
韩寒文学水平比得上钱钟书吗?
不是一个级别的,韩寒写现代小说的,没见过韩寒古文学造诣和翻译水平。
钱的古典文学研究,翻译都是大师级水平的,钱的《管锥篇》估计韩寒都看不懂。
韩寒的文学作品都有哪些?
如何评价韩寒与郭敬明的电影风格与内涵?
韩寒和郭敬明两人拍的作品截然不同,下面就简析下他两的作品风格和内涵。
韩寒虽说是由一名作家转型而来的导演,在文学领域有着一定的造诣,但其实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有名的赛车手。
而受他个人生活的影响,电影也会拥有这一些与车有关的元素,第一部作品虽然没有提到赛车,但也是近年来国内少有的公路电影,其实整个叙述的过程也是围绕着一辆车进行的。
韩寒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也是影片核心,那就是--励志。
而郭敬明的作品大多很温暖,感动的情素很多。
能够让人爱不释手立刻把他读完,反复有一种吸人的魔力。
读完后不仅对故事情节线索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而且对文中的角色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自我分析,甚至有人还会奉献出自己珍惜的眼泪!你作品的台词语言很唯美、飘逸、华丽、空灵。
韩寒本身做过赛车手,而《飞驰八生》中的张弛,一个赛车手从零开始,要考驾照,学驾车技术,最后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韩寒正是从赛车手——作家——导演。
一个有自身实践的赛车手、作家、导演,拍摄的作品很接地气,都是讲普通小人物的人生酸甜苦辣,因此,深受观众的喜欢。
郭敬明的《小时代》则描写繁华的上海,故事以富家子弟之间的各种撕逼,主人公林萧、南湘、顾里、唐宛的四个女生,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 情感 纠葛,她们先后经历友情、爱情、亲情的巨大变化。
《小时代》在2013年上映27天,最终累计票房达到4.83亿元。
《悲伤逆流成河》讲的是校院霸凌题材,由落落导演,该电影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最终的票房收入是3.56亿元。
根据票房收入看,韩寒是成功的。
而郭敬明却是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韩寒与郭敬明的电影可谓是电影市场里的“奇葩”,客观评价他们的电影都并不是高质量作品,与其去花心思扯出一些这两部电影的影评,我倒更愿意在两者电影的风格上做一些小小的比较。
大体看现在市场上无非有两种风格的电影,一种偏感性,这种感性是指让观众情绪化的,就像是大多数的音乐录像带,纯粹是发泄情绪的一种途径,所以大多都是商业化的电影;
另一种偏理性,编剧用自己的逻辑试图构造和表达一些东西,让观众费劲心思探究、思考、感悟。
这种以文艺片、 历史 片为代表,也是电影大家所倾心的一种类型。
它似乎就更像有价值的艺术品,让许多编剧都追逐着这个方向走。
还有一些是夹杂在二者中间的,有大量情绪化的但又让人沉思和感悟的。
比如张艺谋的电影,他的电影表达十分细腻,但又不是仅仅让观众发泄情绪的。
先看的是《小时代》系列,和好朋友们并列一排坐着,看到戳中笑点的镜头,几个人一起捧腹大笑差点能摔下座位去,可是感觉不到几分钟时间,剧情忽然扭转,几个人又齐刷刷哭成了泪人儿。
从电影院出来回味的时候,觉得之前自己好像是在刺激的游乐园玩耍了一番,或者是与剧情里的主人公们一起体会了一次他们的经历,陪着哭陪着笑。
当真正走出电影院后,刚才的情绪却立马烟消云散了。
这就是郭敬明的电影给我的直接感受,抓住了现代 社会 上年轻人的 情感 点,他的作品是偏感性的。
但是他在表达这种感性的方式时,所借助的更多是音乐和剧情,没有很细腻的人物性格表现。
加上他所表现的阶层并不是大众化的,所以并没有被大数观众真正接受和认可。
而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简直像极了他的写作风格。
有些幽默的地方我们可能在阅读时会嘴角微微上扬,可是放在电影里却稍有牵强。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韩寒很想和我们去表达他内心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就是一个个道理从主人公口中很直白地说了出来。
在电影院时每次听到一句这样直白的道理,我都会觉得很可惜,可能也是一直以来对于书籍和电影的表达习惯,觉得放在书里会更好。
整部电影从含义上来说我真的无从探究,它已经很直接了,没有什么看得懂看不懂。
但是可能它通过音乐、通过镜头和画面感所塑造的文艺劲儿让人想去静下心来沉淀一下吧。
韩寒的思想和个性都让人很佩服,但是他在“沟通”上仍有一些我行我素。
