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新立异原文(标新立异原文和翻译)
世说新语的故事有哪些
《世说新语》的故事有:1、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一览无余:“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
”3、二童一马:“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4、七步成诗:“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5、才高七步:同“七步成诗”。
6、才疏志大:“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7、千里莼羹:“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8、千岩万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文言文《世说新语·道旁苦李》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世说新语》中的成语故事:1、望梅止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曹操骗他们说:“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
”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
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后用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2、难兄难弟东汉陈元方的儿子和陈季方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争个不休,就去问祖父,祖父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
意思是元方做他弟弟难,季方做他哥哥难。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难分高下。
今多反用,讽刺两人同样坏。
3、割席分坐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合坐一张席读书,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为人,把席割开分坐。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后世指跟朋友绝交。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四)
原文: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 骇 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 槁 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
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
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
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
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
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
”况复 溺 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 译文:我少年读书时,就留心学书法,体会钟繇和张芝的作品神采,仿效羲之与献之的书写规范,又竭力思考专工精深的诀窍,转瞬过去二十多年,虽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力,但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
观察笔法中悬针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鸾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
有的重得像层云崩飞,有的轻得若金蝉薄翼;
笔势导来如同泉水流注,顿笔直下类似山岳稳重;
纤细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银河;
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壮观,似乎进入决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心手和谐双畅;
笔墨不作虚动,落纸必有章法。
在一画之中,令笔锋起伏变化;
在一点之内,使毫芒顿折回旋。
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
如果不去专心观察字帖,抓紧埋头苦练;
只是空论班超写的如何.对比项羽自己居然不差。
放任信笔为体,随意聚墨成形;
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运笔规律,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极为荒谬吗!君子立身,务必致力于根本的修养。
扬雄说诗赋乃为“小道”,胸有壮志的人不会只搞这一行,何况专心思考用笔,把主要精力埋没在书法中呢!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及字义 挹(yì) 1.舀:~取。
~彼注兹(从那里舀出来倒在这里头)。
2.牵引;
拉。
骇(hài) 惊吓;
震惊: 惊涛~浪。
~人听闻。
鸾(luán) 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颓(tuí) 1.崩坏,倒塌:~坏。
~圮。
~垣断壁。
2.消沉,委靡:~萎。
~丧。
~靡。
~唐。
3.败坏:衰~。
~败。
~景。
~朽。
4.水向下流:泣涕如~。
5.灭亡:“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
6.恭顺的样子。
7.暴风:“习习谷风,维风及~”。
[1]
8.落下,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中“夕日欲颓”——夕阳将要落下。
槁(gǎo) 枯干: ~木。
杪(miǎo) 1. 树梢: 木~。
2. 末尾;
末端: 月~。
岁~。
衄(nǜ) 1. 鼻孔出血。
也泛指五官和肌肤等出血:鼻~。
齿~。
2. 损伤;
挫败。
溺(nì,niào)
[ nì] 1. 淹没: ~死。
2. 沉迷不悟;
过分: 沉~。
~爱。
[ niào ] 同“尿(niào)”。
孙过庭《书谱》诗解1文质彬彬
孙过庭《书谱》诗解1文质彬彬 题文诗: 自古善书,汉魏钟张,晋末二王,彼之四贤, 古人特绝,今不逮古.古质今妍,质以代兴, 妍因俗异,书契之作,适以记言,文以表意, 书以达情,情纯意厚,情假意薄,真情不变, 书法常变,淳 醨 一迁,质文三变,适时而变, 驰鹜沿革,推陈出新.古不乖时,传情达意, 今不同弊,与时俱进,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东晋士人,互相陶淬,王谢之族,郗庾之伦, 非尽神奇,咸挹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
设有所会,缄秘已深;
学者茫然,莫知领要, 徒见其美,不悟所由.心手会归,同源异流, 转用之术,共树分条.趁变适时,行书为要;
题勒方幅,楷乃居先.草不兼楷,殆于专谨;
楷不通草,殊非翰札.楷以点画,之为形质, 转为情性;
草以点画,之为情性,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楷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楷草之情,犹血与肉. 正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一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释意: 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有钟繇、张芝,他们的书法无比卓绝。
晋末以二王的书法堪称精妙。
王羲之说:“把全部有名的书法墨迹找出来进行比较,钟、张确实无与伦比,其他的书法就不值得一看了。
钟繇
(151-230)字元常,颍州长社(河南长葛)人,三国魏明帝时,官至太傅,故又称“钟太傅”,是 曹操 重臣。
幼年在抱犊山向刘德升学书法,后又学曹喜、蔡邕(音拥),非常用功,足不出户,指画破被。
据说,他在韦诞处看到蔡邕的笔法,未借到气得吐血,被 曹操 用五灵丹救活。
后来钟派人盗韦诞墓才得到此书。
其笔法由此传到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等十几人,凡得此法者都成为一代大师(另据材料说韦死于钟后)。
