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案(亡羊补牢教案设计)
关于成语故事活动课展示的教案?
1. 《成语故事》读书汇报课教学设计 【成来语】: 似水如鱼 【拼音】: sì源 shuǐ rú yú 【解释】: 像鱼和水一样不能离开。
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多指男女情人。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鱼。
”明·张凤翼《红拂记·传奇大意》:“李靖人豪,张姬女侠,相逢似水如鱼。
” 【举例造句】: [正旦唱]这厮只因饱暖生淫欲……[正旦唱]便休想似水如鱼。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 【拼音代码】: ssry 【近义词】:如鱼似水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
多用于夫妻或情侣等 2. 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内观。
然后容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 三 教具 四 教学方法 五 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 六 板书提纲 七 教学反馈 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
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3. 语文《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板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专后都有一个含属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
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4. 大班成语故事教案:《三顾茅庐》 写教案的具体内复容包括以下十项制: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五)作业安排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5. 教学方案演绎成语故事 教学相长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解释】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来表示教与学互相促进。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相;
不能读作“xiànɡ’;
长;
不能读作“chánɡ”。
【辨形】教;
不能写作“叫”;
相;
不能写作“向”。
【近义词】互教互学 【反义词】兼容并包 【例句】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
6.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精选 1.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内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容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2.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是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的过程,可以为新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提供比较丰富的实际情境,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成语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教才学情分析: 成语及成语故事 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重点 :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
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成语探源 四面楚歌 洛阳纸贵 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 闻鸡起舞 凿壁偷光 杯弓蛇影 8. 大班成语故事教学活动: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
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
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9. 大班语言:《成语故事》教案 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一般说来,一节课中学生要把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困难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
少儿表演成语故事
⑴ 儿童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幼儿故事大全 【成来语】: 叶公好龙源 【拼音】: shègōng hào lóng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
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
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举例造句】: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拼音代码】: yghl 【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灯谜】: 倾古雄才爱中华 【用法】: 作定语、宾语;
指表里不一 【英文】: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
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
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⑵ 儿童成语故事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有: 1、病入膏肓 春秋时,晋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医生。
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缓的名医去诊治。
在缓还未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在谈话。
一个说﹔“来人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往哪里﹕“另一个回答说﹔”我们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们怎样﹕” 缓到了之后,给晋公作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你的病已发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办法不行,用针剌也剌不到患处,服汤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无法医治了。
”晋景公叹了口气,说﹔”缓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医生。
”于是赏给了缓一笔厚礼,送他回国。
不久,晋景公果然病逝。
5、出奇制胜 战国时,燕国国君昭王派大将乐毅率兵攻打齐国。
乐毅足智多谋,很快就打下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
只有即墨城和吕城未被攻下。
即墨城居民推选一个叫田单的人担任守城指挥。
这时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承了王位。
田单想,燕军强大,光凭勇敢是难以取胜的。
于是他就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
惠王得知后,非常生气,撤换了乐毅。
田单利用这一时机,袭击燕军。
他征集了一千多头牛,在它们的背上披上画有龙纹的红绸,在牛的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在牛的尾巴上扎上用油浸泡过的芦苇。
一天夜间,田单挑选了五千名精壮的士兵,他们跟在牛的后面,点起火来。
这群牛带着烈焰,向燕军兵营狂奔而去。
燕军兵营顿时起火。
燕军惊恐万状,四处溃逃,齐军大胜,收复失去的土地。
西汉司马迁在他撰写的《史记》中,认为田单的这次胜利,是军事上出奇制胜的典范。
⑶ 画蛇添足的故事 儿童成语故事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版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权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倒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给蛇添足的那个人,正是因为做了多余的事,才失掉了到嘴的好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切合实际一点,不要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二》 ⑷ 儿童幼儿成语故事文字版 井底之蛙复一只青蛙,住一口制井里。
它高兴时,在井里跳来跳去,天热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觉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遥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乐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叫它。
它抬起头向井口一看,只见一只大海龟的头几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
只听见大海龟问它:青蛙老弟,你见过大海吗?青蛙说:大海有我的井大吗?海龟老兄,欢迎你下井来作客。
大海龟被它说动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
