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故事(欧阳询的故事20字)
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的故事有哪些
1、欧阳询的故事: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谭州临湘人,他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2、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路过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墨迹,他驻马观看,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继续观察,等到疲乏,竟然铺开大衣坐下来观察,守在碑前三天三夜。
欧阳询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赞扬,正是海纳百川不择细流的胸怀成就了他在书法技艺上的卓越表现,他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上没有和他能够匹敌的,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有哪些?
欧阳询的故事名称有:1、流连观碑: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
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2、学"
二王"
书法: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
二王"
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
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3、自创书体: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
4、跟养父学书法:欧阳询成为孤儿后被江总收留,江总是南朝著名文学家,陈后主时,任尚书令等职务,位高权重,书法亦为一流,据窦臮《述书赋》记载介绍,江总乃陈朝二十一人书法之一,其书深受王羲之的影响。
而江总与欧阳询的父亲交往甚好,两人乃是忘年之交,志趣相投,因此江总愿意收留欧阳询,并把他养大成人。
5、应召修书:高祖武德五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
七年书成,询撰序言。
全书凡100卷,分48部。
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馀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
赖《艺术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是著名书法家,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欧阳询创立的“欧体”楷书,与“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四大楷书”。
关于欧阳询的故事主要推荐以下几个:一、关于身世与为官
欧阳询出身于世家望族,他的父亲欧阳纥(gē)在陈代官至广州刺史。
初唐小说《白猿传》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欧阳纥的妻子随夫南下,路途中竟被一只白猿掳去。
欧阳纥得知后,寻找到自己的妻子,杀死了白猿。
而其妻归来后即生下一子,就是欧阳询。
所以,欧阳询相貌丑陋。
这个故事是唐人用来诋毁欧阳询的。
因为欧阳询长得瘦削,看起来像猿猴(“状颇瘦削,类猿猱”),所以当时有人化名来毁谤他。
他的父亲欧阳纥后因犯谋反罪被杀,按照当时的刑律,其子欧阳询当在株连之列。
陈朝的尚书令江总与欧阳纥是故友,就收养了欧阳询,使他幸免于难。
589年隋灭掉陈后,32岁的欧阳询跟着江总一起成为隋朝的官员。
唐高祖李渊在称帝前与欧阳询是好友,往来甚密。
李渊建立李唐王朝后,欧阳询也做了唐朝的官,而且深得李渊、李世民的器重。
唐太宗贞观年间,他与虞世南、冯承素等一起受封为当时最高学者“弘文馆”学士,专门教授书法。
后来,欧阳询担任太子率更令,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又获封爵为渤海县男。
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欧阳率更”
“欧阳渤海”等。
欧阳询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第一流书法家,曾奉召与裴矩、陈叔达合撰巨著《艺文类聚》共一百卷。
二、关于刻苦学习书法
相传,欧阳询在一次外出游览山水的时候,在道路旁看到一块石碑,他骑在马上看了看,发现石碑上的字为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刻写,欧阳询认为这块石碑上的书法一般,看不出有什么精妙之处,于是,他就骑马离开了。
可刚走几步,欧阳询又转念一想:既然索靖是书法名家,他的书法一定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令人称道的地方。
于是,他又调转马头,来到石碑面前停下,下马仔细观赏石碑上所刻的字。
他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反复观察石碑上的刻字,慢慢就发现了这些字的韵味,从而领悟到了这些字的精妙之处。
正是因为欧阳询勤奋好学以及对书法的痴迷,其书法日趋精湛。
唐武德年间,远至高丽(位于今朝鲜半岛境内)的使者也来长安寻求欧阳询的书法。
三、关于风趣幽默
《大唐新语》记载了长孙无忌与欧阳询互相打趣的故事。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弟弟,有一天,在朝廷处理公事之后,他与唐太宗、欧阳询一起喝茶聊天。
长孙无忌就作诗来戏弄嘲讽欧阳询,他说:“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
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
”这几句打油诗的意思是:肩膀耸起就成了一个”山“字,头埋到里面出不来了,谁在麒麟阁上画了这么一个猕猴呢?欧阳询也应声回答长孙无忌,说“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 意思是说长孙无忌短脖子,大肚皮,整天混混沌沌,生得像面团。
唐太宗一听,哈哈大笑,说道:“你不怕长孙皇后责怪吗?”欧阳询笑着说:皇后大度,哪里像长孙大人这副熊样!”
最后说一下欧阳询的主要书法成就:欧阳询的传世书法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碑》《虞恭公温彦博碑》《九歌碑》《史事帖》《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千字文碑》等。
又有《三十六法》等书论。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代表作有哪些?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代表作有:1、张翰思鲈帖:《张翰帖》,又名《张翰思鲈帖》《季鹰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作品。
《张翰帖》内容记叙晋人张翰因秋风起而思念家乡的故事。
该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章法注重行气的贯通,字体修长严谨,笔力刚劲挺拨,字距较小,行距较大,风格平正中见险峻之势,给人以清新整饬之感。
2、皇甫诞碑:皇甫诞碑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
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
3、虞恭公碑:《虞恭公碑》又称《温公碑》,《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刻,岑文本撰,欧阳询书。
宋时碑石下半截断裂,又有牧童嬉戏,下截多漫泐,昭陵诸碑多如此。
4、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
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
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5、梦奠帖:《仲尼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纸本行书书法作品,《仲尼梦奠帖》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
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欧阳询观古碑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只有坚定自己的追求,努力完成才能实现。
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对待事物才能从中得到知识。
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成就。
原文: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
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欧阳询介绍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善于书法,父子俩被合称为“大小欧”。
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欧阳询观古碑
原文 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马宗霍《书林纪事》 译文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到了一块古碑。
原来是西晋的索靖所书写,于是他就停下马观看,很久后才离开。
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察。
等到疲惫了,才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睡在旁边,一直到三天三夜才离去。
人物简介 欧阳询(557~641),唐朝初年著名的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
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询是个书法家,看见好的书法,就像老鼠看见了大米,小猫看见了鱼,狗看见了骨头.他看见了好的书法,就爱不释手啦,一直到研究得差不多了才离开.他有着好学的精神. 字词解释 1.尝:曾经。
2.行:赶路。
3.书:写。
4.驻:停留。
5.良久:许久。
6.复:再。
7.及:等到。
8.乃:才,就。
7.反:同“返”返回。
8.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9.布:铺开。
10.裘:皮衣 11.去:离开。
12.宿:过夜。
13.方:才。
14.反:回来 启发道理 启示: 要想擅长什么,必须要精深下去,必须要专心致志,刻苦磨练。
欧阳询的行为说明了他是一个好学之人,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一:虚心好学的态度 二:博采众长的精神 文言知识 “所”字结构。
文言中“所”字后面如果跟着动词,便形成“所”字结构,如上文“所书”。
又如“所往”、“所击”、“所读”、“所有”......“所”字结构往往省略了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