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若兰的孩子

2023-07-01
41 阅读

开国上将杨至成在井冈山时期是否有一位夫人叫伍道清?湖南省耒阳市金兰村伍家大屋人。

伍道清是杨至成上将的第二任妻子,她是朱德妻子伍若兰的校友和同村同姓的好友。

1928年9月,19岁在井冈山结婚。

生一子冬伢,后寻子无下落。

妻子后因战乱失踪。

25年离别后1954年8月突然到武汉找到杨至成。

后到青岛见面。

1929年1月30日,井冈山被敌军攻破,伍道清随同红五军突围向赣南撤走。

在大汾的突围战斗中,她行动不便掉了队。

战士们旋风般地开走了,她无法跟上,沿着部队退去的方向走了十几里,天黑时流落到一个村庄。

村里有个尚无子嗣的土豪,发现了疲惫已极、又饥又寒的伍道清,一看就知道是从井冈山冲出来的红军。

土豪见对方的身孕不小了,想要她肚里的孩子,便把她藏进一个旧砖窑。

伍道清在剧烈的奔跑中伤了胎气,又受寒生病,无法逃走,只得由这个土豪摆布。

挨到4月底,伍道清生下一男孩,土豪让她喂了4个月奶,就强行将小孩抢去做儿子,把伍道清卖给大汾一个砍柴为生的农民为妻。

伍道清在大汾,望眼欲穿地等待着红四军返回井冈山的消息。

半年过去了,10个月过去了,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坏,传说朱毛的队伍被敌军撵得东逃西躲。

伍道清很想到赣南去寻找杨至成,无奈又怀上了打柴农民的孩子。

她感到去赣南的勇气越来越不足了,只有终日以泪洗面,痛苦不已。

1936年4月,伍道清与打柴丈夫带上孩子,回到耒阳老家。

远在赣南苏区的杨至成,也时时思念着伍道清。

在中央苏区的几年中,杨至成曾多次托人打探伍道清的下落,就是毫无所获。

1934年10月,担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的杨至成,参加了长征,艰难地到达陕北。

鉴于他在8年的战争中多次负伤,积劳成疾,体质很差,中央安排他赴苏联治病疗养。

在苏联的8年,杨至成仍然记挂着伍道清,曾几次通过国际邮线,写信到湖南耒阳,向伍道清老家打听讯息,然而得不到一点回音。

1946年,杨至成回国参加解放战争,担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至成继续打听伍道清的下落,托中央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的耒阳籍领导干部伍云甫,帮助寻找伍道清。

这时才得知伍道清在逆境中为求生存已随他人的情况。

-----《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 段子英 初稿 徐洪涛 整理 段子英:(1912—2002)女,湖南耒阳三顺段家冲人。

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湘南暴动后随部队来到井冈山。

1929年初段子英与爱人王展程在遂川戴家埔遭遇当地的挨户团,随后王展程被敌人杀害,段子英则被卖给一个药店老板做妻子,后被母亲接回湖南。

1937年3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省机械工业厅副厅长。

2000年在长沙逝世,2002年10月将骨灰安放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

至于伍道清的家庭情况这些就不清楚了。

朱德与康克清有孩子吗

朱德:(1)夫人萧菊芳(云南人,1916年,病故)[17] 陈玉珍(四川人,1922年,失散)[17] 贺治华(四川人,1926年,分手)[17] 伍若兰(湖南人,1929年,就义)[17] 康克清(江西人,1992年,逝世)[17] (2)儿子朱琦(萧菊芳所生)和儿媳赵力平孙子朱援朝,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8] 孙子朱和平,任重庆警备区司令员。

[19] 孙子朱全华,任朱德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

[20] 孙女朱新华,任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主任。

[21] 孙子朱国华(1983年,死刑)左起:朱国华(四子)、朱和平(次子)、朱全华(三子)、朱援朝(长子)、朱新华(女儿)(3)女儿,朱敏(贺治华所生)和女婿刘铮外孙刘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副院长。

