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名篇鉴赏(宋词名篇鉴赏讲解)
关于李清照诗词的鉴赏
李清照的宋词名句赏析
1. 宋词名句: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
欣赏指数: ☆☆ 宋词名句: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欣赏指数: ☆☆ 【出处】: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2.宋词名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欣赏指数: ☆☆ 宋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欣赏指数: ☆☆☆ 【出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 宋词名句: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欣赏指数: ☆☆☆ 【出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 宋词名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欣赏指数: ☆☆☆ 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欣赏指数: ☆☆☆☆ 【出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宋词名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欣赏指数: ☆☆☆☆☆ 【出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宋词名句: 花自飘零水自流 。
欣赏指数: ☆☆☆☆☆ 【出处】:一剪梅 红耦香残玉蕈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
临江仙的全文赏析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明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长江之水滚滚不停地向东流去,翻飞的浪花之中,时间的长河之中,淘尽了多少英雄。
是与非、成与败,转眼即逝,一切成空。
只有青山,依旧在那,只有夕阳,依然在那。
在江上,白发的渔夫与樵夫,早已看惯了秋月与春风的四季流转。
和老朋友难得见了面,拿出一壶好酒,与之痛痛快快畅饮。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故事,都成为最好的下酒菜。
介绍这是明代词人杨慎的一首咏史词。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就是这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虽说是后来的小说家或者评书艺术家给加上的,但丝毫不减全书的艺术性,反而成为全书的点睛之笔。
感悟其实这首词写出了作者的淡泊宁静的心里,而且看淡历代的兴亡盛衰、就算是发生在大的事情,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虽然很悲伤,但是所发生的一切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
临江仙古诗赏析
临江仙 秦观 北宋 千里潇湘挼蓝浦,蓝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寒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赏析】: 这首词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作者贬官郴州时,回忆昔日曾经潇湘的感受。
词的起首两句为倒装。
“挼蓝”,形容江水的清澈。
古代挼取蓝草以取青色,故称“挼蓝”或“揉蓝”。
“桡”,船桨,“兰桡”是对舟的美称。
《楚辞·湘君》中有:桂櫂兮兰枻”、“荪桡兮兰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兰木做的枻;
或用荪草饰的桡,用兰草饰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装饰。
这里的“兰桡”代指木兰舟,暗指这一带正是当年骚人屈原的兰舟所经过的地方。
这两句是写他从处州贬来郴州时,曾乘船经过清澈如蓝的千里湘江,犹如在步当年骚人屈原的足迹,在千里潇湘水上走着迁谪的苦难历程,接着三句写泊舟湘江夜景。
写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
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
这是移情写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现出来。
词的下片写情。
开始两句,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
“妃”,指湘妃。
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
又传二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特定的时地,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
接着第三句,进一步描写对瑟声的感受,湘妃的'
瑟声是清凉哀怨的,抒发了她们对舜帝思念的深情,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声,不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词人的幽怨。
词的歇拍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
钱起《湘灵鼓瑟》诗有:“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词末两句全用钱起成句入词,但用得恰到好处,毫无斧凿之痕。
(董冰竹)。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
《扬州慢·姜夔》原文与赏析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唯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的词,多是抒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而感慨国事之作甚少。
《扬州慢》则是他集子中一首难得的篇章,通过描写扬州劫后的衰败惨象,揭露了女真贵族统治者的暴行,抒发了伤时忧国的情感。
词的上片十一句,分四层慨叹扬州的破败之状。
首韵三句从自己的行踪入题:长途远行路过扬州。
因为扬州是繁华昌盛的历史名城,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自然要解鞍暂停,下马观赏。
这里连用“名都”、“佳处”,不是为赞美,而是为映衬,借历史映衬现实,是欲抑先扬的曲笔。
接着,次韵二句,笔锋一转,从历史转到现实,勾出的现实画面,不是“名都”的繁华,“佳处”的秀丽,而是萧条的惨象:十里长街,一片凄凉。
作者此次过扬州是在冬天,句中“春风”不是实指,而是借杜牧的诗句象征过去的繁华,令人易于联想到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盛况。
“尽荠麦青青”句与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意近似,其中一个“尽”字,囊括一切,概览无余,极写荒芜的程度,令人伤心惨目。
为什么过去盛极一时的名都扬州,现在却如此荒凉?于是三韵三句揭示原因:女真贵族军事集团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破坏。
虽然战祸已过,但是兵火留下的残破景象,久久不能消除。
据史书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
“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又表示了对投降集团屈膝媚敌、断送河山的强烈谴责;
也表明了对女真贵族军事集团的切齿痛恨。
