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璨咏史名句(王粲咏史)
建安七子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哪两位
王粲文学成就最高,文学成就最高只有一个。
“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对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过贡献。
王粲在诗赋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
刘勰《文心雕龙‧
才略》提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王粲的哀思最能表现在作品上,其代表就是《七哀诗》与《登楼赋》。
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王粲《七哀诗》吟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把在乱世的经历见闻,融入于作品之中,留下最真实的记录。
扩展资料:时代背景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
在儒家经学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两汉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多是“依经立义”以教化为中心,重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及现实的关系等外部规律的研究,而相对忽视了对文学的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
不过,儒家思想本不废文学,且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儒学在争夺正统的斗争中也表现出某些进步因素,故儒学在汉代较为自由发展时就也提出了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接触到文学的特质问题。
此外,道家异端思想在汉代也在不间断地发展着,在经学思想统治较为松弛或逐渐衰微时,一些学者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了对文学更有价值的看法。
文人作家在创作中对文学的抒情或娱乐性质也逐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
这里所说的“文学精神的复苏”,就是指文人学者们对文学自身价值和特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开始自觉以文学创作抒情言志、表达一己情怀或以之作为精神自娱手段的状况。
参考资料:-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中的王粲 在文学上面的成就有哪些?
王粲,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
王粲极富文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年少时,正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在混乱的事态局势下,王粲遭遇了怀才不遇的瓶颈时期。
王粲十七岁时,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但王粲出于长安局势混乱并未赴任,之后,他前往荆州投奔同乡刘表,但事情并不如意,刘表见其相貌不扬,身体孱弱,又有过多拘束,所以并未看重他。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
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自幼极有才华,《三国志·魏书》中有较多篇幅是讲述王粲的轶事典故,过目不忘的技能更是广为流传。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
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
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着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王粲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作诗灵感与他的博闻强记有很大的关系,《三国志》中关于王粲拥有冲啊强记忆力的篇幅相当的多,可见王粲过目不忘的才能在当时极为出名。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明确地指出王粲生性善于计算,作算术时,可以很简捷地得出正确答案。
那么精于计算的能力与他作诗写文有什么帮助呢?其实善于计算的能力可以说明王粲的思路极为清晰,而且对于字符能够快速的记忆,这对于撰写文章而言,是极有帮助的,因此王粲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另外,《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同样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一日,王粲与友人相伴通行,遇见道路旁竖立着刻有文章的古碑,王粲极富兴致,便上前朗诵起来,有人见其对此碑文极有兴趣,便打趣道:“既然喜欢,何不将其记下来。
”王粲灿然一笑,随即转过身去,背对着石碑,将碑文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有人对此极为钦佩。
另一处记载,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
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
王粲惊人的记忆力便由此传播开来,为人钦佩。
。
中国古代长的丑却成功的名人
1、贺铸北宋词人,其词“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
著名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便出自他手。
然而,尽管才气逼人,贺铸的长相却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青黑如铁,眉目耸拔,人称“贺鬼头”。
2、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之一。
人称鬼才,其创作的诗文被誉为“鬼仙之辞”。
留有“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名句。
然而,身为鬼才的他长相却颇为丑陋。
可见其也知道自己容貌着实是丑陋不堪。
3、萧伯纳世界闻名的爱尔兰剧作家。
关于他的外貌有这么一个典故: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建议:如果让他俩结婚,那将对后代和优生学都是件好事。
她着重指出:“将来,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有多么美妙!”萧伯纳在回信中表示不能接受这番好意,他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就槽透了。
”虽然该典故的重点似乎在表现萧伯纳的幽默,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长相很不好。
4、郁达夫作为现代著名小说家,郁达夫算是一个另类。
首先是他的作品,看过《沉沦》的,想必都被其大胆的性心理描写,零余人的苦闷所震撼到。
其次是他的长相,在他们那一代的作家中,无疑是比较寒碜的。
这一点,其自己在作品中也有所提及。
然而,这似乎并不妨碍他的风流和多情,以及他那“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生活。
虽然长相“猥琐”,但其文辞却无比直白和大胆。
尤其是那一封封赤裸裸的情书,和沈从文等的稍微对照,不难看出是多么的风格迥异:5、古龙身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之一的古龙,无论是小说的风格还是长相都堪称别树一帜,是一个典型的奇异存在。
他的作品《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萧十一郎》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他的长相和他的才华相比,确实令人感到失望。
要说唯一的共同点,那应该是都很与众不同吧。
古代长得很丑但特别有才的人有哪些
古代长得很丑但特别有才的人有庞统,王粲,张松,曹操等等。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
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 ),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
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
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张松(?-212年),字子乔 。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 。
建安十三年(208年),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
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
其后,又说璋迎备以击张鲁,皆为璋所采纳。
建安十七年(212年),暗助刘备,为其兄张肃所告发,刘璋怒而将他斩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请教意思: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汉)王粲《咏史诗》
这两句诗李清照化用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的意思是: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
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壮士、英雄好汉的楷模。
规的意思是什么啊?
