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扶沟(程门立雪发生在扶沟吗)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1 【成语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
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老帅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面八方来向他求教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成语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成语例子】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
” 程门立雪的故事2 【注音】chéng mén lì xuě 【出处】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用法】作宾语、定语;
比喻尊师重教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 【押韵词】肌劈理解、鱼烂瓦解、老妪能解、丝分缕解、迎刃而解、匿名揭帖、丝竹陶写、支分节解、酒醉酒解、百思莫解、......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杨时,淡薄名利,放弃做官的机会,拜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与程颐兄弟为师学习理学,学成后回南方讲学。
程颢病故后,杨时去拜访程颐,见程颐正在休息,便恭恭敬敬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等恩师的醒来 【示例】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程门立雪的故事3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的故事4 【原文】 宋杨时,字中立,潜心经史。
第进士,调官不赴。
以师礼见程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及归,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颢卒,又从程颐于洛。
年已四十,事颐愈恭。
一日,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门外雪深一尺。
二程为当代名儒。
杨时舍官师事之,知所择矣。
其后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
最可佩者,侍立师旁,雪深一尺而不去。
盖其得力于二程之礼教多矣!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一个杨时,字中立。
他潜心研究经史,中了进士之后,朝廷派他去做官,杨时不肯赴任,而是到颍昌去拜了程颢夫子做先生,师徒相见甚欢。
等到他要回去的时候,程颢目送着他说道:“从此我们的大道,要传到南方去了。
”程颢去世了以后,杨时又到洛阳去,跟随程颐夫子学习。
这时候,杨时已经有四十岁了,可是侍奉先生愈加的恭敬。
有一天,程颐偶然闭目静坐,杨时和同学游酢,在程颐旁边侍立着不离开。
等到程颐醒了,门外的雪已经下了有一尺多深。
程颢,程颐是当时的名儒。
杨时弃官师从二人,是因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的。
他后来先后任职浏阳、余杭、萧山三县,都建有好的政绩。
最让人钦佩的是,他侍奉师父程颐时,地上因下雪。
程门立雪的故事5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的杨时,因晚年隐居龟山,故又称龟山先生。
他自幼谦逊好学,喜爱经史,后来考中了进士,但他不去做官,而到河南颍昌去拜程颢为师,以增长知识。
他四十岁时,程颢死了,他自设灵堂,时时哭灵,以悼念老师。
杨时治学之心,十分坚定,程颢死后,他又到洛阳去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继续学习,深钻经史。
有一次,杨时因对张载所著《西铭》不甚理解,他不怕寒风刺骨,约着他的朋友游酢前去向程颐请教。
他们到程颐家时,突然大雪纷飞;
进得门来,程颐正在睡觉。
他们为了不影响程颐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
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程颐醒后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和他们讨论张载之学。
经过一番研究,杨时便豁然明白了。
后来人们把杨时不顾大雪纷飞的严寒天气,在程颐家站着候教的行为称为“程门立雪”,用来比喻尊敬老师,诚心求学。
程门立雪的故事6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门立雪的故事7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天,杨时同—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程门立雪的故事8 拼音: chéng mén lì xuě 近义词: 尊师重教反义词: 用法: 偏正式;
则谓语;
比喻尊师重教 解释: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出处: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的故事9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
《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
”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
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
“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
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
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
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
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
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
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
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
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
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
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
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
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
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
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
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
《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
”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
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
“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
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后来,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形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
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
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
“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
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
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
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
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
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
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
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
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
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
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
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
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
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
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程门立雪的故事10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 程门立雪: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杨时的简介: 杨时(1044-1130)北宋学者、官吏。
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龙湖)人。
熙宁九年进士。
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
程门立雪的典故: 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的启示: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
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结交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程门立雪的故事11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故事中的主人公名叫杨时他十分的勤学好问。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便宇自己的同学游酢一起去请教自己的老师陈颐,他们顾不上吃饭就马上赶往老师家中。
当时天空中正飘着鹅毛大雪,而他们去时他们的老师正在午睡,他们不忍心去打扰老师睡觉,便在门口站这,直到老师醒来为止,当老师醒过来时,门外的'
雪将近有一尺多高了!而他们俩也快成为俩个雪白的雪人了。
读完后,我在想:要是我来拜见老师的话,我知道老师在午睡的话要不就明天在来,要不就叫人通报一声。
可是杨时和游酢却在门口一直等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记得当天下午在老师布置我们读这个成语故事的早上,我们刚上完了数学课,老师布置下了许多的作业,我们大家都在拼命的写作业,除了这么一个男同学:他正在别人的位置上闲逛,去弄别的女同学,根本像是没有作业一样。
而且就在前一天,他的妈妈刚刚来过学校。
就在上语文课的前两分钟,同学们老师反应这个情况,老师值得后气急败坏地叫了他的家长来到了学校,这次他还是左耳进右耳出,在怎么训他也只是无济于事。
老师是我们大家都有的,“老师”一词是我们大家在也熟悉不过的了,他(她)就像我们的第二个母亲,他(她)用知识的力量哺育了我们,是老师给予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知识的力量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请问大家:这样一个人,我们怎么能不去尊重他(她)呢? 程门立雪的故事12 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经典故事:程门立雪。
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
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
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
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
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
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
就这样,他们不知在雪地里站了多长时间。
程颐终于醒了。
他打开门出来赏雪,却看见两位学生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都要成雪人了。
