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才子(民国四大才子和四大才女)

2023-06-27
57 阅读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民国四大才女是:1、张爱玲: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2、石评梅: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

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

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3、萧红: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4、吕碧城:吕碧城是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位

民国四大才女分别为:吕碧城、萧红、石评梅以及张爱玲四人。

民国四大才女,一般是指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三四十年代之间、中国文坛上出现的一大批女作家女诗人,她们中的代表人物。

学界比较一致的说法应该是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并没有大多数人熟知的冰心以及林徽因这两位杰出女性。


  吕碧城:其生于1883年,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及第,曾任国史馆协修、山西学政等,家有藏书三万卷。

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家。


  石评梅: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


  张爱玲: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徐志摩作为民国才子,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徐志摩可以说也是民国一个非常有才的人,徐志摩一生非常的浪漫,可以说也是一个风流才子了。

但是徐志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徐志摩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散文家,他的出生也非常的高贵,他的家里非常的有钱,并且是家中独子,所以说他也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公子哥了,这也成就了他潇洒多情和风流的性格。

并且徐志摩的才华可以说也非常的高,他去英国剑桥留过学,他写的诗都非常的浪漫,徐志摩的诗,首先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这个人浪漫的情怀,所以说他和许许多多的人也有很多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

他和陆小曼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被众多人议论,徐志摩说实话死的还是挺惨的,因为他死的时候是在飞机上死的,而因为当时陆小曼生活需要花非常多的钱,当时只有徐志摩去出去挣钱补贴家用,由此可见徐志摩,还是一个非常喜欢陆小曼的人,他一旦认定一个人,他就可以说付出他的全部。

我喜欢徐志摩,喜欢他洒脱的性格,但许多人并不喜欢徐志摩,认为他是一个渣男,因为他对别人不怎么负责任,他在结婚时候会出轨,这都是别人知道的,但是可能在现代角度看来,它确实是一个渣男,但是他的性情也确实让人佩服,确实非常洒脱,他可以为了陆小曼与自己的父亲断绝父子关系,但是陆小曼在他死后,也确实感觉到非常的痛心,他后悔自己当时那样的对待徐志摩,因为当时陆小曼每天都出去跳舞打牌,还有吸毒,这确实让人感觉到惋惜。

民国四大才子之首的徐志摩出身有多显赫?

82年前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罹难。

他“轻轻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却把痛惜和追思留在了中国诗坛。

他生于浙江,留学于英美,一生看似与天津毫无关系,但从求学的学子到育人的导师,他与天津也曾有着两段不解之缘。

朱自清曾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徐志摩作为民国四大才子之首,被誉为“中国的雪莱”。

他出生于江南望族,表弟是金庸,表外甥女是琼瑶。

他少年荣宠,青年得意,与郁达夫同学,师从梁启超,与蒋百里、胡适是莫逆之交。

他也活得坦荡热烈,与鲁迅、郭沫若笔战,与泰戈尔、罗素结为知己。

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五年,却像烟花一样璀璨。

徐志摩第一次与天津邂逅是在1916年,当时年少的徐志摩放弃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考入以全英文授课著称的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读法律预科,选修的是逻辑学、心理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等课程,表现出了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年夏天该升正式本科了,但北洋大学却撤销了法科,与北大法科合并了,于是徐志摩自然就转入了北京大学,并加修了法文和日文。

也正因为这个机缘巧合,才众所周知地拜了梁启超为师,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徐志摩的思想境界大为开阔,开启了真正的文学之路。

在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的同时,也广交了许多朋友,他的诗文开始关注民生疾苦。

不得不说,两个大学法科的合并,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在他的诗集《翡冷翠的一夜》中,看到有一首诗名叫《三月十二日深夜大沽口外》,其中写到“今夜守在大沽口外:绝海里的俘虏,对着忧愁申诉……”正是他对天津的回忆。