可是,它左腿还没跨进井去,右腿的膝盖已被井栏绊住了。
于是,大海龟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诉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广。
青蛙这才知道,井外还有这么大的天地。
它又惊奇又惭愧,感到自己的见识太渺小了。
成语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却又妄自尊大。
⑸ 少儿成语故事大全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版 谋士徐庶向刘权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三顾茅庐成语解释 顾:拜访;
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去襄阳隆中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⑹ 少儿成语故事 【成语】: 萧郎陌路 【拼音】: xiāo láng mò lù 【解释】: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陌路:过路人。
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指分手。
【出处】: 唐·崔郊《赠去婢》:“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拼音代码】: xlml 【近义词】: 视同陌路 【用法】: 作宾语、定语;
指不再相爱 ⑺ 儿童成语故事视频160 《买椟还珠》从前,一个有一颗漂亮的珍珠的楚国人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用翠鸟的羽毛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过了几天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珍珠交给楚人说:“先生,我买的只是盒子,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
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⑻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
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
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在东汉末年,朝政的大权落在了董卓的手上。
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出入宫廷敢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
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小,人民又少。
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们也不去用它。
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
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⑼ 适合幼儿听的成语故事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 此地无银三百两 画蛇添足 盲人摸象 亡羊补牢 杀鸡给猴看 画饼充饥 调虎离山 狼狈为奸 嫁祸于人 杀鸡取卵 井蛙立志 ⑽ 幼儿园成语故事《盲人摸象》幼儿表演台词 “盲人摸象”是大家熟悉的寓言,说的是四个盲人以各自摸到的大象的身子、牙齿、腿和尾巴为依据,说大象的形状像墙,像棍子,像柱子和绳子等,他们都自以为是,争个不休。
这则寓言使人们在忍俊不禁之时,得到启示:识物、知人,应当力戒“以偏概全”。
以后经常用“盲人摸象”来讽谕主观片面的人。
这个成语经常为人引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摸象”字面的意思和它其中的内涵。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在充分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2. 展开小组讨论,对故事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要全面,在全面了解事物的情况之后再下结论。
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就妄下结论,要全面观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重难点分析: 1. 学会本课生字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懂得“盲人摸象”这个成语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能不能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2. 课件展示大象的图片。
3.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 过渡:可是有几位盲人,他们没见过大象,也很想知道大象长得什么样?于是,他们就用手去摸大象,他们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认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盲人们摸到的大象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3)和同学交流你读文后得到的启示。
2. 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一读,再集体朗读,教师要强调要点。
(2)同桌互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 指名分段读文,检查学生读通、读准课文的情况。
4. 学生互相评议。
5. 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
”一个盲人摸着了象的牙齿,就说:“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
”第三个盲人摸着了象的腿,就说:“你们俩说得多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
”最后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尾巴,就大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绳子一个样!” (1)读句子。
(2)读句中的生字。
(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6. 出示课件,用“与小象交朋友”的方式,检查学生生字的认读情况。
在本环节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课件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把四个盲人认为象的样子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
2. 朗读第二自然段 (1)填表:课件展示表格 人物摸的部位得出结论 第一个盲人 第二个盲人 第三个盲人 第四个盲人 (2)练习用“大象的……像……”来说话。
3.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小组读第三自然段。
画出牵象人说的话,读一读。
讨论、交流:盲人说的对不对?为什么?他们错在哪儿里?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哲理。
4. 配乐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练习 如果你面对那几个盲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
五、课下练习表演课本剧。
在学生练习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编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课本剧。
要求:课前充分准备,有角色分工,能补充部分台词,表情生动,形象。
最好能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理解,加入自己再创作的内容。
1. 在小组中进行分工,练习合作表演。
2. 以小组在班上进行表演。
3. 同学互评。
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前期准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有故事情节,又要表现出人物特点,突出人物性格,进而彰显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不要让表演泛化,流于形式。
二、指导生字书写。
本课生字笔画较多,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在书写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试说笔画笔顺。
重点指导“象”的第六笔撇;
“错”的金字旁;
“争”的哪一笔最长。
2. 认真描红、试写。
提醒学生写字姿势及握笔姿势。
3. 实物投影学生写字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争当“未来书法家”。
教师要关注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笔画和间架结构不好的及时进行修改。
4. 给生字组词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5. 练习:边读边写。
三、总结:学完这课让我们明白了,(出示课件)——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要只片面了解, 就轻易的下结论。
。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 1、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呢? 2、言有什么特点? 3、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寓言。
