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典故(唇亡齿寒的典故与寓意)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
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
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
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
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
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
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军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
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
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
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
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
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
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
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
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军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
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
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
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唇亡齿寒的典故春秋时候,晋献公想消灭虢国。
可是想要消灭虢国的话,就必须先经过虞国。
这个时候大夫荀息建议,把晋献公的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
晋献公一开始有点舍不得,但是苟息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于是晋献公便同意了苟息的计策。
果然不出所料,虞君看见礼物之后,非常高兴,答应借道。
大夫宫之奇听说之后,赶紧阻止说:“不行啊!虞国和虢国就象牙齿和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被消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但是虞君并没听宫之奇的劝说,还是借道了。
宫之奇知道虞国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就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军队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顺便又消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出自哪个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答应了。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不可唇亡齿寒,再次借路给晋国。
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
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
唇亡齿寒的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
晋灭虢。
虢公丑奔京师。
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译文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