这首诗写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春,当时,孙岳的军队守在天津大沽口以拒奉军。

徐志摩则乘轮船北上,所以在大沽口被迫等了一个星期,于是徘徊在甲板作了这首诗。

此时的徐志摩已经留学归来数年,但文中那种厌恶战乱、渴望自由的现实情怀依旧浓烈,这多多少少也来源于北上生活对他的影响。

如果说徐志摩与天津的第一段缘分是学生的身份,那么这第二段机缘则变身成为了导师的身份。

1921年以后,徐志摩开始创作新诗,行文飘逸,语言优美,深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要领。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在国内引起关注。

徐志摩一生执拗痴迷地追求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爱、自由、美”。

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

“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幻想的世界里。

这种感受也代表了当时一些年轻人的想法,所以当时很多文学青年都是徐志摩的“粉丝”。

说到天津,当时也新崛起一些年轻诗人,尽管诗歌作品不少,但局限于对外界了解不深,在作品上稍显欠缺,更希望与徐志摩进行交流。

当时有个叫赵景深的年轻人,和几个文学青年在天津发起组织绿波社,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新文学青年的聚会根据地。

如《夜哭》、《他乡》的作者焦菊隐,《晨曦之前》、《魔鬼的舞蹈》、《孤灵》的作者于庚虞等都是学员。

这个社团的成员大多热衷新诗的创作,对徐志摩的“西洋体”诗颇感兴趣。

因此社团的成员都很希望能听一堂这位大师的讲座。

没想到有些事就这么巧,1923年夏天南开大学开办暑期学校,就是暑假的时候举办系列讲座,果然就把当时刚刚出名的徐志摩邀请来了,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英文文学》十讲及一次讲演《未来派的诗》。

这大好的机会当然得把握,于是绿波社就决定全体天津总社的会员一起报名听课。

讲座持续两个星期,一共十个小时。

这两种演讲都被赵景深记录了下来,收录在了1925年出版的《近代文学丛谈》里。

在赵景深写的那篇《志摩师哀辞》一文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知道这次讲座的内容以及给这群年轻人带来的深远的影响。

徐志摩在讲课当中,曾拿一首英译的歌德的诗要全班听讲的学生翻译,结果赵景深得了第一名,得到第一是有奖励的,奖励的什么呢?是一帧大幅的歌德的照片。

此后他还得到过徐老师颁发的一张法郎士像的明信片的奖励,并一直珍藏,作为对徐志摩老师的纪念。

讲座之余,绿波社的学员常常到徐志摩的宿舍里去拜访。

徐志摩还曾询问学员是否看过莎士比亚,他引导学员要看一些莎士比亚的原书,以了解真正的英国文学。

在徐志摩此行讲学结束后,绿波社天津总社的社员还请这位老师喝茶聊天,也为了话别。

湖畔草坪,阳光透过绿荫,照射在学员身上,鸟语草醇伴着徐志摩优雅而 *** 的谈吐,使学员感受一次次灵魂的洗礼,最后大家还一起合了影。

期间徐志摩问赵景深:“你是否以文学为业呢?”赵景深说:“我是这样的想。

”徐志摩就摇了摇头说:“大难,大难!文学是只好作为副业的。

”对于希望了解外国文学流派与发展历史的年轻人,徐志摩还开出了有代表性的书单。

这位赵景深在徐志摩走后依然和他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友谊。

赵景深193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逐渐成长为中国戏曲研究家、文学史家、教育学家、作家。

同样在徐志摩讲学时倾耳聆听的焦菊隐,在日后也成为享誉全国的戏剧大家。

可以说,虽然徐志摩此行只在天津停留了短短的十五天左右,但却为天津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中国演讲时,徐志摩正是随行的翻译,二人亦师亦友、感情深厚。

徐志摩这一生就宛如泰戈尔诗中所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只是这片秋叶,未免也凋零得太匆忙了,没能留给这世间更多斑斓的色彩。

82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会记得,徐志摩曾为中国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天津新文学带来了一缕春风。

民国四大才子

民国四大才子:才子一,“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是一个杭州人,出生于1905年,才17岁时,就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才子。