师板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由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丢羊的? 2、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学多音字:圈 4、丢了之后,谁知道这个情况?(街坊、养羊人)他们分别表现得如何? 街坊劝说养羊人 1、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街坊的劝说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
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 1、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2、学肯定式的反问名。
3、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4、养羊人的不听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 5、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分角色朗读。
6、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7、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教学双重否定句式。
) (3)、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 (6)、能否从“后悔、接受、再也”这几个词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体会寓意。
1、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想: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3、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
4、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一、课时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帮助”造句 3、通过学习课文,再次体会小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打败凶恶诚心激动 2、把默写的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叫“救母心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请你读出小沉香“救母心切”的感情,指导读。
2、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 (2)从该段,你有读懂了什么? (3)出示: 1、他翻过高山,跨过深涧。
2、他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座深涧。
这两句话意思相同吗? 这两句话的不同,你能体会出来吗? 有感情地读读 (4)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路途遥远沉香历经千辛万苦?(板书:一个个一道道)你还能说出类似的量词吗? (5)齐读第2自然段 3、教学第3自然段 (1)从沉香这些做法,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是啊,诚心感动了仙人。
4、教学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出示图)华山怎么样?此时沉香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4)还有哪里体现出沉香心里无比激动? (5)看到这个感人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6)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齐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小结 四、作业 1、选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一件件一针针一个个一线线一道道 母亲在灯下地为我补衣裳。
沉香身上划了血痕。
我把玩具地收拾起来。
沉香脚上磨出了血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 2、会用“帮助”造句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次让学生默读要求 二、指导复述 1、自己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记下故事的'
情节。
2、看挂图,想情节,说说这个故事 3、同座位互相复述,指名复述这个故事。
4、把两部分故事一起合起来说说。
三、指导造句 1、读读练习4中的三个句子 2、你能仿照句子,也来用“帮助”造句吗? 3、你能用“帮助”造句时,把“帮助”放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吗? 4、学生说,师生共同纠正。
四、作业 1、造句(两个位置不同的句子) 帮助…… 帮助…… 3、把两课的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说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巩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力: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想想的方式感受月亮湾的美丽,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小导游,按顺序介绍月亮湾的美景。
情感: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更加热爱美丽的家乡。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准确书写;
背诵课文。
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月亮湾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口头) 映示填空题,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绿油油)的农田、(清清)的河水、(美丽)的村子、 (粉红)的桃花、(月牙一样)的小河、(灿烂)的朝霞。
一( )小河一( )鱼儿一( )石桥一( )茶树 2、朗读全文后提问:课文按什么游览顺序描述月亮湾的景色? 答后板书: 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村后:山坡 修改: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清清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得具体,能显示出河中的倒影更清晰,色彩更鲜明)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比较句子/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c.看动画体会“绿油油”的农田的美。
粘贴词卡“农田” d.指导朗读。
重读“绿油油”一词。
二、分组绘画,指导背诵 1、用彩笔画出各种景物。
(1)座座房子(表示村子);
(2)拱形的石桥;
(3)田字形的农田;
(4)三角形的山;
(5)月牙状的小河。
2、根据课文描述的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教师行间指导) 村子的前面是小河,河上有石桥,过了石桥是农田;
村子的后面是山。
3、小组交流,按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背诵课文。
修改:板书:(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学背课文。
(1)指名背 (2)集体齐背 三、实践体验、争做小导游 1、月亮湾这么美丽,谁愿意当小导游,带着游客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 2、先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以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想象。
3、学生上台做导游,其余师生都做游客。
修改:先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
四、写字教学 1、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词儿)。
2、交流。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如:比较法,口头组词。
/朝/像/坡/映/烂 \明\象\波\英\兰 (2)说说汉字笔顺(书空)。
3.指导写字。
(1)七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朝”左右各半,其余六个字左窄右宽。
(2)提示注意点: 坡:左右结构。
左部“提土旁”和右部“皮’’的写法同前,全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映:左右结构。
左部“日字旁”写法同前;
右部“央’’的中“横”要长,“撇、捺”舒展,保持右部稳定,全字左窄右宽。
朝:左右结构。
左部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右;
右部“月”体形宜瘦。
全字左宽右窄。
(3)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 1、你的家乡哪里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作介绍。
2、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3.月亮湾 美丽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热爱 村后:山坡茶树歌声。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篇1 一、课时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帮助”造句 3、通过学习课文,再次体会小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打败 凶恶 诚心 激动 2、把默写的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什么叫“救母心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4)请你读出小沉香“救母心切”的感情。
