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介绍(夷陵之战介绍资料)

2023-06-30
42 阅读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的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的简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这场战役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蜀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夷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夷陵之战是谁和谁打的

夷陵之战是刘备和陆逊打的。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发生于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

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征战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与蜀军相持而战,最后于夷陵一带打败蜀军。

该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战役原因: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他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

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需要夺回荆州,但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导致战役失败。

夷陵之战的意义

问题一:夷陵之战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三国三大战役 并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 少胜多 更因为这3大战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简单的说 夷陵之战之前 蜀国占有荆州(已经失去 又畅重新攻下)汉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个北方 而以三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应该是北方>
西南>
西北 以当时天下的形式 而西南又易守难攻 又有汉中这个粮仓支持 基本是一个2强一弱的局面 东吴在夹缝中 很难生存 两强一弱的局面非常难以维持 历史上的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夷陵之战之后 蜀吴两国的力量趋于平均 就是一个一强两弱的局面 这个局面就变得好维持了 就如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平衡性要大于锐角三角形一样 这个局面下 蜀吴只有联手才能对抗东吴 而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战败 天下将会2分 变成类似于南北朝的状况 所以 夷陵之战才是奠定天下三分最重要的一个战役 问题二:夷陵之战这个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个人觉得,夷陵之战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分别来讲: 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

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

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

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

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

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

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

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

3.放权彻底,不加干预,这点非常重要,毕竟陆逊年轻,军中资历不够,不免有些将领自持军功,不服调遣,但孙权给了陆逊极大信任,对于流言蜚语一概不理,给了陆逊极大支持。

4.蛰伏待机,不露锋芒,陆逊为将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低姿态,谦逊且隐忍不发,隐藏自身实力。

5.把握机会,不是战机。

当机会出现时,不应犹豫,当有极强的行动力,不拖泥带水。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海涵。

问题三: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会失败,如果刘备打胜了历史将会怎么样,此战有何意义和影响 蜀军70万,陆逊的兵力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问题四:三国的三大战役的意义 你 发现一个细节了吗,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发动者失败,能说明什么问题,易中天老师的分析是,三个雄主都扭不过强大的士族阶级,也就是本地的士子豪强家族实力太强大了,都是当时的 朝廷制度引起的,士族控制做官的人选,社会言论,财政收入,进一步就是军队,最终成为豪强。

统治者都知道谁都不可能统治谁。

两个小的拼一个大的,三个一样大,一 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拼一个小的,最终存活一个。

但是三个都想成为霸主。

问题五:说说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场战役中哪场的意义最大,说说原因(100字) 官渡之战,使曹操得以一统北方,赤壁之战,使曹操一统全国希望破灭,三足鼎立开始形成。

夷陵之战,使刘备汉中荆州两面钳击中原计划流产,也使得屡战屡胜的蜀汉受到打击,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且疆域自此固定。

三者都有自己的意义吧,对于不同的阵营当然意义也不一样。

对于历史来说,这三次战争都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历史意义前两者是高于后者的。

因为若前两者导致了三足鼎立,而后者是稳定了三足的局面。

当然,从规模上看,赤壁之战伤亡最惨重,规模也最大,曹操83万大军呢。

官渡之战袁绍十万对曹操一二万,夷陵之战蜀国倾全国大部分的兵力,估计是在十几万。

不过个人认为赤壁之战既然规模最大,其意义也更大一些,毕竟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它直接导致的。

问题六:三国演义之夷陵之战读后感 一本《三国演义》使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有重情重义的关羽;
有奸诈狡猾的曹操;
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

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 问题七:三国时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战役分析 蜀军8万,吴军兵力10万,总共也有将近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

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

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

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第三,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系列,诸葛亮和刘备后期的政治目标不同: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次北伐可见)。

刘备触在建立政权,割据一方。

所以夷陵之战前,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

入川后,带法正)。

战败之后,诸葛亮只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于如此。

(夷陵之战前法正已死。

)可见这一点。

问题八:刘备打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演义,就是要灭东吴为关羽报仇。

按历史,目的是通过对东吴作战,压迫东吴,迫使东吴接受合约,比如说交换荆州等。

问题九:简述夷陵之战 希望对你有帮助:彝陵之战又称V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恭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的故事梗概20字

夷陵之战的故事300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内模战役,是中国古代容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三国演义中借东风、三气周瑜、单骑救主、夷陵之战、白帝托孤、喝断当阳桥的故事梗概(不多于100字) 借东风;
赤壁之战抄,诸葛亮开坛求东风,用火烧曹操。