有才华的人,往往做事出人意料,在法国里昂中法大学留学时,戴望舒被校方开除了,原因不明。

才子二,为救国而死的郁达夫郁达夫,浙江富阳人氏,才子、作家,和那些只知吟花作对的才子们不同,郁达夫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很高的天赋和成就,更是一个革命斗士。

才子三,“天生诗人”邵洵美邵洵美是浙江余姚人,出生在上海,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富二代”!因为他的祖父邵友濂,曾是清朝的巡抚;
妻子的祖父盛宣怀,也是他的外祖父,更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因此他继承了大量的家产,是一个十足的大富豪!才子四,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徐志摩是浙江海宁人,曾拜梁启超为师,在国内上过大学,也曾去过海外留学,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博学之士。

他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也是个风流才子,在文化界,有关他和才女林徽因、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一直久传不衰!。

民国四大才子

在民国时期涌现出非常多的文人墨客。

在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子是: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戴望舒。

一:徐志摩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现代诗人、散文家。

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

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资产阶级作家。

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

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陆小曼的婚姻又参杂了太多的物质功利,他与林徽因的那淡淡情愫才最令人唏嘘。

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

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对于胡适先生题字的墓碑感觉过于简短,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

凌叔华欣然应允,她所题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转化为“冷月照诗魂”。

此块墓碑也在动乱中丧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动乱坟陵早已损毁,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政府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

徐志摩的外亲、著名建筑学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设计并撰迁墓记。

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铺地,青石为阶,半圆的墓台恰似一弯新月,有诗坛“新月派”的寓意。

墓碑沧桑厚朴,海宁籍书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张宗祥先生根据胡适之原文补题碑文。

墓碑两侧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书形雕塑,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

二:郁达夫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衣服都未来得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于1946年8月8日,邵宗汉先生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所获取的消息。

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

然而,这一说法却有个重大的疑点难以解释,即有研究者曾翻阅棉兰法庭的审讯记录,却完全寻觅不到有关郁达夫(赵廉)的蛛丝马迹。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郁达夫和同时遇害的几位欧洲人的被埋地点也应该很清楚,可是,现在郁达夫的遗骸在整个东南亚都找不到,根本就没有可靠的说法。

  另外,关于郁达夫的失踪还有几种说法:  其一、可能死于几个开小差的日本宪兵之手。

这几个宪兵平日里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而郁达夫对他们的行径很了解。

当他们奉命绑架了郁达夫之后,害怕郁说出什么对自己以后不利的话,便扼死了他。

之后,直接参与杀害郁达夫的两个宪兵便开了小差,从此下落不明。

此说缘于日本研究郁达夫的专家铃木正夫,由于铃木正夫始终不愿公开证据来源者的姓名,其说成为孤证,因而颇受置疑。

  其二、可能死于印尼独立军之手。

日军投降以后,印尼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印尼共产党人开始捕杀日军和亲日分子。

由于郁达夫曾是日军的翻译,加上印尼独立军与华侨联系较少,并不知道郁的真实身份。

所以,那天晚上将郁叫出去的印尼人可能是独立分子,郁很可能被他们杀害。

  其三、可能由华侨朋友秘密掩护转移。

郁达夫在印尼华侨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可能在武吉丁宜、巴爷公务的华侨组织帮助下秘密转移,脱离了日军所控制的范围。

鉴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和闭塞的交通环境,郁完全有可能在途中出现意外。

  其四、可能死于国民党特务机关之手。

这一说法缘于郁达夫本人对国民党一直心存忌讳,他害怕国民党某要员公报私仇,以他为日军做“通译”为借口杀害他。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

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上,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

同样,他的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总之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郁达夫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别是:孙荃、王映霞、何丽有;
此外,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李筱英。

  郁达夫共有子女11人,健在者8人,其中孙氏生育4人:龙儿(早夭)、郁天民、郁黎民、郁正民;
王氏生育5人:飞、静子(早夭)、云、亮(早夭)、荀;
何氏生育2人:大亚,美兰。