当然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不管怎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电影也没有好坏之分,各人有各人的喜好与口味。
电影人为了自己的电影认真付出,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电影我认为都是较成功的电影,毕竟它是起到了电影的一定作用的。
不过,现在电影市场上的票房现象确实也扭曲,口碑不好票房依旧高,口碑好票房却不高,跟风现象还是蛮严重的。
韩寒和郭敬明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两位青年作家,许多人都喜欢拿两人进行做比较,那么韩寒与郭敬明谁有才?今天我就从电影和文采两方面进行做比较。
韩寒和郭敬明两人作为80年后的新锐作家都备受争议,自出道以来一直被拿来比较。
曾盛传一件事:郭敬明因讽刺韩寒成名靠枪手写作和女人绯闻成名,被韩寒的老板掌掴至流血。
不过对此,韩寒的老板路金波和郭敬明先后写博客否认,并澄清双方的关系都很好。
韩寒和郭敬明的关系真的很好吗?不管怎样,同是80年后作家的韩寒与郭敬明一直以来都是青春文学平台上的竞争对手。
韩寒1999年在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作为高一学生以《杯中窥人》获一等奖。
代表作《三重门》,至今销售量已逾190万多册。
随后又出了《零下一度》,再次引起轰动。
郭敬明如韩寒一样也是依靠新概念名声雀起,真正让郭敬明一炮走红的还是《幻城》。
郭敬明促成了《幻城》,而《幻城》也成就了郭敬明,《幻城》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使他也成为新时期少年作家的领军人物,媒体报道他在名气和势力上已盖过了前几年的新锐韩寒和郁秀,但关于他创作《幻城》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韩寒与郭敬明谁有才 韩寒与郭敬明这对文坛冤家,历经十余年的纠缠,从写书到办杂志出唱片,就像一对连体婴,总也脱不开关系。
粉丝因他们鏖战对骂,而有关他们的“隔空对话”也常年被媒体拿来大做文章。
当他们纷纷来到电影行业,除了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体验之外,对更多人来说,是一场演了多年的好戏的加持。
这个时代,唱歌的都会演戏了,而写书的也都拍电影的。
韩寒一样也是作家出身的郭敬明也有自己的作品。
所以提到韩寒必然人们会连续到郭敬明,同样提到郭敬明也会联想到韩寒。
而他们的作品也常常被用来做比较,郭敬明指导的《小时代》是一种清新的时代感觉,整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奢华,除了奢华就是美艳,男女主教都是高颜值。
而韩寒的影片则是截然相反的风格,整个电影的背景都是暗昏色调,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在对待观众的态度上,两人确实风格迥异。
郭敬明坦言会亲自到影院中观察观众的笑点和哭点,会关心电影的种种大数据,“比如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地域分布,以及第几天票房最高、为什么第二天票房没那么高、一天里哪个时段票房最高。
这些数字我们每周都会整理、对比”。
此外,郭敬明不赞成电影一上来就要表现思想,认为“那是教科书的做法”。
对韩寒来说,拍电影是完成小时候的梦想,是为了自我表达。
韩寒说:“电影应该和观众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迎合观众,去讨好观众,去研究他们喜欢什么,去拍什么。
观众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和概念,过于研究他们在想什么,最后连你自己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了。
总之,我觉得我们是在拍电影,不是在拍马屁。
”他称,不会刻意迎合观众或市场,希望保持电影的纯粹,宁愿“卖身”也不出卖艺术。
一个人的电影对大众口味,一个只对女人的口味。
都是文学领域的创作者,小说的风格不同,所以两人的电影风格固然也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要想了解韩寒的影视作品,首先要了解韩寒的文学作品。
读过韩寒文学作品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电影是他所有小说的集合,你能在他的电影里看见小说里面所有主角的影子,而这些影子的主人,他的名字叫韩寒。
远方是没有尽头的,就像韩寒所有的电影和小说都没有结局一样。
他是一只孤鸟,一只崇尚自由的孤鸟,这只孤鸟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哪怕负重前行,遍体鳞伤,也不会停下飞舞的翅膀。