规 【gui】 规 advise;
compasses;
dividers;
gauge;
plan;
rule;
规 (1) 规、槼 guī (2) 古代画圆用的木工工具。
(会意。
金文字形,从聿从周,当系以规画之意。
本义: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 (3) 同本义 [compasses;
divider] 规,有法度也。
从矢,从见,会意。
――《说文》 规矩方圆之至也。
――《孟子》 规者,正圆之器也。
――《诗·沔水》序·笺 圆曰规,方曰矩。
――《楚辞·离骚》 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
――《墨子·天志上》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荀子·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4)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
规旋(如圆规般旋转);
规轮(圆规和车轮);
规轴(圆规之轴。
比喻规度) (5) 法度、准则 [law;
rule] 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难蜀父老》 (6)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
比喻法度);
规简(规矩法度);
规检(规矩法度;
循规矩,守法度);
规度(规则法度) (7) 模范;
典范,风仪 [model]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三国魏·王粲《咏史》 素德清规足传于汗简矣。
――《晋传书王承传论》 (8) 又如:规仿(以为模范而加以仿效) (9) 成例;
标准;
法则 [established practice;
setrules] 夫萧规曹随。
――扬雄《解嘲》 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
――《韩非子·饰邪》 (10) 又如:规节(规矩,节操);
规礼(清代官吏向下属索取的现金和礼品);
规银(当时上海通行的计算银两。
每两块银约合银元一元四角左右);
规容(规范);
规表(规范表率) (11) 文体名 [name of a style]。
如:五规(唐代文体名。
即《出规》、《处规》、《戏规》、《心规》和《时规》) 规 (1) 规 guī (2) 画圆 [draw a circle] 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
――《国语·周语下》 曲眉规只。
――《楚辞·大招》 (3) 又如:规圆(用圆规校之使其圆) (4) 划分土地而占有 [the land and occupy it]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国语·周语中》 规方千里:划定王都周围千里的地方。
甸服:畿内之地,作为直接收取谷物的地方。
(5) 又如:规田(周时田地分等的名称。
用以蓄水的土地,合九人所分到的称为一规。
农耕的土地,合九人所 配得耕种的称为一井。
四规相当一井);
规表(划分明白) (6) 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 [admonish;
advise] 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
――《庄子·盗跖》 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清·刘开《问说》 (7) 又如:规利(以利益来劝诱);
规饬(劝诫);
规过(规正过失);
规谈(劝勉);
规箴(规戒劝告);
规镜(规鉴。
规箴与鉴戒) (8) 计划;
打算 [plan]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9) 又如:规事(计划事情);
规谋(规划计谋);
规虑(规划;
谋虑);
规算(规划打算) (10) 谋求;
谋划 [try to gain;
plan and contrive]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资治通鉴》 (11) 又如:规求(谋求;
贪求);
规脱(设法逃脱);
规图(谋求);
规画(筹划;
谋划) (12) 效法,摹拟 [follow]。
如:规抚(仿效;
依循);
规仿(摹拟仿效);
规法(规摹效法) (13) 揣摩 [conjecture]。
如:规虑(揣摩测度);
规磨(臆测,揣摩。
引申有失误、差错的意思) (14) 通“窥”。
窥察 [peel at] 不能死之,千人环规。
――《商君书·境内》 (15) 又如:规情(窥探军情或情报) 规 (1) 规 guī (2) 圆形 [circular;
round] 冥冥皓容,规规皓质。
――唐·蒋防《姮娥奔月赋》 (3) 又如:规天(圆形的天空);
规空(圆形的天空);
规规(圆的样子。
多形容日月);
规车(指车轮);
规天矩地(象征圆的天和方的地) (4) 浅陋、拘泥的样子 [meagre;
rigidly adhere to]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清·黄宗羲《原君》 规避 guībì [avoid;
dodge] 设法避免 谏猎宁规避。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规程 guīchéng [rules;
regulation;
provision] 规则章程 操作规程 规定 guīdìng (1) [stipulate]∶法律用词。
预先制定规则,以作为行为的标准(如在合同、条约、契约、遗嘱、法律中) 他在遗嘱里规定,他的儿子们都得学手艺 (2) [prescribe;
stipulate;
institute]∶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装在套子里的人》 规定 guīdìng [stipulation;
prescription;
formulation]∶预先制定的规则 关于奖金如何发放,上级最近有新的规定 规范 guīfàn [standard;
norm;
requirment] 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 道德规范 规范化 guīfànhuà [normalize] 使合于一定标准 语言规范化 规复 guīfù [restore] 恢复[机构、制度等] 规格 guīgé (1) [specifications;
standards;
norms] (2) 工厂对产品和使用原料所规定的型式和标准 他们试炼的六炉钢,质量完全合乎规格 (3) 泛指规定的标准、要求或条件 这次接待外宾按什么规格? 规划 guīhuà [program;
plan;
design;
draft;
sketch out] 筹划;