相传钟繇的用笔说文字不长: “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 用笔者天(界)也,流美者(地)也, 非凡属所知”。
“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蔡邕)。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前一句体现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在书法上就是指天然和功夫。
人鼓努为力,只能达到流美,而天然则是指两方面,一是指人性,二是指大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只有三个途径:一是“师本性”,也就是“我师我法”;
二是“师天性”,“忘我之法”取万类之法就是为了忘我;
三是将“本性”和“天性”打通,以“心”会“天”。
后一句主要是写其练书法刻苦。
张芝
东汉献帝时敦煌人,随父迁陕西华阴,善章草,对章草转为今草具有重要作用,被誉为“草圣”。
仅活了三十多岁。
他的草书笔势连贯,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书。
其名言:匆匆不暇草书。
其草书有《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还有《二月八日帖》、《秋凉平善帖》。
他未出仕作官,历史上记载不多。
原文: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
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於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於即事。
解释 :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二王继之而来,他们父子俩的书法最佳。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与钟不相上下,或者说超过了钟。
和张芝相比,彼此相当,不相上下,然而张芝精练纯熟,在于他极其用功,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假若我要像他那样,未必不如他。
这番话是王羲之推重张芝,而认为比钟繇强,书法水平超过钟的意思。
考查王羲之的专长和拿手的好戏,他虽然还设有完全实现前人的规范,但他能博采众长,因此,他是无愧于搞书法的。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人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异。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 醨 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解释: 评论者说:他们四个贤能者,是古住往今来最优秀的。
但是今人不如古人,古人的书法质朴,今人的书法华丽妍美。
质朴的风格是因时代不同而兴起的;
妍美也会因为世俗喜好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风格。
虽然文字的创造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时代不同,书法的风格会由淳厚质朴变成华美漓薄,由讲究实用而变为追求外表。
质朴和文采就是这样迭为变更。
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继承而有所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这个道理。
最可贵的是,既能继承古人的法则,而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要追求当今的风尚,而又不同流于他人的俗弊。
正所谓文采与质朴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
何必放弃雕龙刻风华丽的宫殿而去住原始人住的洞穴,舍弃精美如玉的宝车而去乘原始的独轮车呢。
解说: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其艺术观是厚今博古的。
但其《书谱》有论点而无论据。
钟、张和二王对于对于孙来说都是古人。
而初唐的几位名家他无一列举,看来好似具有矛盾的心态。
其实这里正体现他的性格,他没有把同辈的人放在眼里,唯有他是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於隶书,伯英犹精於草体,彼之二美逸少兼之,拟草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始终,匪无乖互。
解释: 评论者又说:王献之的书法不如王羲之,就象王羲之的书法不如钟繇、张芝一样。
或许有人认为这个评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未将理由的始末详尽地说明。
说明: 按照他厚今薄古的观点,应说明二王(是今)比钟张(是古)更高明,但却成了一代不如一代(“评得其纲纪”)。
这里进一步提出悬念。
解释: 况且钟繇专长于楷书(唐时说的隶书是和正书、真书同一内容,而隶书被称为“八分”),张芝尤其精于草书,这两个人书法的美妙之处,王羲之却兼而有之。
要比草书,王羲之还比张芝多一手真书;
要比楷书,王羲之又比钟繇的草书要强。
虽然从某一种书体相比,可能王羲之的书法劣于钟、张,但是王羲之能博涉多优,集众家之长于一身,综合起来全面比较,评论者的话还是不适当的。
..............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
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方复闻疑称
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
设有所会,缄秘已深;
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
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
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
题勒方幅,真乃居先。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
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今译 :东晋的文人,均互相熏陶影响。
至于王、谢大族,郄、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达神奇的地步,可也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
然而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
后代人听到书论,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即使得到一些皮毛亦去实践效行;
由于古今隔绝,反正难作质询;
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见他人成功取美,却不明白收效的原因。
有人为掌握结构分布费时多年,但距离法规仍是甚远。
临摹楷书难悟其理,练习草体迷惑不测。
即便能够浅薄了解草书笔法,和粗略懂得楷书法则,又往往陷于偏陋,背离法规。
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一源泉形成的各脉支流;
对转折的技法,就像一颗树上分生出若干枝条。
谈到应变时用,行书最为要着;
对于题榜镌石,楷书当属首选。
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规范法度;
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
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
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
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
楷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
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其规则却是大致相通。
所以,学书法还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贯汉隶,参酌章草,吸取飞白。
若有丝毫为察觉,则相差远甚。
。
世说新语15篇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第15篇是《陈寔杀诈称母病者》,原文及翻译如下:陈寔杀诈称母病者【原文】陈仲弓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
事觉,收之,令吏杀焉。
主簿请付狱,考众奸。
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
不忠不孝,其罪莫大。