人生充满了太多的遗憾和美好,哪怕《后会无期》我也会《乘风破浪》的去寻找,就像是在《一座城池》迷路的小孩,我不知道你为何出现在我生命里,也不知道你为何将我抛弃,我有太多太多的问题想要问你,可我再也遇不见你,所以我用自以为是的正确答案在书写人生的答卷,最后的写作我将以你的名字命名,不带们,献给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每一个人。
幻术在指尖化成一道优美的弧线,最后幻化成为你的模样,那一刻你是美的惊心动魄,我曾经答应过你,当樱花飘零的季节我会去寻找你。
这些年我看过了太多的风景,可是我的记性越来越差,只记得一颗樱花树,和树下你冰冷的身体。
郭敬明的电影和小说里面的爱情总是固执的,总是支离破碎的,充满了太多的遗憾。
如果我的一个眼睛避免不了流泪,那就让我另一个眼睛微笑,我总不能哭着见你吧。
如果以后你不爱我了,请不要假装不认识我,因为我爱过你。
时间的沙漏已经开启,我不想被淹没,所以我选择离你而去,很现实。
爱情的金钱我都要!因为这是我的小时代!这是闪耀的时代,也是暗淡的时代。
这是美好的时代,也是痛苦的时代,这也是我们的小时代。
男女有别 不管是韩寒还是郭敬明,虽然都头顶作家头衔,但他们的作品实际影响并不大,都缺少能够传世的代表作,作品本身花架子大,内涵少,基本靠话题进行炒作而走红。
郭敬明想引领 时尚 ,韩寒想做精神领袖,两人虽然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成名途径,最终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物质,而不是以作品取胜,所以说到内涵,两人基本属半斤八两,没什么值得探究的。
文学作品如此,电影也差不多,尽管韩寒的作品票房成绩骄人,但是都比较粗糙,完全没什么可探究的内涵。
郭敬明就更是不知所云。
电影是一门影像艺术,电影的创作手法博大精深,只有沉下心尊敬这门艺术,才能有内涵值得探究。
对于还没有入门的电影,理它干嘛! 郭敬明身材矮小取向异常但这是他不能改变的,单说他的电影《小时代》,我个人觉的相当出色,已经达到了好电影的标准:完完全全构造了一个世界,不管你喜欢喜欢认不认同。
至于韩寒,在方舟子质疑之后他没有写过一本作品,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讲是无法理解的。
单说他的电影,我个人觉得很拙劣,而且我不喜欢全程抖机灵的电影,那些不 搞笑 的机灵十年前我也经常抖这样的机灵逗女孩子,但现在的他还在这样玩很无聊了。
郭敬明与韩寒写作风格各是怎样的?
剖析郭敬明与韩寒两人写法 之一——郭敬明与韩寒的写景风格 纵观郭敬明的《夏至未至》与韩寒的《三重门》,从中不难发现,两位作者在环境描写的手法上,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
在《夏至未至》中的多处体现了郭敬明的写景风格。
我们选取其中一处他对上海的描写: 上海,怎么听怎么没有真实感。
那完全就是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
弥漫着霓虹灯和飞扬的裙角。
倒是想看一看那些老旧的弄堂,正午的日光从各个角度切割着世界的明暗,斑驳而潮湿的弄堂墙壁,打着铃喧嚣而过的三轮车,黄昏的时候有鸽子从老旧的屋顶上腾空而起。
这一切所散发出来的甜腻的世俗生活的香味曾经出现在梦境里,像是微微发热的刚刚出炉的糖果。
——Chapter.05 1998 夏天·柢步·艳阳天 他的描写仿佛是一个用最古老的照相机所拍出来的一张泛黄照片,模糊而又清晰地反映着上海的一个小小缩影,而且不仅有泛黄的颜色,还有时间冲刷出来的陈年芳香。
弄堂是斑驳而潮湿,三轮车是打着铃喧嚣,鸽子在老旧屋顶上腾空,一个细节也不曾放过,构成一张鲜明的照片。
照片不是影片,没有声音,将尘世的喧嚣给隔离开了,只剩下一片宁静,给人回忆、深思的感觉。
郭敬明善于对环境进行细致的描写,文笔细腻地渲染出宁静致远、没有世俗喧嚣的气氛,而韩寒则背道而驰。
他是凭感觉去描写环境的,不刻意去营造美的环境氛围。
他认为写文章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正如他在《三重门》后记中所提到的,生活何来如此多煽情的美景,何来如此多美丽的巧合。
他不注重对环境的渲染,更擅长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环境,以此引出议论。
在《三重门》中韩寒是如此描写上海的湖: 上海的湖泊大多沾染上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
造物主仿佛是在创造第六天才赶到上海挖湖,无奈体力不支,象征性地凿几个洞来安民——据说加拿大人看了上海的湖都大叫“Pool!(水池)Pit(洞)!”,恨不得把五大湖带过来开上海人的眼界。
淀山湖是上海人民最拿得出门面的自然景观,他已经有资格让加拿大人尊称为“pond(水塘)”了。
——《三重门》 他在描写的过程中,没有正面去勾勒湖的形象,却用了美国五大湖来作对比,以此形容上海的湖小。
而且韩寒对于景物的描写是有他独特的用意,是为他的评论作铺垫的。