计划,尤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长期规划 规划 guīhuà [project] 设计大工程或作计划 (我们)又以全部已解放的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工作着。
――《土地》 规诲 guīhuì [admonish] 规劝教诲 规谏 guījiàn [expostulate] 以正义之道劝人改正言行的不当之处 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
――《墨子·尚同上》 规诫 guījiè [admonish and warn] 规劝告诫 (郗鉴)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
王么知其意,每引作它言。
――《世说新语·规箴》 规矩 guīju [rule;
established practice] 规则与礼法 他自己立下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
――《渔夫的故事》 规矩 guīju (1) [well-behaved;
well-disciplined;
remain orderly;
have proper behaviour] 引申为称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2) 又如:没规矩;
守规矩 规律 guīlǜ (1) [law;
regular pattern]∶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 这句话,不只说出了气候上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
――《秋色赋》 (2) [rhythmical]∶有节奏的;
不是杂乱的 风吹叶子,发出一种规律的簌簌簌的声音 规勉 guīmiǎn [admonish and encourage] 规劝勉励 互相规勉 规模 guīmó [scale;
scope;
dimension;
size]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规劝 guīquàn [admonish;
give advice to] 郑重地劝说,劝告 规行矩步 guīxíng-jǔbù (1) [behave correctly and cautiously;
be strictly upright and correct in behaviour]∶循规的行为与蹈矩的举止。
比喻品行方正 他们被教诲学习温文雅静,怎么圣人一样规行矩步。
――柯灵《遥夜集》 (2) [stick to established practice;
follow the beaten track]∶比喻墨守旧法,不知变通 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
――《晋书》 规则 guīzé (1) [rule;
regulation] (2) 典式,法则,规律 自然的规则,一定要使我老下去,丝毫也不足为奇的。
――鲁迅《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3) 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
整齐 规则四边行 规章 guīzhāng [rules;
regulations] 规则章程 遵守规章制度 规整 guīzhěng (1) [clear and neat]∶符合一定的标准;
整齐划一 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
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
――《警察和赞美诗》 (2) [put in order]∶收拾 ;
整理 规整衣物 规正 guīzhèng (1) [admonish]∶规劝改正 互相规正 规正风俗 (2) [clear and neat]∶规整 他们围坐成一个不很规正的圆圈 (3) [etiquette;
amenity] [方]∶规矩 规 (规) guī ㄍㄨㄟˉ (1) 画圆等的仪器:圆~。
两脚~。
(2) 法则,章程,标准:~则。
法~。
常~。
清~戒律。
(3) 格局,范围:~模。
(4) 相劝:~尽力。
~谏。
~正(a.规劝,匡正;
b.整齐;
c.规矩)。
~勉。
(5) 谋划:~划。
~约。
郑码:BDOL,U:89C4,GBK:B9E6 笔画数:8,部首:见,笔顺编号:11342535。
王粲简介
王粲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
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
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
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实有幸与不幸。
曹操罗织文人于邺下,政治上的考虑大于文学。
“诸子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事而议论。
魏武看诸子,俱是书生无济,然不收之,则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学。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5)七子依附曹氏于乱世,虽然有了安定的创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抑,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
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 王粲,字仲宣,存诗23首。
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之作。
《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依附曹操后,尝随军出征,作《从军行》五首,既写书生抱负,也抒发乱世悲慨,兼有对曹操的颂美之词。
全诗气象壮阔,格调苍劲,为杜甫的前后《出塞》开辟了先路。
因侍从文人的地位,王粲后期也有应酬之作,《公宴》。
王粲《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壮志未酬的心境,在建安抒情小赋中,与曹植《洛神赋》并为双美,其《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难钟荀太平论》、《安身论》等文,或直陈利害,词义恳切,或义近名法,长于辨难。
。
王粲详细资料大全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
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