程颐大吃一惊,问道:“看你们身上和脚下的雪,就知道你们已经来很久了,为什么不进屋呢?”杨时连忙上前施礼,对程颐说明来意,“我们是来向老师请教问题的,中午到时您在睡午觉,我们怕吵醒您,没敢进门。
”程颐听了大受感动,连忙请二人进屋。
二人这才进屋,向老师请教问题。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广为传颂。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师长是一种美德,是受到人们赞扬的。
我们从小就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
程门立雪的故事13 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是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著名的哲学程颐。
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
”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
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
”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
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
”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
”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
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
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
”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
”程颐命令家人道。
“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
”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
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角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草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降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凉,瑞雪霏霏,冷嗖嗖的赛风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事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感谢您的咨询,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您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我,后续有问题方便再次向我咨询,最后祝您生活愉快,每天开心哦!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时期的,在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角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草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降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凉,瑞雪霏霏,冷嗖嗖的赛风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事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被**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感谢您的咨询,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您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关注我,后续有问题方便再次向我咨询,最后祝您生活愉快,每天开心哦!。
大程书院的代表人物
程颢hào(1032~1085),教育家。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宋洛阳人。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珦官至太中大夫。
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
神宗初,任御史。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
《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
泛滥于诸家,出人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
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
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己。
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弃也”。
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
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
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
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
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
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两程所立。
《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其著述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遗书》,其中包括杨时编辑之《粹言》、朱熹编辑之《遗书》(即《二程语录本》原本)、《外书》和程颢之《文集》。
程颐(1033~1107),教育家。
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北宋洛阳人。
为程颢之胞弟。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
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程的影响,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
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偕兄于嵩阳讲学。
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
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
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
”《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
“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
致知的办法是“格物”。
“格,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
“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
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
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
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
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其著作被后人辑录为《河南二程全书》、《程颐文集》、《易传》和《经说》。
大程书院的历史人物
讲堂西边的群塑像是从“大程书院”步入仁途的历史名人。
官员:有明代户部、兵部、刑部尚书刘自强,吏部尚书刘泽深;
一代才子江西提学付史李梦阳;
广东道监察御史杜化中;
柳堂、杜化中、罗赞、曹嘉、卢传元、郝维乔、何出光、何出图等,都是从大程书院走出去的官员。
程门立雪的故事背后程颐一门有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中国人非常讲究尊师重道,早在教师节还没确定之前,我们就懂得尊敬老师。
这点早在孔子跟他的七十二门徒的相处当中就显而易见。
但是要是说的尊师重道的典故,最出名的当属“
程门立雪”
了。
成语“
程门立雪”
是出自《宋史》,据《宋史·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记载:“
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简单地说就是: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学者叫程颐的,有一天他的两位徒弟前来拜访。
此时程颐正好在休息,他的两位徒弟见状站在一旁等待老师。
待到程颐醒后,发现门外雪已经下了一尺深。
从此便留下了这“
程门立雪”
的美名。
程颐之所以能够得到两位徒弟的尊敬,除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外,跟他们一门的门风也是分不开的。
程颐来自官宦世家,先辈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且为官清廉,素有好评,家风颇正。
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是程颐对仕途却没有多大的兴趣,跟他的哥哥程颢一样,程颐的兴趣也在于学问的研究上。
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育。
周敦颐,相信很多人都认识,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就是出自周敦颐之手。
除了在文学的有所造诣之外,周敦颐在哲学上的成就更高。
宋朝时期的理学,最早就是周敦颐提出来的,可以说周敦颐是理学的鼻祖。
在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中,“
诚”
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
至诚”
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
至圣人”
。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程氏兄弟,将二程引入了理学的殿堂当中。
在周敦颐的传授之下,二程(特别是程颐)在学术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年纪轻轻的程颐更是在京城开始收徒开学,颇有几分大师的风范。
从此讲学立说成为了程颐一生的事业,在恩师周敦颐的影响之下,“
诚”
也成为了他思想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少年之时,程颐便提出了“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
如此深度的理念。
长时间的授徒讲学让程颐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从四方慕名来投。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四人了,特别是杨时、游酢更是留下了“
程门立雪”
的美名。
其实“
程门立雪”
前,杨时跟游酢还不算程颐的徒弟,二人当时是来拜师的。
程颐也正是看到二人的真诚之后,才收二人为徒。
二人成为程颐徒弟之后,也不负师恩,继承了程颐“
至诚”
的理念。
而且这种“
至诚”
理念不仅仅是表现在他们的学说上,也表现在他们的为官上。
比如杨时,在程颐门下学成之后,他曾到浙江为官,遇上奸臣蔡京借口“
便民”
,大肆为其母筑坟圈地。
他没有学其他官员“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地自欺欺人,而是不惧蔡京淫威,坚决予以抵制,使其诡计不能得逞。
同时对于蔡京等人搞出来的“
花石纲”
,他更是深恶痛绝,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轻徭薄税,罢花石之征,体恤天下苍生疾苦。
在调入中央之后,他根据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连连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贪官污吏。
在金国大举入侵之时,他又是坚定的抗战派。
可惜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官场腐朽。
靖康之耻后,面对着国破山“
何在”
的局面,杨时只得辞官专心致志著述讲学。
宋室南迁之后,北方很多事物、思想也随着南迁。
杨时南归后,被东南学者奉为“
程氏正宗”
。
同时杨时早些年也培养了喻樗、罗从彦、李侗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这些学者共同传承了二程、杨时乃至周敦颐的思想,延续了“
程氏理学”
的发展。
特别是李侗还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师傅。
这样算下来杨时算是朱熹的师祖,而程颐算是他的太师祖,也难怪后人会将“
程朱理学”
合在一起说,因为本来就是师承一脉的,当然是有很多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