三:邵洵美 与妻子恋爱时,见《诗经》中《郑风·有女同车》中有“佩玉锵锵”句,为妻子之名,于是从“洵美且都”中取二字为名,以示爱慕。

  妻子盛佩玉(两者为表姐弟关系),是盛宣怀之孙女。

祖父邵友濂,为晚清重臣。

另曾与美国女作家项美丽(Emily Hahn) 同居。

女婿方平,著名翻译家。

生父邵恒,为一纨绔子弟。

邵过继给伯父邵颐,其前妻为李鸿章的嗣女。

邵洵美是个有贵族气质的诗人,在山雨欲来的革命时代,他一味吟风弄月,追求"
唯美"
,的确与当时国家多难、问题成堆的大背景不太和谐。

但他为人慷慨,有"
小孟尝"
之美称;
他的"
慷慨"
使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这点盛佩玉女士在《盛氏家族》中有所提及。

他在出版事业上颇有成就,尤其是《论持久战》英译本的出版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解放后,邵洵美埋头于翻译工作,译作有拜伦的《青铜时代》、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士》、泰戈尔的《两姐妹等》,他是翻译界公认的一流翻译家。

不幸的是,从"
反右"
到"
文革"
,他先是被逮捕审查,被释放后挨斗受批判,死时窘迫得连身新衣服都没有。

  用学者李欧梵的话说,在现代文学史里,邵洵美比大部分作家不为人知,是因为他“最不符合有社会良知的五四作家典型”。

  确实,眉清目秀、长发高额、有“希腊式完美的鼻子”的美男子邵洵美,有点“纨绔子弟”的味道。

他是清末高官后代,妻子也身出名门,家产丰厚。

有人评价他年轻时的生活,几乎就是《红楼梦》里描述的“大观园”的翻版。

他好酒好赌,经常在花木交荫的宅第里“一掷呼芦,输赢百万”。

他讲究雅赌,认为赌博有“诗意”,因此看不起那些世俗赌徒。

据说,他越输钱,诗写得越好,自称“赌国诗人”。

  邵洵美出生于名门望族,继承了万贯家财。

从剑桥回到上海后,他结交了上海滩除左翼作家外几乎所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他的朋友张若谷、陆小曼回忆道,当时邵洵美的私人书房里放着估价五千金以上的希腊女诗人沙弗像真迹,用20万金磅在伦敦拍来的史文朋的手稿,用羊皮纸装订的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第一版(《花一般的罪恶》深受波德莱尔颓废主义风格影响),和结拜大哥徐悲鸿送给邵洵美的描绘巴黎酒吧“红磨坊”即景的帆布油画。

这些陈设足见邵家强大的财力和人际网络。

然而,除了收藏自己深爱的艺术品外,邵洵美把万贯家财都投入到了发展少年中国的出版业上。

  他穿长衫,跳西式舞,像“公羊之鹤”。

因为皮肤苍白,出门前要薄施胭脂,自称这是学唐朝人风度。

  他爱画画,爱藏书,爱文学,在自家豪宅里办文学沙龙,来往的人川流不息。

他爱写诗,而且要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写,落笔字迹秀丽,行列清晰,匀称洁净,甚至可以直接付印。

