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简介简历(李白简介150字)
历史人物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李白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人物李白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历史人物李白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字太白。
其生地尚无确说。
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
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病卧扬州。
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
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
李白二十九岁。
在安陆。
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李白说去世。
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渴望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处)。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
十月,玄宗驾幸洛阳。
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
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
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
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
十二月,归还洛阳。
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李白三十岁。
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
秋,自洛阳返安陆。
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
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
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
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
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文章,为世所重。
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
李白三十三岁。
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
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
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
征召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
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
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西来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
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
诏翰林院。
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
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
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
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白个人简历
李白个人简历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生平事迹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
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
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畏被灭族而搬至西域;
但此说缺乏佐证。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为任城尉。
705年,李白五岁时,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
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
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
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
“玄宗听后大笑不止。
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
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
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为了摘月失足堕水而死。
由于这个传说,后人将李白奉为诸“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主要成就 诗歌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
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
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
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
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
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
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上)。
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词赋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
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
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
草书5行,共25字。
款署“太白”二字。
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
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
造诣非同一般。
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
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
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10] 道经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
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
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
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
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李阳冰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
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
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
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
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
流传于世。
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生死考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
“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魏颢《李翰林集序》);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
“君名白,广汉人。
”(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
“神龙之初,潜还广汉。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
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
20世纪70年代,郭沫若提出“碎叶”说。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家族成员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母,无记载。
妻 许氏,许氏的祖父许圉师,第一任妻子;
宗氏,宗氏的祖父宗楚客,第二任妻子;
刘氏,同居后分手。
子女 长子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名人评价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
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
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赞李白“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余光中《寻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历史人物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李白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人物李白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历史人物李白生平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
字太白。
其生地尚无确说。
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
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秋,病卧扬州。
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
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
李白二十九岁。
在安陆。
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李白说去世。
李白三十岁。
春在安陆。
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
初夏,往长安,渴望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
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
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
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
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处)。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
十月,玄宗驾幸洛阳。
李白三十一岁。
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
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
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才直接向朝廷推荐。
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开国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
十二月,归还洛阳。
是年全国户数为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为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
李白三十岁。
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
秋,自洛阳返安陆。
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
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
岁未,归家安陆。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
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与庶民)家藏一册,梅年贡举时加试《老子》策。
三月,韩休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五月,张九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人为人正直,敢于力谏,张九龄尤以文学才能,道德文章,为世所重。
分天下为十五道,各置采访使(负责监察督办所辖地区的政治等项),是年长安久雨,京师饥谨,诏令放太仓米二百万石以赈民。
李白三十三岁。
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
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阳。
二月,秦州(今甘肃天水县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坏殆尽,压死者四千余人。
征召自称生于尧时的道士张果先生,玄宗亲问以治道神仙之术。
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银印上系以青色缓带,以为品位高的标志。
副职),位侍中(唐门下省协助宰相起草文书等项的官吏)。
西来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
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岁。
诏翰林院。
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
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
