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有后人吗-卢植是卢绾后人吗

2023-06-29
25 阅读

姓卢的都是姜子牙后裔这句话是谁先说(记载)的?

  系承齐姜太公 卢氏老家山东  关于卢姓的来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原原本本的记载,是这样的:“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汉有燕王卢绾。

”  齐太公,就是辅佐周武王兴周灭纣的姜子牙。

他于大功告成之后,被封在齐国,爵位为公,成为后世许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

卢氏,既然是创自齐文公的曾孙¤,当然也是名正言顺的姜太公后裔。

如果再往上推溯,则姜太公是炎帝神农氏的直系姜姓裔孙,那么,卢姓自然也是最为道地的炎黄子孙了。

  卢氏的得姓,是由于“食采于卢,因姓卢氏”。

春秋时代齐国的卢邑,在当时的历史上也相当有名气,《左传》上面就有一段:“隐三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的记载。

这个地方,根据考证,就是在现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西南方。

换言之,卢氏目前虽然是到处都有,但他们的“老家”却在山东。

  春秋时代繁衍于齐国的姜太公后裔中,以卢字为姓的,除齐文公曾孙¤的“以邑为氏”而姓了单姓卢之外,还有以“卢蒲”两个字为姓的一支。

这一支卢蒲氏,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传到后来,也纷纷改姓了单字卢氏,并且以今河北省大兴县一带为繁衍中心,使得卢氏的阵容,越来越是庞大。

  由复姓的“卢蒲氏”而单姓的“卢氏”,这段渊源,可以从《通志》的《氏族略》找到证据,是这样的:“卢蒲氏,出自桓公,亦为卢氏,范阳。

”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

  出自他姓赐卢氏。

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

  出自他姓改卢姓。

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

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

  正跟汉、唐两代的金碧辉煌一样,卢氏在这段时期也表现得精彩出色。

汉代的卢绾、卢植,以及唐代的卢照邻、卢同、卢纶,无一不是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

秦时,齐国的卢邑也很出名。

自田氏代齐,卢氏便散居燕秦之间,其后卢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带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阳最为旺盛。

至汉时,又有卢绾,原从山东迁入江苏丰县,其后裔世居涿郡。

同时,有卢氏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

此外,战国后期,卢蒲氏改为单姓卢氏后,繁衍于今河北大兴县一带,以后属涿郡。

至三国魏时,涿郡改为范阳郡,卢氏便以范阳称,俗称"
范阳卢氏"

之后,范阳卢氏历代显赫,一举成为"
四海大姓"
之一,世称"
崔卢王谢"
,其社会地位高于皇族。

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

西晋末年因"
永嘉之乱"
,卢氏大族有随晋室南迁;
又有一支卢氏迁居东北,后成为辽西卢氏大族。

唐代,卢姓在北方的繁衍区域更广,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称,南迁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等地。

卢姓于唐末入闽,宋时入粤。

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但卢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历代卢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为突出。

可见,历史上卢氏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范阳卢氏的历史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

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

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

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

”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

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

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

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韩信有后代吗

韩信没有后代。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满门被杀,没有子孙活下来。

韩信其人的能力非常出众,在刘邦帐下的人才之中,韩信能够稳稳地排进前三。

而且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基本上王侯将相这四个职业他全部做了一遍。

在刘邦的心里,恐怕除了项羽也只有韩信是值得忌惮的。

因此,韩信最终谋反不成,被吕后杀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遂了刘邦的心思。

韩信一去,整个大汉朝几乎没有人能够威胁到汉室子孙的皇权。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吕后杀死韩信的选择绝对是非常明智的,因为韩信实在是太厉害了,杀伤力恐怕并不亚于项羽。

但是如果抛开政治斗争不看,韩信其人对中国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他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

韩信其人军事领导能力相当出色,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也少有能够出其右的人物。

韩信的战略主要是以谋定后动为中心思想的。

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的将领,直到今天仍然是军队不得不参考的精华。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无情杀害,他家的三代亲属全部被推上了法场,按理来说韩信应该没有后代才对,但是其并不然。

韩信的死,看似是吕后和萧何两个人一手策划并实施的,但是暗中还是有刘邦的影子。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他的身上都有哪些品信呢?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他身上的优点也是比较多的,最著名的就是忠诚、自信和有头脑,这三点也是支撑他成为汉初三杰的根本原因,当初他就是靠着自信获得了刘邦的赏识,后来因为十分忠诚而逐渐掌握了兵权,最后靠着带兵打仗的谋略而击败了项羽,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自信首先要说的就是韩信的自信,韩信一开始在刘邦手下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后来有幸见到刘邦,还在刘邦张良等人讨论策略的时候,大胆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的行为若是遇到项羽,恐怕韩信的脑袋都不保了,但是刘邦却看出了韩信的才华和能力,所以便问韩信想不想当将军、有没有能力当将军,韩信当时便说自己完全能胜任将军的职位,在对韩信进行了一番考量以后,刘邦便让韩信当了将领。

能力由于韩信当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刘邦也不敢贸然让他带领的大军,所以韩信一开始是没有实权的,但是韩信本身能力很强,靠着一次次实战的胜利,让他成功走上了大将军之位。

再后来围剿项羽的时候,韩信下令要给项羽留一个突破口,目的就是怕项羽看到没有活路,而拼尽全力开始厮杀,给项羽留一个突破口,项羽才不至于拼命反抗,这也展现出了韩信的大智慧。

忠诚最后,韩信靠着能力获得了刘邦的赏识以后,还不足以让刘邦彻底信任他,而是刘邦逐渐看到了韩信的忠诚以后,才放心将兵权交给了韩信。

然而,自古皇帝和开国功臣之间就是充满猜忌的,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刘邦越来越怀疑韩信,不仅收走了韩信的权力,而且还一直默默地打压韩信。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