  他的英式诗风,追求唯美,有人评价是“柔美的迷人的春三月的天气,艳丽如一个应该赞美的艳丽的女人”。

  章克标在给《海上才子·邵洵美传》写的序中把邵洵美概括为三重人格的人:一是诗人,二是大少爷,三是出版家。

章克标说邵洵美:"
他一身在这三个人格当中穿梭往来,盘回往复,非常忙碌,又有矛盾,又有调和,因之,他这个人实在是很难以捉牢的,也就是很难以抒写的。

"
1949年春,国民党败局已定,达官贵人纷纷卷着细软出逃。

邵洵美利用《论语》发表了《逃亦有道(复友人书)》,讥讽国民党政府。

文章刊出后,邵洵美受到了当局的警告。

有一期《论语》中有篇文章更尖锐,在刊物已印好的情况下,为免遭灭顶之祸,邵洵美发动家人一起动手撕去那几页,再由时代书局发行。

然而到第177期,《论语》终未逃脱被勒令停刊之厄运。

  其时,胡适曾拜访过邵洵美,并已为其定了两张赴台机票。

邵以不忍离开家人与工厂无法处理为由婉谢。

叶公超得悉,说服海军用军舰带邵家的人与机器一道迁台。

邵也谢绝了。

这其中当然另有隐情。

此前好友罗隆基已约见过邵洵美,并与他作了一席深谈。

罗向他细述了中共对待知识份子的政策,使邵洵美感到释然。

他相信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是有目共睹的,共产党来了,他也会有出路的,因此他静等上海解放。

  5月24日,上海解放。

划成分时,邵洵美被定为"
工商业主"

解放时,夏衍是上海市委宣传部长,为邵曾出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英译本而造访过他。

夏对邵的胆识很是欣赏,当然他们亦有旧谊。

不久,夏衍和周扬问邵有何打算,邵说想到复旦大学教书。

政府代为联系,学校表示欢迎,但根据邵的学历,在复旦只能任二级教授。

邵觉得自己在高校的朋友都是一级,他撂不下面子,不愿屈就,遂把心思锁定在写作、出版上。

  夏衍代国家征购了邵洵美的那台德国印刷机,邵洵美得了一大笔款,这又激起了他扩大书店的愿望。

1950年元旦,邵洵美全家移居北京,他想在京开设时代书局分店。

但不久,《人民日报》一连7天以每天半个版面的篇幅批判上海时代书局的出版物中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随之而来的是上海新华书店的大量退货。

因资金严重亏损,再也无法运营,邵洵美的出版事业就此画上了句号。

好在邵洵美兴趣广泛,百无聊赖之时,沉浸在方寸之间,成了集邮迷。

他收藏有不少十分珍贵的邮品。

因喜篆刻,邵洵美把自己的头像篆成藏书票,别具一格。

著名篆刻家钱瘦铁还为他刻了一方"
洵美常幸"
的印章。

  然而现实对邵洵美是残酷的。

1958年,他遭了一场无妄之灾,蹲了大狱。

邵洵美在历史上的人际关系确实复杂:与杜月笙有往来;
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李石曾有过从;
与陈立夫、陈果夫以及张道藩、刘纪文等有交情。

还有鲁迅对他的讥讽、批评,一直是他一块心病。

而他被捕的真正原因是一封信,一封写给项美丽的信。

四: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胜利的消息频传。

曾经蒙受"
附日"
冤枉的戴望舒决定回到北方。

这时,卞之琳从英国回国,路过香港,戴望舒决定与他结伴而行,他对挽留的朋友说:"
我不想再在香港呆下去了,一定要到北方去。

就是死也要死得光荣一点。

"
  到北京不久,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负责法文科工作,对于这项工作,他十分欣慰,曾向新闻出版总署的负责人胡乔木表示,"
决心改变过去的生活和创作方向"

而这时,他的哮喘病已严重到上楼都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听从医生建议动了手术,但病情并未好转,由于惦记《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法文翻译,他提前出院,并给自己打麻黄素针,在家治疗。

1950年2月28日上午,他照例自己打麻黄素针,为了能早点治好,他加大剂量,注射后不久,心脏跳动剧烈,扑在床上就昏迷过去,等送到医院,已经停止了呼吸。

  命运多舛的戴望舒一直在曲折中行走,当曙光照耀他时又过早离世。

卞之琳在悼念文章中说:"
望舒的忽然逝世最令我觉得悼惜的是:他在旧社会未能把他的才能好好施展。

现在正要为新社会大大施展他的才能,却忽然来不及了。

"
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

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

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

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

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对于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脱节的悲剧感。

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

他的诗自然不是反抗的和战斗的,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

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的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人的尊贵的头,像一面旗子一样地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

诗人在这里坚持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