[22] 外孙刘康,从事中德之间的商务交流。

[22] 外孙女刘敏,法语译员。

[22] 外孙刘武,解放军某研究所大队长。

[22]。

康克清和朱德是原配吗

朱老总乃是中国军魂,红军之父,十大元帅之首。

“总司令”这一称呼,仿佛专为他而发明。

他年纪最大,资历最老,地位最重,立场最稳,威望最高。

身经百战而体无片伤,如有天神护躯。

其婚恋情缘在十大元帅中也颇具有典型意义。

第一次婚姻    朱德(1886-1976)青少年时代,还是清朝。

因为家里太穷,母亲生了13个孩子,死了5个。

但父母还是让3个孩子读了书。

朱德1905年参加了最后一次府试后,在家乡四川仪陇,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

刘氏颇贤惠,但朱德不甚喜欢,1906年离家求学,一去不归。

后来国民党三次挖朱家祖坟,刘氏吃斋念佛,保佑朱德平安。

建国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刘奶奶摇头不去,1958年病逝,享年74岁。

朱老总一般不提这段婚恋序曲,今人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次婚姻   到了中华民国元年,朱老总的现代婚恋正式开幕。

1912年秋,26岁的滇军少校朱德,娶了昆明师院的18岁女学生萧菊芳,据说是朋友的妹妹,萧家曾经恩助过求学时代的朱德。

朱德很喜欢这个没有缠足的进步姑娘。

朱德很喜欢这个没有缠足的进步姑娘。

1916年9月生儿朱琦(宝书),朱德而立之年喜得一生中惟一的贵子,讨袁战场上又获得大捷,真是爽气弥天。

但1917年初,萧菊芳不幸染疾,辗转病榻,到1919年不治而逝。

朱德撰写挽联曰:“举案齐眉,颇自诩人间佳偶;
离尘一笑,料仍是天上仙姝”。

另有《悼亡诗》七首,其二云:“赞我军机到五更,双瞳秋水伴天明。

每当觉察忧戎事,低语安心尚忆卿。

”我评此诗为朱帅第一好诗。

第三次婚姻   看到朱德受病妻幼子拖累,其部属陈平辉便给他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名叫陈玉珍(贞),同时是朱德挚友、革命元老孙炳文(后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外甥女,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

陈玉珍也是个受过师范教育的大脚女性,帮助朱德照料萧菊芳和朱琦(1916-1974,即朱和平之父)。

萧菊芳去世后,陈玉珍视朱琦如亲生,待朱德如骨肉,小家庭打理得温馨雅致(故居保存在宜宾南溪)。

可惜朱德志在四方,已然混到堂堂旅长,西南名将,30多岁了还要跑出去打天下,救国救民 江湖上谣传朱老总丢下5个姨太太出川闹革命,那是没有根据的,未免有点神化伟人了。

要是真有五朵金花珠围翠绕着,谁还革命啊?朱德是1922年8月出国的,1927年接陈玉珍小聚过一阵。

南昌起义后,朱德一度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

其实陈玉珍一直活到1967年,朱德的生母和嗣母都是陈玉珍奉养送终的。

朱德抗战期间和建国后都给陈玉珍写过信,表示“你的深情,我是深知的。

谢谢你……希望你努力加餐,为国珍重,将我和家乡忘掉好了,这是你真正的名言,是真知我爱我的。

”朱德和康克清还于1960年到南溪登门看望。

第四次婚姻    朱德出川后,找过孙中山和陈独秀,后来由周恩来介绍入党,赴欧洲留学,又转到苏联。

陪他出国的是一位19岁的能说英语德语的漂亮姑娘,四川开江女中教员贺治华(其他另有何芝华何稚华等说法,皆为南方人口音之误)。

贺家父母热情地把女儿的终身托付给了朱德,托付仪式究竟何时举办的,说法不一,早的是1920年,晚的说是1922年。

他们从德国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贺治华于1926年生下女儿朱敏(乳名“四旬”,因朱德该年40岁)。