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刘表,客居荆州十余年,有志不伸,心怀颇郁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州投降,王粲也归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赖,赐爵关内侯。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
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又与曹植并称“曹王”。
著《英雄记》,《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文集十一卷。
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
概述内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基本介绍 本名 :王粲 别称 :王侍中 字号 :字仲宣 所处时代 :东汉末年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时间 :177年 去世时间 :217年2月17日 主要作品 :《王侍中集》 主要成就 :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籍贯 :山阳郡高平县 官职 :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 爵位 :关内侯 地位 :建安七子之一 荣誉 :七子之冠冕 人物生平,出身名门,怀才不遇,归附曹操,魏王侍中,驴鸣悼亡,主要成就,文学,藏书,个人作品,人物评价,轶事典故,过目不忘,昼侍可矣,眉毛脱落,亲属成员,曾祖,祖父,父亲,儿子,从孙,相关遗迹,王粲故居,仲宣楼,艺术形象,文学形象,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王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
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
二人都曾位列三公。
王粲的父亲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三国志12的王粲 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
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
当时蔡邕的才学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他家的客厅也常宾客满坐。
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
王粲一进门,因为他年纪小,身材又矮,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
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确实是奇才,让我自愧不如。
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
” 怀才不遇 初平四年(193年),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
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不久,他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
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他。
建安三年(198年),长沙太守张羡听从桓阶建议,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背叛刘表,刘表发兵讨伐。
为了宣传这次出征,就由王粲执笔写了一篇《三辅论》,以示师出有名。
其中写道:“长沙不轨,敢作乱违,我牧睹其然,乃赫尔发愤,且上征下战,去暴举顺。
”申明用兵乃是为了“去暴举顺”。
建安七年(202年),在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病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
刘表为了劝和,让王粲起草了《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书中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应当联合御侮,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甚有文彩,张溥在《王侍中集题辞》评价两文“词章纵横”。
归附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后,王粲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
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他为丞相掾,赐王粲爵关内侯。
一次,曹操在汉水边设宴款待百官,王粲给曹操敬酒说:“当今袁绍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将广,志在夺取天下,但虽爱惜贤才却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终归离他而去。
刘表盘踞荆楚,从容不迫,坐观时变,自以为可以仿效周文王。
那些避难到荆州来的贤士,都是海内的俊杰,可刘表却不善于任用他们,结果当国家危难之际却无人辅佐他。
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伊始就忙着整顿冀州的军队,收录当地的豪杰各尽其用,因此能称雄天下。
等到平定了江、汉,又征召这一带的贤才各居其位,使天下归心,望风归附,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国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后来,王粲又被调任军谋祭酒。
魏王侍中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以后,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一同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因博学多识,总能做到对答如流。
当时旧礼仪制度废弛殆尽,需要重新制定,王粲与卫觊等负责除旧布新,制定新的典章。
据《决疑要注》记载:汉末丧乱时,玉佩断绝消失。
而王粲认得旧佩,才重新作之。
西晋时的玉佩,都是受法于王粲。