三气周瑜;
周瑜多次要用计加害诸葛亮,结果每次都被诸葛亮识破,所以周瑜郁郁而终。

单骑救主;
曹操征伐刘备,刘禅落入曹军的包围中,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曹军,救出少主。

夷陵之战;
关羽被孙权杀害,刘备起兵征伐东吴,东吴大将陆逊斗智不都勇,结果大败刘备。

白帝托孤;
刘征伐孙权失败,到达白帝城,刘备死前将蜀国以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

喝断当阳桥;
曹操征伐刘备,刘备逃过当阳桥,张飞在当阳桥前索战,曹操手下竟无一人敢应战,张飞大喝一声当阳桥断。

猇亭之战的故事梗概 猇亭之战一般称之为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

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大举攻吴,想为关羽报仇,同时夺回荆州。

同年7月,刘备亲自率领10多万蜀汉大军,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争。

刘备派大将吴班、冯习为先锋带领4万多人,攻取峡口,在巫地(今湖北巴东)打败吴军将领李异、刘阿部,夺取秭归。

刘备又派大将黄权驻守长江北岸,派马良去武陵争取当地部落首领沙摩柯的支持。

面对蜀汉大军压境,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辖制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5万人开往前线,迎击蜀汉军队。

同时东吴避免腹背受敌,与曹魏修好。

陆逊正确分析形式,避开蜀汉大军锐气,果断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带。

然后在那里转入防御,占领有利地势,集中兵力伺机决战。

公元222年,蜀汉大将吴班、陈式带领水军攻入夷陵地区,驻兵长江两岸。

刘备亲自率主力抵达猇亭,安营扎寨。

此时,蜀汉大军已经深入吴国境内,吴军坚守要地不出,蜀汉大军无奈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建营。

为了迫使陆逊出战,刘备派人围攻夷道。

陆逊力排众议,坚守不救。

两军相峙了六个月,刘备为了速战速决,多次派人阵前挑战,但陆逊都不予理睬。

蜀军将士逐渐失去了斗志。

天气炎热,刘备无奈把军营移到深山中依溪水屯兵休整。

蜀汉大军深入敌境,后勤保障困难。

而且刘备在扎营时,兵力部署又十分分散从而给陆逊以可乘之机。

陆逊见到蜀军士气不振,先派出一部分小部队试探性的进行进攻。

此次进攻虽然没有成效,但却使陆逊想到用火攻破敌的办法。

陆逊命吴军士兵携带茅草,乘夜突袭,顺风点火。

天气炎热,火势猛烈,蜀军内部大乱。

陆逊乘势反攻,迫使蜀军向西后撤。

吴国大将朱然率领5000精兵击败蜀军前锋,切断了蜀军的退路。

潘璋率部猛攻蜀汉军冯习所率军队,大破之。

诸葛瑾、骆统、周胤各部配合主力在猇亭反攻。

驻守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反攻。

吴军很快击破蜀军40多座营寨,并且切断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

蜀军将领张南、冯习以及武陵部族首领等人阵亡,杜路、刘宁等人投降。

刘备战败,逃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

陆逊集中兵力,又歼灭蜀军数万人。

此时,蜀军已经全线溃败,死伤逃散大部。

刘备乘夜逃入永安城中(又名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一病不起。

(3)夷陵之战的故事梗概20字扩展阅读: 夷陵之战是蜀汉由盛转向衰弱的转折点。

战后,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而这场战争后的次年刘备的死亡使得蜀汉在一次的雪上加霜,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据悉,夷陵之战之后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夷陵之战简介50之内

刘备不听丞相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决定倾全国之力,攻打吴国,为关羽报仇。

孙权在几次求和都未果的情况下,只好派出年轻的陆逊为都督,前去阻挡。

陆逊采取防守的战略,坚守不出。

于是刘备令士兵驻守树林茂密之处,并且将营地连看驻守。

陆逊认火烧连营七百里,打败了蜀军。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_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争。

扩展资料: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彝陵之战、_亭之战战役时间:蜀汉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战役双方:昭烈帝刘备(蜀汉)、都督陆逊(孙吴)兵力投入蜀汉:前锋冯习、张南4万,江北黄权5千,蛮兵沙摩柯数千,江南夷道2万,刘备身边1万,共8万多。

孙吴: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数千,孙恒江南夷道数千,步骘荆南数千,陆逊身边3万,共5万多。

战役趋势:刘备先胜后败,陆逊先败后胜。

战役结果:刘备大败,3路撤回白帝城,黄权降魏。

参考资料来源:-夷陵之战。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