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一首诗(中秋月一首诗,画一幅画)
中秋月苏轼的古诗赏析
中秋月苏轼赏析如下:《中秋月》是一首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伤别的诗,记述的是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借闲夜、朗月表现了一种个体心理的体验--孤独。
孤独也是生命体验的原型,是痛苦的,同样也是美丽的。
感受孤独的人是弱者,品尝孤独的人才是强者。
无论是"
鼓盆而歌的庄周、"
我欲乘风归去的李白,还是"
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的苏轼,都品尝了孤独且较好地表现了孤独。
同时,此诗通过对一个美丽的月夜的细微体察,表现了人类永恒的母题--时光易逝生命无常及随之而来的巨大孤独感。
相对于永恒的宇宙,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微不足道。
人生数十载,匆匆而已,什么也带不走,无论多么地留恋生命,也只是暂时驻足尘世。
而生命的旅途只能一个人跋涉,生命本身就是孤独的。
《中秋月》是浪漫主义的伤感艺术。
且不说一代代风流终于灰飞烟灭,且不说人生在世不称意,不知何处是故乡。
即使面对明月如水、凉风徐来,那种只有自我孤影自恋的冰凉之感也会袭上心头,难以卸下。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中秋月苏轼的古诗赏析
中秋月苏轼的古诗赏析如下一、古诗原文《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白话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三、古诗诗意明月团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忧”。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关于中秋月的诗
关于中秋月的诗: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5、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一》6、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7、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8、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齐已《中秋月》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月,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10、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白居易《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11、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1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中秋月古诗
中秋月古诗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1、银汉:即银河。
2、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 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   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
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中秋月的诗句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3、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5、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7、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8、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9、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0、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1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1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13、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14、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1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17、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1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9、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2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23、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24、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2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26、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2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8、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2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0、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31、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3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写中秋月的诗句 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5、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6、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7、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8、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9、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10、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1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2、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13、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14、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15、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16、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7、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18、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9、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20、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21、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22、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2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4、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2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26、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2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8、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29、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3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31、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32、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3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4、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3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3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7、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38、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39、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40、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4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2、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4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6、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4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48、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49、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50、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5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5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3、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54、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55、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5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5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58、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59、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60、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61、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62、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6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6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念奴娇·咏中秋月 曹冠 念奴娇咏中秋月 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
疑是_娥将宝鉴,高挂广寒宫阙。
林叶吟秋,帘栊如画,丹桂香风发。
年年今夕,庾楼此兴清绝。
因念重折高枝,壮心犹郁,已觉生华发。
好向林泉招隐处,时讲清游真率。
乘兴歌欢,熙然朝野,何日非佳节。
百杯千首,醉吟长对风月。
。
《中秋月》唐代诗人谁的作品?
1、唐·齐已《中秋月》诗:“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2、唐·方干《中秋月》诗:“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3、唐·白居易《中秋月》诗“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相关信息: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
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中秋月这首诗是谁写的?它的作者是谁?是什么朝代的?
中秋月明朝:徐有贞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月宋朝: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宋代: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唐代: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中秋月太多。
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首。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