三国志大战3王粲形象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们之间经常有诗赋往还。
据《典略》记载;
王粲才高,擅应机辩论。
当时,钟繇、王朗等尽管都在魏王国任卿相之职,但一到朝廷奏议,都停笔措手不及。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王粲随曹操南征孙权。
驴鸣悼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邺城途中病逝,时年四十一岁。
当时的曹丕还是世子,亲率众文士为其送葬。
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
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葬礼之后,曹植又作《王仲宣诔》,可见曹丕、曹植二人与王粲的交情确实非同寻常。
主要成就 文学 在文学上,王粲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并称“建安七子”。
而王粲不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梁朝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赞誉王粲为“七子之冠冕”。
同时,由于王粲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中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建安七子 王粲赋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为骚体。
最为人传诵的是作于客居荆州时期的《登楼赋》。
它摒弃了汉赋铺张扬厉的传统写法,以简洁明快的语句,忧愍世道,怀念故乡,热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来;
对自己的坎坷遭遇,也发出了强烈的感慨。
赋中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
王粲散文以他为刘表拟的《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比较成功。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如《七哀诗》;
归顺曹操后,主要是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这些诗再现了汉末战乱的田园荒芜和满目疮痍,也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过效力的意愿。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学活动,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的界线就是建安十三年的归附曹操。
前期他主要在荆州过著流寓生活,亲历过战乱灾祸,又长期得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愤纠结在一道,使他的文学作品笼罩着一层悲凄愤悱的情调。
后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广大地区已经实现统一的形势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担任重要官职而激发起建功立业的信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又转变为激奋昂扬。
如分别写于曹操西征关右和东征孙权的《从军诗》五首,便对曹军的征伐作了热烈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从军征战、建功立业的激昂情绪。
藏书 王粲的藏书主要得自于蔡邕所赠,相传他登门拜谒蔡邕,蔡邕“倒履迎之”,并言“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予之”。
蔡邕故后,即履行了他的诺言,将其藏书数车六千余卷赠与王粲。
年老时,其藏书已达万卷。
个人作品 据《三国志》记载,王粲有诗、赋、论、议近六十篇。
《隋书·经籍志》着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
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
严可均《全后汉文》卷90~91辑录有其辞赋奏疏。
中华书局出版有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
现世存诗23首。
王粲《登楼赋》手书(局部) 人物评价 蔡邕: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三国志11的王粲 曹丕: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粲长于辞赋。
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曹植:①既有令德,材技广宜。
疆记洽闻,幽赞微言。
文若春华,思若泉涌。
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何道不洽,何艺不闲。
②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典略》:粲才既高,辩论应机。
钟繇、王朗等虽各为魏卿相,至于朝廷奏议,皆阁笔不能措手。
陈寿《三国志》: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
谢灵运:①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②幽厉昔崩乱,桓灵今板荡。
伊洛既燎烟,函崤没无像。
整装辞秦川,秣马赴楚壤。
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奖。
常叹诗人言,式微何由往。
上宰奉皇灵,侯伯咸宗长。
云骑乱汉南,纪郢皆扫荡。
排雾属盛明,披云对清朗。
庆泰欲重叠,公子特先赏。
不谓息肩愿,一旦值明两。
并载游邺京,方舟泛河广。
绸缪清燕娱,寂寥梁栋响。
既作长夜饮,岂顾乘日养! 刘勰:①傅嘏、王粲,校练名理。
②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沈约:若夫平子艳发,文以情变,绝唱高踪,久无嗣响。
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钟嵘:其源出于李陵。
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
在曹、刘间,别构一体。
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萧纲: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