韩寒的书一般都在讽刺、评论当下社会,这在他描写景物时也得到了很大的一个体现。
上海的湖很小,是“沾上了上海人的小气和狭隘”,并不是诗情画意,上海人的眼见浅,加拿大人要“ 恨不得把五大湖带过来开上海人的眼界”。
可见韩寒对于他见到的景物,自有他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
他创新而又叛逆的性格绝不允许他与别人一般公式化的描写。
之二——郭敬明和韩寒对人物动作的刻画 郭敬明所有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文字都有一个通性——具极强的画面感。
当他的文字出现在纸上的时候,仿佛是跳动的色彩,拼凑出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堆砌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清晰的影像。
这种例子在《夏至未至》中频频出现,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颇具代表性的一段: 傅小司接过丢过来的枕头,微微地笑着,可是笑容就这么渐渐地弱了下去,脸上的表情一秒一秒变着幅度,最后变成一张微微忧伤的脸。
他把枕头顺势抱在胸前,两只脚缩到椅子上去,抱着膝盖,把下巴放到屈起来的膝盖上,这些动作缓慢地发生,像是自然流畅的剪辑,最后成型,定格为一张望着窗外面无表情的脸。
——《夏至未至》 此时,情节已发展至陆之昂留学日本,立夏与傅小司无意中谈及陆之昂。
此段前的情感基调是很调皮轻松的——傅小司开玩笑似地取笑立夏。
但是到了此段后,情况发生了转变——立夏提起了那个伤痕累累的陆之昂。
郭敬明到底是如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衔接得如此自然? 首先,郭敬明用“渐渐地弱了下去”“一秒一秒地变着幅度”来把前面轻松的氛围过渡到这种稍显尴尬的场面。
抱住枕头,把脚缩到椅子上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做的。
但因为上文情感的过渡,以让这些动作沾染上了令人揪心的分子,以致接下来“抱着膝盖,把下巴放到屈起来的膝盖上”这些本来就颇郁闷的动作更加郁闷。
而在郭敬明让傅小司的下巴埋进枕头的那一瞬间,我们的心也像埋进了属于他们的碎玻璃般的回忆中一样,血肉模糊。
在这里,傅小司的那种不自觉的忧伤在郭敬明寥寥几笔后已经表露无遗。
郭敬明就是用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来诠释那个身心疲惫宁静忧伤的傅小司。
此时此刻,在傅小司脑中浮现的是关于陆之昂的一切一切。
而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又一次汇聚在这段文字中。
从微笑到面无表情,这一连串的动作中,郭敬明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动作外的其他的东西。
这一点,正是郭敬明的文字中的精华之一。
纵观韩寒的文字,以议论居多。
在这些文字当中,动作描写的部分往往是隐藏在层层议论批判的包围中,扑朔迷离。
接下来这段就是我们拨开大段议论的层层包围找出来的“韩寒式”动作描写: 此时Susan旁座吃入佳境,动几下身子,一股粉尘平地升起。
林雨翔闻到这个,觉得此味只应地狱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突然一个喷嚏卡在喉咙里欲打不出,只好抛下相见恨晚的食品和Susan,侧过身去专心酝酿这个嚏。
偏偏吸入的粉不多不少,恰是刚够生成一个嚏而不够打出这个喷嚏的量,可见中庸不是什么好东西。
雨翔屏住气息微张嘴巴,颈往后伸舌往前吐,用影视圈的话说这叫“摆pose”,企图诱出这个嚏。
然而世事无常,方才要打嚏的感觉突然全部消失,那嚏被惋惜地扼杀在襁褓之中。
——《三重门》 韩寒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忘幽默讽刺一下,就像在这段中,韩寒形容完那个嚏的量,得出一个结论“中庸不是什么好东西”。
能将中庸与那个令人欲罢不能的嚏联系起来,这种思维的确非同一般。
然而韩寒在议论批判之余,也不忘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更进一步的刻画。
在这里,韩寒运用了“欲打不出”、“酝酿”甚至“颈往后伸舌往前吐”来描绘这个无比真实的场景。
“欲打不出”到底是怎么一个感觉,韩寒在此提及了“中庸”。
中庸,即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的态度。
韩寒用在此处,是为了借中庸这种略带贬义的心态来刻画那种欲打不出、横竖不得的打喷嚏的痛苦。
打喷嚏欲打不出的难过经历每个人都尝试过,而韩寒就是如此将这种司空见惯的动作巧妙地隐藏在对中庸这一带有贬义色彩的议论批判当中。
