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以写实和真实性品格,追求真善美)
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
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
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现实主义美术和现代主义美术的区别:1、从产生的背景看,现实主义美术是人们对社会现实不满的结果;
现代主义美术是社会现实给人们带来巨大精神危机的结果。
2、从表现内容来看,现实主义美术侧重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
现代主义美术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
3、从表现手法看,现实主义美术继承传统;
现代主义美术虽然也对传统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强调反传统,现代主义美术是反传统的各种流派的统称。
现实主义美术是怎样诞生的?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
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
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
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
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
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
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
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
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
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
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
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
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
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
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
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
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
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
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
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
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
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
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
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
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
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
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
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
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
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
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
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
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
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
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
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
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
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
杜尚:《干燥的便盆》 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
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
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
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
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
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
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
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
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
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
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
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
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
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
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
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
雷斯:《法国式的场景》 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
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
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
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
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
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
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
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
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
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
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
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
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
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
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
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
野兽主义、 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
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
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
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
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够吗?。
写实主义美术名词解释
写实主义又译现实主义[1],一般被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
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Liberal Arts)范畴里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
它还可以被用于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绘画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
著名画家方人也写实油画(6张)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
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
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
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让同个题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现。
最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没有见过他。
”当时来中国的苏联专家贬低中国画的水墨山水,认为是抽象的,但参观一次黄山后,才承认水墨山水是现实主义的,这是苏联人对绘画的最高评价。
美术概论中的几个名词解释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fve Bell,1881—1964)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
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已经出现,其各美学流派虽然观点驳杂,但视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则是其普遍的理论倾向,他们都追求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
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成功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
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在特伦托会议上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
当时的贵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是一种倾倒其宾客并表达胜利、权利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带有前庭、大楼梯和豪华的会客室的巴洛克宫殿为之兴建起来。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重新建构艺术本体,用形式而不是用社会文化关系解释艺术,这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倾向,但各个学派所用的方法又不相同,苏珊·朗格用的是生理学(生命科学),阿恩海姆用的是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性质。
阿恩海姆在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艺术与视知觉》(1954)中,对视知觉结构做了大量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述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绘画(Realism Painting):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
这个流派是使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赞美自然,歌颂劳动,深刻而全面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代表画家:柯罗(Camille Corot),代表作:《蒙特封丹的回忆》、《戴珍珠的少女》、弹曼陀铃的女郎》 卢梭(Theodore Rousseau),代表作:《橡树》、《春》、《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代表作:《播种者》、《拾穗者》、《晚钟》 库尔贝(Gustave Courbet),代表作:《石工》、《筛麦女子》、《奥尔南的葬礼》、《画室》 杜米埃(Honore Daumier),代表作:《高康大》、《七月英雄》、《出版自由》。
十九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末期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一批杰出的美术家有哪个?
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次使用“现实主义”来标明倡导的新文艺。
从19世纪中期前后到19世纪末,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运动中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美术家,如: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罗丹等。
他们在文艺主张和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追求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是,对过去热衷表现的神话和历史题材不感兴趣,热衷于表现现实生活,并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思考。
反对主观臆造,强调客观的表现对象,不管原来的美丑标准,关心和同情下层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