但二人因志趣不合很快分手,朱敏回国后一生未再见过母亲。

贺治华另嫁给一位留学法国的比较年轻的革命者霍家新(其他如贺家兴何家兴等说法亦为南方口音之误),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与邓颖超蔡畅等结拜成中央妇委“八姐妹”。

谁料贺霍夫妇鬼迷心窍,竟然于1928年主动出卖中共领袖罗亦农,造成中共巨大损失,连前去接头的邓小平也仅差一分钟幸免于难。

周恩来邓小平命令中共特科严惩叛徒(参见李维汉回忆),陈赓带领“红队”前去锄奸,将霍家新击毙,将贺治华击成重伤,跑回四川,嫁给一个农民,建国前病死。

这是当年轰动大上海的国共特工史上一流的大案,怪不得朱老总从来不提这段往事,老人家心里一定特难受。

倒是坐过纳粹集中营的朱敏比较豁达,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性回忆。

第五次婚姻    就在贺治华背叛革命的1928年春,朱德率革命军攻下湖南耒阳,娶了活泼健美的当地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

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说过,朱总司令就是个农民。

此话不假,出身佃农的朱德,喜欢的女性都是高个大脚,还要识文断字,特别讲究个实惠。

而伍若兰不但文笔出众,还是一员手使双枪的女将,一人可以抵挡一个班。

伍若兰给朱德做了一双布鞋,还赋诗一首道:“莫以穿戴论英雄,为民甘愿受清贫。

革命路长尘与土,有鞋才好赴征程。

”因为伍若兰脸上有点麻子,朱德就趁机打趣道:“你有麻子,我有胡子,我们就‘麻麻胡胡’结婚吧!”部队里的宣传员编了个顺口溜:“麻子胡子成一对,麻麻胡胡一头睡。

惟有英雄配英雄,各当各的总指挥。

” 二人刚过蜜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朱老总宏图大展。

不幸次年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国民党方面称为“会剿”),为掩护朱德突围,已经怀孕几个月的伍若兰率警卫班断后,在激战中负伤被捕,受酷刑而不屈。

蒋介石亲发电报命令“割头示众”。

今天有些朋友因为看到共产党的腐败就反而崇拜蒋介石,说蒋介石宽容民主,真不知是何心肠。

朱德闻讯后,在毛泽东面前洒下了热泪。

从此经常把伍若兰给他做的一双鞋带在身边。

很多人都知道朱老总喜欢兰花,现在则应该知道他为啥喜欢兰花了吧?朱德1961年游广州越秀公园时,赋诗一首道:“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1962年在北京中山公园又写道:“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

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

”我藏有《朱德诗选》,青年时读到此诗,感觉写得很平庸,以为不过是领袖人物的应景之作,现在方体会到爱情之深,愈老愈醇。

写此咏兰诗时,朱老总已经75岁啦。

第六次婚姻    朱老总如此“克妻”,谁还敢嫁?可咱革命女青年,就是有那不信邪的。

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在井冈山,与17岁的江西姑娘、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喜结连理。

康克清也是出身贫苦的健壮型美女,枪法好,觉悟高,当时文化稍差,经常请朱德教她认字。

朱老总外表像农民,骨子里毕竟是留过洋的,便趁机向人家求婚。

康克清境界不俗,要求打个胜仗才能结婚。

朱德便约上老毛,一战打下长汀,歼敌2000多,果然保证了这桩婚事的大吉大利。

毛泽东赞道:“秧好一半谷,妻好一半福。

”这一次婚姻延续了47载,称得上是“准金婚”,可谓白头到老。

中央首长都称康克清为“康大姐”,我等百姓一般称为“康妈妈”、“康奶奶”。

朱老总四舍五入,苦尽甘来,正应了《绣金匾》里唱的“德高望重人人敬,能过好光景”也。

我的姑姑伍若兰1906年出生于耒阳县一户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当时著名的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三师”),从那年起,她便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之中。

1929年,她为了掩护丈夫朱德和红四军军部撤退,英勇牺牲,年仅23岁。

1962年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