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起源简写(对联的来源简写)

2023-06-29
43 阅读

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
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扩展资料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
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参考资料:-对联。

对联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 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 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 五代 后蜀主 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 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

但据《楹联概说》考证, 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 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

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扩展资料对联又称 对偶、 门对、 春贴、 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 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 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对联作为一种 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的起源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分类: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

对联的起源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随着明代对对子的习俗盛行,出现了对联的这个词。

由于春联和桃符关系密切,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后来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的分类: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

对联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对联的由来如下: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

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春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公元九六四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

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

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的由来历史探源详解: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对联的来历

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荼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幽符咒或只写神荼、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代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荼、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取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昶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昶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昶都不满意。

最后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足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人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问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寓、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 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