特别是一个“厌”字,把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庸,敌人的罪恶,作者的感慨,都融合在一起,具体形象而又深刻概括。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这是很有见地的评论。
末韵三句,在视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听觉方面着笔,渲染气氛。
“清角”写出兵荒马乱,边声不忍闻。
“寒”字点明节令,对应小序中的“至日”,同时又暗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都在空城”的“空”字,对应“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这三句重在写今,但今中有昔,回环往复,丝丝入扣,使凄凉倍见,更易触动“怆然”的情怀。
词的下片九句,分四层抒发触目的《黍离》之悲。
首韵二句,运用杜牧故事拓开词境。
“俊赏”写过去,“须惊”写现在。
由昔到今,怀昔是为了伤今。
昔日扬州的繁华,曾有许多词人骚客歌咏过它,并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也曾吸引过许多风流才子到此冶游,并留下不少奇闻逸事。
其中唐代诗人杜牧的事和诗最传人口。
所以词中设想:如果杜牧还活着,他若重游扬州,看到眼前的惨状,必定大为吃惊。
这里借杜牧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抒发深深的感慨。
次韵三句,以杜牧《赠别》和《遣怀》二诗的句意,指出即使象杜牧那样善于状物抒情的名家,即使用他那写“豆蔻”词的精微劲,写“青楼”诗的好才华,也难写尽这萧索冷落的情景和哀时伤乱的情怀。
前韵“重到须惊”是写不忍看,此韵“难赋深情”又推进一层,写不忍言。
三韵二句再折回写实景。
全词以昔日繁华皆不复见立意,这里突然出现“二十四桥仍在”,使词意跌宕,引人注目。
它暗暗点出景物依旧,世事已非,使人顿生桥在而时变的惆怅。
唐人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过去扬州的月色也颇富诗意,而今却变成寒气逼人的“冷月”,倒影在冬天的流水之中,无声无息,沉寂凄凉,再次渲染了词中的悲剧气氛。
末韵二句以诘问收束,感情沉痛,哀怨无限。
过去“扬州芍药甲天下”(王观《扬州芍药谱》),但花不知人间的盛衰巨变,只是自开自谢,自生自灭。
这便进一步慨叹了“名都”已成“空城”的不幸,强化了破败之惨,黍离之悲,完成了全词主旨的抒发,同时又荡出余波,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姜夔在其《白石道人诗说》中曾提出诗歌要“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扬州慢》可以说也是实现他这种艺术主张的名作。
这首词情景俱佳,意境兼胜。
上片主要是写惨景,下片主要是抒悲情。
但作者在写惨景中包孕着悲情,在抒悲情中又描写了惨景。
寄情思于景物又化景物为情思,移情入景又见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各具特色。
其次是运用典实,寄慨遥深。
词中用杜牧诗和事有七处之多,但作者不是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借杜牧的史实对比今昔之异,反衬“难赋”之苦,表达沉痛之情。
从而突出说明目睹故国劫后惨景所引起的悲情,实在难以描绘。
再次表现在多种感觉,妙合无垠。
词从“少驻”开篇,写到观景;
从眼中所见,写到耳中所闻;
从眼见耳闻,写到心中所思所想。
在具体的叙写中,又有“废池乔木”的形象,有“空城”、“清角”的音响,有冷月之无声,有寒波之荡漾。
有声,有形,有动,有静,浑然一体,感触多端,有效地表达了思想,深化了主题。
姜夔的词,多有小序,它常为理解词意提供线索,如本词小序就交待了写作时间、原因、内容、题旨等,而且小序本身文笔生动自然,饶有意趣,与词相配,互为补充,一散一韵,相得益彰。
可见,小序并非可有可无,实是构成全词完整艺术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宋人张炎曾把这首《扬州慢》和秦观的《满庭芳》(晓色云开)同誉为情韵兼胜的作品。
其实,秦观词回忆“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只是个人身世之感和寂寞无聊之情;
而姜夔此词感怀家国,哀时伤乱。
从这一点上说,此词比秦词要胜过一筹。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首词中“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诸句,也是以艳语写哀情,似不能责备为“与黍离之悲的严肃旨意,不相配合”。
当然,这首词感叹之意多,激昂之情少,其中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陈亮等的豪情满纸的爱国壮词相比,自然是一支深沉凄怆的哀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张炎《词源》卷下)“二十四桥”三句,是“荡”字着力。
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亦未易到。
(先著、程洪《词洁》卷四)白石《扬州慢》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起数语意不深,而措辞却独有千古,愈味愈出。
“自胡马窥江去后”数语,写兵燹之后情景,任他千百言,总无此韵味。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古雅精炼,突过清真。
(陈廷焯《云韶集》评)。
扬州慢 姜夔原文及翻译
扬州慢姜夔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译文:丙申年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
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
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自古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停留一会儿。
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都不愿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
临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响起,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
杜牧俊逸清赏,料想他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
二十四桥依然还在,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
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年年花叶繁荣,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注释:1、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
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2、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
3、至日:冬至。
4、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5、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
6、弥望:满眼。
7、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8、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停留一会儿;
初程,初段行程。
9、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10、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
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11、废池:废毁的池台。
12、乔木:残存的古树。
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