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渔者翻译,江上渔者翻译简短20字
江上渔者翻译
江上渔者翻译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
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范仲淹词句注释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3.爱:喜欢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生活在近岸浅海夏秋进入淡水河川后,肉更肥美,尤以松江所产最为名贵。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一、创作背景:1、《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诗用词精练,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2、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二、景色江南水,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
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四鲈鱼)最为知名。
凡往来松江水上,没有不喜欢这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
范仲淹吴县人,生长在松边上。
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
注意到了隐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三、鉴赏1、《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特色。
全诗无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
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
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
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
”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
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
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艰险,体恤民生疾苦。
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
它犹如烟零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霉,则能识其"
庐山真面目”;
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中无一"
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
前两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地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显然是指大商、贵族、权势显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贵鲜美的鲈鱼的)只知道品鲈鱼的美味。
其实,它也是在间接地写渔民本来嘛,肥美的鲈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
不仅如此,这两句诗还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江上往来人,不知渔者苦。
这主要是着于"
但爱"
”二字。
这样写,就为下文写渔者生活艰险,体现作者关怀民痪的思想作铺垫,言在此而意在彼。
3、后两句诗,笔锋地转,描绘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叶厢舟,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浪尖,忽而跌入浪谷,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倾覆的危险。
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渔者的具体形象,也没有直言渔者打鱼之苦、生命之危,但我们透过一叶扁舟浮沉于洁烟波中的情景,从"
一叶舟”与"
风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强烈对比中,不难感觉到渔者的存在,体察到渔者艰辛的生活、危险的处境,了解到当时吃鱼者不打鱼、打鱼者不吃鱼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关切与同情渔民之心:"
江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不知渔者苦;
我渔者苦,乃作渔者诗,愿君同吾意”。
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与前两句诗正好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深情欲露还臓,尽在不言中。
其艺术效果要远胜过直说渔者的境遇苦。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江上渔者的意思翻译
《江上渔者》的译文:江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欢鲈鱼鲜美的味道。
你看那像是树叶般漂浮在水上的小船,在滔滔风浪里若隐若现。
《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宋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的赏析首句说“江上往来人”写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自然引出第二句“但爱鲈鱼美”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渔者》的创作背景《江上渔者》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的意思翻译
《江上渔者》的译文:江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欢鲈鱼鲜美的味道。
你看那像是树叶般漂浮在水上的小船,在滔滔风浪里若隐若现。
《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宋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的赏析首句说“江上往来人”写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自然引出第二句“但爱鲈鱼美”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
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水面,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渔者》的创作背景《江上渔者》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范仲淹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渔者翻译
江上渔者翻译是: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只喜爱鲈鱼的美味。
你看那渔人驾着像树叶一样的小舟,在大风大浪里时出时没。
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作者——范仲淹词句注释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3.爱:喜欢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生活在近岸浅海夏秋进入淡水河川后,肉更肥美,尤以松江所产最为名贵。
5.君:你。
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7.出没: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8.风波:波浪一、创作背景:1、《江上渔者》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
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诗用词精练,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了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2、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二、景色江南水,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
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四鲈鱼)最为知名。
凡往来松江水上,没有不喜欢这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
范仲淹吴县人,生长在松边上。
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
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
注意到了隐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三、鉴赏1、《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特色。
全诗无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
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
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2、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
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
”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
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
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艰险,体恤民生疾苦。
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
它犹如烟零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霉,则能识其"
庐山真面目”;
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中无一"
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
前两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地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显然是指大商、贵族、权势显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贵鲜美的鲈鱼的)只知道品鲈鱼的美味。
其实,它也是在间接地写渔民本来嘛,肥美的鲈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
不仅如此,这两句诗还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江上往来人,不知渔者苦。
这主要是着于"
但爱"
”二字。
这样写,就为下文写渔者生活艰险,体现作者关怀民痪的思想作铺垫,言在此而意在彼。
3、后两句诗,笔锋地转,描绘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叶厢舟,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浪尖,忽而跌入浪谷,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倾覆的危险。
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渔者的具体形象,也没有直言渔者打鱼之苦、生命之危,但我们透过一叶扁舟浮沉于洁烟波中的情景,从"
一叶舟”与"
风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强烈对比中,不难感觉到渔者的存在,体察到渔者艰辛的生活、危险的处境,了解到当时吃鱼者不打鱼、打鱼者不吃鱼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也分明可以触摸到诗人关切与同情渔民之心:"
江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不知渔者苦;
我渔者苦,乃作渔者诗,愿君同吾意”。
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与前两句诗正好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深情欲露还臓,尽在不言中。
其艺术效果要远胜过直说渔者的境遇苦。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
死后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
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