韩寒形容那股味道的时候,运用了他独特的方式将“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化作“此味只应地狱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这种句子在韩寒的作品中如百年老屋的灰尘一样随处可见。
这就是韩寒文字的诙谐。
韩寒完美地利用了林雨翔的这个喷嚏批判议论了一回,林雨翔的尴尬处境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韩寒的文字中完全察觉不到像郭敬明描绘的唯美画面那样的成分。
可见,在动作刻画方面,郭敬明追求的是画面感,而韩寒追求的是动作的真实性,是那种实实在在的感觉。
之三——郭敬明与韩寒笔下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作为人物描写的细节之一,心理活动描写在郭敬明的《夏至未至》和韩寒的《三重门》当中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有人说,《夏至未至》是一幅画;
也有人说《夏至未至》是一首诗,我觉得这些说法都不够全面。
郭敬明是一个细腻的写手,人物的心理活动在郭敬明细腻、新鲜的笔法下显露无疑。
下面,我们一起去透视郭敬明笔下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夏至未至》当中,郭敬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述说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以第三人称为主。
现在,我们先进入主角之一的傅小司的内心世界: 只是一瞬间心里有一些悲哀穿堂而过。
男生的感情应该就是如此隐忍吧,再多的痛苦都不带任何表情地承受,顶着一动不动声色的侧脸就可以承担所有的尖锐的角和锋利的刃。
——《夏至未至》 短短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傅小司当时内心的无比复杂。
掺杂着些许的埋怨,丝丝的无奈,淡淡的坚韧,似乎还有一点的愤怒。
这就是郭敬明,他就是有这样一种能力将好几种情绪融合在一起,他所利用的正是各种情绪之间一种内在的联系。
加之,郭敬明本人特有的写作语言使普通的人物心理显得更加细腻,更有意思。
例如语段中的“再多的痛苦都不带任何表情地承受”,从整个语段的内容上看,它是主谓结构。
假如我们以一种常规的思维去写作,那么相同的意思,就很容易被写成“面不改色地去承受一切痛苦”,这与原文的句子比起来,的确逊色不少,这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完全给不到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反而使文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但是郭敬明运用了这种独特的主谓结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字风格,给读者带来了难得的新鲜感。
对于这段心理描写,看得懂的人都知道它所要比喻的是“对自己不利的评论和困难”。
然而郭敬明却不喜欢直白,他喜欢“拐弯抹角”,他正是用“再多的痛苦都不带任何表情地承受”这样一句具有特殊结构的句子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他就是要追求一种虚幻的阅读感觉。
比起郭敬明的虚幻与唯美,韩寒的文字显得更加的朴实无华。
下面,我们看一段主人翁林雨翔的心理活动: 一想到要训练,雨翔不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宽慰自己道:雨翔别怕,十个里有五个是假的,你一定能跑过他们!这番自我暗示作用极大,雨翔刹那间感到自己天下无敌。
——《三重门》 作为一个细心的读者,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段话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字中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具有这种精神的大都有心理缺陷:自卑、自闭,这些在阿Q和林雨翔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作者韩寒也用他所擅长的“直白”写法,将人性懦弱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不免让我们想到了韩寒那“惨不忍睹”的童年,读《尚书》、《论语》,童年的阴影油然而生,心理也免不了有了变异。
这十多年来,韩寒就是这样走过的。
笔法细腻的郭敬明,直接朴实的韩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就了两个人迥然不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