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峰值(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与什么有关)
动作电位峰值由什么决定?
在膜的静息状态,所有的Na+通道和K+通道均处于关闭状态,此时,Na+通道的激活态门是关闭的,而失活态门是开放的。
这表明,此时门控Na+通道虽关闭但却处于有能力开放的状态。
在静息状态时没有Na+或K+通过电压门控通道流动,然而,由于存在许多漏K+通道和极少量的漏Na+通道,静息状态时K+通过膜渗透能力较Na+大50~75倍,仍然存在Na+和K+的透膜渗漏。
随着细胞膜向阈电位方向发展,膜去极化,一些Na+通道的激活态门开放,即此时Na+通道的2种状态的门都处于开放状态,Na+的浓度梯度(膜外高于膜内)和电压梯度(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都驱使Na+迅速向细胞内流动。
携带正电荷的Na+的流动使膜进一步去极化,越来越多的Na+通道开放,导致越来越多的Na+内流,形成了一个正反馈过程。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显著增大,超过了K+通透性的600倍。
此时,不管是处于开放还是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都不再能开放。
在去极化早期时相时,随着越来越多的Na+通道的开放,膜电位开始减小,当达到阈电位时,Na+通道开放的数量已经足以启动一个动作电位产生的正反馈进程,使余下的大量的Na+通道也相继开放。
与K+的通透性相比,此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大量的Na+进入细胞内,膜内电位迅速由负变正,并接近Na+的平衡电位(约+60mV)。
此时电位已达到+30mV,但并未真正达到Na+的平衡电位水平,这是由于此时Na+通道开始关闭进入失活态,Na+的通透性下降到静息状态水平。
扩展资料特点1、“全或无”只有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钠通道开放所致,因此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
而与动作电位的最终水平无关。
因此,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这就被称之为“全或无”。
2、不能叠加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因此动作电位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叠加或总和。
3、不衰减性传导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其形状与幅度均不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与什么有关
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与膜外钠离子内流有关,因为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而钠离子存在与细胞外,钠离子得内流带了大量的正电导致膜内的电位由正变负,此时是内正外负,然而细胞内需要维持其稳态,所以钠离子的内流会有一个峰值。
钠离子是由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得到的,显正1价,书写为Na+。
钠是一种质地软、轻、蜡状而极有伸展性的银白色的1A族的碱金属元素。
不能。
动作电位峰值在小于0的情况下会造成短路,无法传导。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胞外钠离子浓度升高与降低分别对动作电位峰值有何影响?请说明原理,
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升高动作电位怎么变化?为什么
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对动作电位有影响。
原因: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升高时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就增大了。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组成。
扩展资料:动作电位形成过程:1、动作电位上升支: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下降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参考资料来源:-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