考求众奸,岂复过此?”陈寔杀诈称母病者【译文】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
事情被发现,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将其处死。
主簿请求交给狱吏,拷问其他罪行。
陈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
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大的了。
拷问其他罪行,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陈寔杀诈称母病者【评析】《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陈寔杀诈称母病者》谎称母亲有病请假,其实在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只是少数人惯用的。
听上去,或许觉得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只是一个谎言,对母亲不会有实质的伤害。
但是在当时却使陈寔下达了杀掉他的命令,可见对陈寔来说,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可见陈寔这人当官确实是办事严谨,理政有方。
世说新语10篇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10篇原文及翻译如下: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寔(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到了中午,朋友没有来,陈寔于是独自出行了,走之后,朋友才赶到。
当时陈寔的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那位朋友非常生气,说:“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走,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
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
”那位朋友听了十分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连看也不看一眼。
2、原文: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
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
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译文:夏侯泰初(即夏侯玄)和广陵郡人陈本是好朋友。
一次,陈本和夏侯玄在陈母面前喝酒,陈本的弟弟陈骞从外面回来,径自进入厅堂之内。
夏侯玄于是站起身来说:“可以与人以礼相交,不可以违礼杂处。
”3、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
”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译文:和峤(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被晋武帝司马炎所器重,司马炎曾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有所长进了,你可以去看看。
”和峤回来后,武帝问他怎么样,和峤回答说:“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
”4、原文: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
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
时论乃云胜山公。
译文:山涛的大儿子山允戴着一顶便帽,靠在车边。
晋武帝想召见他,山涛不敢替他推辞,就出来问儿子的意见,他儿子不肯去。
当时的舆论认为山涛的儿子胜过父亲。
5、原文: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
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
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
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
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
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译文:向雄任河内主簿时,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淮大为震怒,对向雄施以杖刑并将其革职。
后来,向雄任职黄门郎,刘淮任侍中,两人虽在同一部门,却从来不说话。
晋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的关系。
向雄不得已,就到刘淮那里,行礼后说:“我奉旨来你这里,可是我们之间的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马上就走了。
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你与刘淮重修于好,为什么还要继续绝交?”向雄说:“古代的君子,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贬黜官员;
现在的君子,任用人的时候恨不得把对方抱到膝盖上,罢免人的时候恨不得把人推进深渊。
我没有和刘淮刀兵相见,已经万幸了,怎么还能重修于好呢!”晋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
6、原文: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译文:王含任庐江郡大守,贪赃枉法,声名狼藉。
王敦袒护他哥哥,一次特意在大家面前赞扬说:“我哥哥在郡内政绩很好,庐江名士都称颂他。
”当时何充在王敦手下任主簿,也在座,严肃地说:“我就是庐江人,所听到的和你说的不一样。
”王敦哑口无言。
旁人都替何充捏一把汗,何充却十分但然,神态自若。
7、原文: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
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
何欲立嗣子,庚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
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
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
”帝有惭色。
译文:何次道(即何充,晋朝重臣)和庾季坚(即庾冰)两人一起受命为辅政大臣。
晋成帝司马衍驾崩后,由谁继位还没有定下来。
何次道主张立嫡长子,庾季坚和大臣们却都认为外来之敌势力强大,嫡长子年幼,于是拥立司马衍的弟弟康帝继位。
康帝登帝位后,会见群臣时问何次道:“我今天能继承大业,是谁的主张?”何次道回答说:“陛下登帝位,这是庾冰的功劳,我没有出力。
当时如果采纳了我的意见,现在就看不到眼前的太平盛世了。
”康帝听完,面有愧色。
8、原文: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
文度曰:“故应让杜许。
”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译文:王述调任尚书令时,调令一到便走马上任。
他的儿子王文度说:“你本来应该把这个官位让给杜、许两人。
”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不是说你胜任不了,而是说克己让人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
”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9、原文: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
”门生辈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
”遂拂衣而去。
译文:王子敬(即王献之)很小的时候,曾经看一些门生在玩樗蒲这种游戏,看出胜负后,便说:“南风不竞(南边的要输)。
”门生们听完,轻视他是小孩子,就说:“你这个小孩子只是管中窥豹罢了,至多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斑纹。
”王献之听完,瞪大眼睛说:“比远的,我愧对荀奉倩(荀粲,东汉名臣荀彧幼子);
比近的,我愧对刘真长(刘惔)。
”说完拂袖而去。
10、原文: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译文:孝武帝问王爽:“你和你哥哥比起来怎么样?”王爽回答说:“轮才华,我比不上哥哥王恭,至于忠孝,我又怎么可以输给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