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骆宾王:河朔词人,王、刘为称首;
洛阳才子,潘、左为先觉。
若乃子建之牢笼群彦,士衡之籍甚当时,并文苑之羽仪,诗人之龟镜。
王粲 独孤及:且文之为体也,必当词与旨相经,文与声相会。
词义不畅,则情旨不宣;
文理不清,则声节不亮。
诗人因声以缉韵,沿旨以制词,理乱之所由,风雅之所在。
固不可以孤音绝唱,写流遁于胸怀;
弃征捐商,混妍蚩于耳目,自当晞圣藻于天文,听仙章于广乐,屈、宋为涯岛,班、马为堤防,粲、植为陆落,潘、陆为郊境,搴琅玕于江、鲍之树,采花蕊于颜、谢之园,何、刘准其衡轴,任、沈程其粉黛,然后为得也。
若乃才不半古,而论已过之,妄动刀尺,轻移律吕,脱略先辈,迷诖后昆,此明时所当变也。
于頔:诗自风雅道息,二百余年而骚人作。
其旨愁思,其文婉丽,亡楚之变风欤?至西汉李陵、苏武,始全为五言诗体,源于风,流于骚,故多忧伤离远之情。
梁昭明所撰《文选》,录古诗十九道,亡其名氏。
观其辞,盖东汉之世,亦苏李之流也。
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风,晋世陆士衡、潘安仁扬其波。
王曹以气胜,潘陆以文尚。
气胜者魏祖兴武功,于二京已覆;
文尚者晋武图帝业,于五胡肇乱。
白居易: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 罗大经:仲宣不依曹、黄、二袁,而依刘表,意亦可见。
故仲宣之忠于汉,陶渊明之忠于晋,罗昭谏之忠于唐,皆诗人文士之识大义有气节者。
陈绎曾:王粲真实有余,澄滤不足。
陆时雍:子桓、王粲,时激风雅余波,子桓逸而近风,王粲庄而近雅。
陈祚明:王仲宣诗跌宕不足而真挚有余,伤乱之情,小雅变风之余也。
与子桓兄弟气体本殊,无缘相比。
方东树:①建安七子,除陈思,其余略同,而仲宣为伟,局面阔大。
公干气紧,不如仲宣。
②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轶事典故 过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他生性善于计算。
作算术,很简捷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并且擅长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的两件小事,证明了王粲确实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
王粲的七哀诗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
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能。
”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围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
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连一道的误差也没有。
王粲就是这样博识强记。
昼侍可矣 王粲记忆力强,见闻广博,所以曹操出外游览观赏,王粲多次同车随行,至于受到的尊敬却不如和洽、杜袭。
杜袭曾经单独被曹操召见,一直到半夜。
王粲生性急躁好胜,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不知曹公对杜袭说了些什么?”和洽笑着回答说:“天下的事难道能全都知道吗?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为这郁郁不乐,您想一个人都兼顾起来吗?” 王粲墓 眉毛脱落 王粲二十多岁时,曾遇“医圣”张机,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
如若不然,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脱落。
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
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
”可是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便不听他的话,更不吃药。
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吃药没有?”王粲骗他说:“已经吃了。
”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
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始终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眉毛果然慢慢地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死了。
仲宣楼与王粲 另王粲还有见无草之墓识礜石的逸闻,但此事据载发生在曹操北征蹋顿之时,当时王粲应该还在荆州,但据史籍记载另一名荆州人士周不疑此时也在曹操军中,如此巧合,则当时或有隐情使得此二人在曹操军中也说不定。
亲属成员 曾祖 王龚,字伯宗,官至太尉。
祖父 王畅,字叔茂,官至司空。
父亲 王谦,官至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儿子 王粲有二子,受魏讽谋反案牵连,都被曹丕诛杀。
从孙 王宏,字正宗,在西晋官至大司农、司隶校尉、尚书,卒赠太常。
相关遗迹 王粲故居 王粲故居在湖北襄阳万山,万山北坡有王粲故居遗址和王粲井。
山上原建有幽兰寺,明万历初改为保堤寺,一说王粲井为寺庙生活用井,由于当时寺僧众多,山高井深,提水艰辛,所以又叫苦井。
仲宣楼 仲宣楼是为纪念王粲而修建的。
据《襄阳府志》记载,此楼毁于民国初年,其模样无人知晓,更无图可查。
在重建时,只好参考毁于抗日时期的邻近该楼的魁星楼建筑结构。
如今仲宣楼,就是1993年襄樊市 *** 依据魁星楼修建的。
整个仲宣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可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
仲宣楼、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是“楚天四大名楼”。
襄阳的仲宣楼在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 楼前立有王粲石雕像,楼内悬挂有沈鹏等名家题写的“仲宣楼”等8幅匾联,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郑光祖《王粲登楼》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武圣关公》:贺琳饰演王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