指导读 2、教学第2自然段 (1自读 (2)从该段,你有读懂了什么? (3)出示:1、他翻过高山,跨过深涧。
2、他不知翻过了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了多少座深涧。
这两句话意思相同吗? 这两句话的不同,你能体会出来吗? 有感情地读读 (4)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路途遥远沉香历经千辛万苦?(板书:一个个 一道道)你还能说出类似的量词吗? (5)齐读第2自然段 3、教学第3自然段 (1)从沉香这些做法,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2)是啊,诚心感动了仙人。
4、教学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出示图)华山怎么样?此时沉香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读第一句 (4)还有哪里体现出沉香心里无比激动? (5)看到这个感人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 (6)带着这种感情齐读第4自然段、齐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小结 四、作业 1、选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一件件 一针针 一个个 一线线 一道道 母亲在灯下( )( )地为我补衣裳。
沉香身上划了( )血痕。
我把玩具( )地收拾起来。
沉香脚上磨出了( )血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复述课文 2、会用“帮助”造句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说课文内容 2、再次让学生默读要求 二、指导复述 1、自己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记下故事的情节。
2、看挂图,想情节,说说这个故事 3、同座位互相复述,指名复述这个故事。
4、把两部分故事一起合起来说说。
三、指导造句 1、读读练习4中的三个句子 2、你能仿照句子,也来用“帮助”造句吗? 3、你能用“帮助”造句时,把“帮助”放在句中不同的位置吗? 4、学生说,师生共同纠正。
四、作业 1、造句(两个位置不同的句子) 帮助…… 帮助…… 3、把两课的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说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听。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巩固本课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能力:引导学生读读、画画、想想的方式感受月亮湾的美丽,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小导游,按顺序介绍月亮湾的美景。
情感: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更加热爱美丽的家乡。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准确书写;
背诵课文。
难点:根据课文内容描述月亮湾的地理位置。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口头) 映示填空题,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绿油油)的农田、(清清)的河水、 (美丽)的村子、 (粉红)的桃花、 (月牙一样)的小河、(灿烂)的朝霞。
一( )小河 一( )鱼儿 一( )石桥 一( )茶树 2、朗读全文后提问:课文按什么游览顺序描述月亮湾的景色? 答后板书: /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村后:山坡 修改:比较下面两句话: 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小桥。
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哪里?(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清清的”,它比第一句好,因为它说得具 体,能显示出河中的倒影更清晰,色彩更鲜明)请齐读这两句体会一下。
比较句子/过了石桥,是一片农田。
\过了石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c. 看动画体会“绿油油”的农田的美。
粘贴词卡“农田” d. 指导朗读。
重读“绿油油”一词。
二、分组绘画,指导背诵 1、用彩笔画出各种景物。
(1)座座房子(表示村子);
(2)拱形的石桥;
(3)田字形的农田;
(4)三角形的山;
(5)月牙状的小河。
2、根据课文描述的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教师行间指导) 村子的前面是小河,河上有石桥,过了石桥是农田;
村子的后面是山。
3、小组交流,按月亮湾的地理位置背诵课文。
修改:板书:(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学背课文。
(1)指名背 (2)集体齐背 三、实践体验、争做小导游 1、月亮湾这么美丽,谁愿意当小导游,带着游客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 2、先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以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想象。
3、学生上台做导游,其余师生都做游客。
修改:先自己练习,可选一个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详细介绍,也可按顺序把月亮湾全部介绍给游客,还可加上自己的语言和合理的想象。
四、写字教学。
1、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2)给生字找朋友(说说词儿)。
2、交流。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
如:比较法,口头组词 。
/朝 /像 /坡 /映 /烂 \明 \象 \波 \英 \兰 (2)说说汉字笔顺(书空)。
3.指导写字。
(1)七个左右结构的字中,“朝”左右各半,其余六个字左窄右宽。
(2)提示注意点: 坡:左右结构。
左部“提土旁”和右部“皮’’的写法同前,全字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映:左右结构。
左部“日字旁”写法同前;
右部“央’’的中“横”要长,“撇、捺”舒展,保持右部稳定,全字左窄右宽。
朝:左右结构。
左部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右;
右部“月”体形宜瘦。
全字左宽右窄。
(3)指导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教师行间巡视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 1、你的家乡哪里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作介绍。
2、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3.月 亮 湾 美丽↙村前:小河→河上→河里→河岸→农田↘ 热爱 ↖村后:山坡 茶树 歌声 ↙ 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难点: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 1、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呢? 2、言有什么特点? 3、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寓言。
师板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由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丢羊的? 2、读1-4自然段,思考: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学多音字:圈 4、丢了之后,谁知道这个情况?(街坊、养羊人)他们分别表现得如何? 街坊劝说养羊人 1、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街坊的劝说可以看出什么呢?引导评议,齐读。
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 1、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2、学肯定式的反问名。
3、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4、养羊人的不听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 5、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分角色朗读。
6、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7、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教学双重否定句式。
) (3)、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 (6)、能否从“后悔、接受、再也”这几个词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体会寓意。
1、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想: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3、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4、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幼儿园大班 成语
三三两两sān sān liǎng liǎng【解释】三个两个地在一起。
形容人数不多。
【出处】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三三两两俱。
”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词:“袖手旁观初未说,两两三三而已。
”【结构】联合式;
作定语、状语;
形容数目不多【近义词】稀稀拉拉【反义词】密密麻麻【例句】时文林街一带已有歪戴呢帽的人~散在街上。
◎《闻一多全集·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