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
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白个人简历
李白个人简历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中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
有《李太白集》。
生平事迹 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
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是在西域的碎叶(Suyab,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
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畏被灭族而搬至西域;
但此说缺乏佐证。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为任城尉。
705年,李白五岁时,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715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
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
有一次皇帝因酒酣问李白说:“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白曰:“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
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用,皆得其精粹者。
“玄宗听后大笑不止。
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高适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
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
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1岁,葬当涂龙山。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为了摘月失足堕水而死。
由于这个传说,后人将李白奉为诸“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主要成就 诗歌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
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
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
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
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
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
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
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
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
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
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
”(《说诗晬语》上)。
语言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
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
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词赋 李白是否有词的创作至今仍然未有一致的定论,但是今传为李白词的作品,若不论其真伪及是否可归入词体,约有20余首,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在词史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这一地位犹如古代希腊神话在西方艺术中的地位,作为一种“不可企及”的规范,李白词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李白在词体文本模式的形成,词的创作模式上均有重大贡献。
实际上,从唐末五代《花间集》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
其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词人,虽然只有很少几首著作权经常受到怀疑的词作,但却从来没有人对他表示过任何的不满或批评意见。
如果评选天下第一词人,李白无疑将以全票当选“词王”。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
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
草书5行,共25字。
款署“太白”二字。
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背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
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
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
造诣非同一般。
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代三绝。
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
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
总计,“剑”字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
[10] 道经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老师,此人于开元四年(716)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五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
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
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
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诗友挚情 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孔巢父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当然也少不了在繁华都市会稽流连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汪伦之情 唐天宝年间,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好饮酒,又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盛景。
汪伦盛情款待,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
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
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万村,登旱路去庐山,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
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为白写序 李阳冰曾与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不平常的交往。
唐肃宗时李白曾投身于永王李璘幕府帐下,因李璘丹阳起兵叛乱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治罪流放。
后虽被大赦,但居无定所,穷困潦倒,流浪到当涂,李阳冰时任当涂县令,仰慕李白的文才和人品,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
李白死于当涂,终前,把一生诗作托付给李阳冰。
李阳冰不负重托,便用精美的书法把书稿重新抄录编成《草堂集》20卷,还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言。
流传于世。
李白的诗作所以能广为流传,除诗本身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外,李阳冰我整理之功也是功不可没。
生死考证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唐人所撰李白身世资料,最可信者,除魏颢、李阳冰分别为李白编集所写的序文外,再就是刘全白、范传正于李白身后为他写的碣记和碑序。
“白本家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
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魏颢《李翰林集序》);
“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
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李阳冰《草堂集序》);
“君名白,广汉人。
”(刘全白《唐故翰林李君碣记》);
“神龙之初,潜还广汉。
...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祖母梦长庚而告祥。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魏称绵,李称蜀,刘、范称广汉。
实则地点相同而有详略之别,魏、李、范三人均指明李白生于蜀中,为蜀中绵州(汉称广汉)人。
20世纪70年代,郭沫若提出“碎叶”说。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李白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采纳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的说法。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年),他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
晚年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
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
也有说是醉酒入江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家族成员 父母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名叫李客,为任城尉。
母,无记载。
妻 许氏,许氏的祖父许圉师,第一任妻子;
宗氏,宗氏的祖父宗楚客,第二任妻子;
刘氏,同居后分手。
子女 长子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30年后去世。
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
次子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名人评价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赞李白:“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惊风雨”、“泣鬼神”,而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韩愈对李白极为推崇;
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在《石鼓歌》又叹“少陵无人谪仙死”。
唐文宗下诏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赞李白“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
”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余光中《寻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李白作者简介30字数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嵩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另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
李白的诗歌在唐朝已被选进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韦庄编选的《又玄集》和韦縠编选的《才调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丰富,风格雄奇浪漫,意境独特,清新俊逸;
善于利用夸饰与譬喻等手法、自然优美的词句,表现出奔放的情感。
诗句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清赵翼称:“李杜诗篇万口传”(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更被谱入曲)。
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
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2015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联合国邮政发行一套邮票,分别选取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6种不同语言的代表性诗歌,于邮票画面呈现。
汉语诗歌选取李白的《静夜思》。
扩展资料:一、风格李白诗风浪漫,包罗万象,继承陈子昂提倡的诗歌革命,反对南齐、萧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把南朝以来柔弱华靡的文风,一扫而空。
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唐诗都得到创造性发展。
李诗富个性,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内容表现出蔑视庸俗,反抗和不媚权贵的叛逆精神,歌颂游侠和仙道,被誉为“诗侠”、“诗仙”,后世亦以诗仙李白称之。
李诗想像丰富,结构奇特,极度夸张,比喻生动,并运用大量神话传说。
李诗歌唱雄伟壮丽的自然,善于描写和歌咏山河,气势豪迈而奔放,不屑于细微的雕琢与对偶的安排,而用大刀阔斧、变幻莫测的手法与线条,涂写心目中的印象和感情,创造艺术的鲜明形象,雄放无比的风格。
李白擅用乐府民歌的语言,很少雕饰,自然率真。
乐府精神和民歌语言的运用,达到了极其成熟和解放的阶段。
二、传说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载,传说李白在象耳山中读书时未有成绩就想放弃,渡过一溪,见到一名老妇磨铁杵,就问她磨来做什么,老妇回答说要磨成针。
于是李白悟到学习像把铁杵磨成针那样有恒心,于是回去努力读书。
民间盛传李白醉酒时在“水里捞月”,因而溺死,由于这个传说,而尊奉他为海神水仙王之一,认为文豪李白在另一个世界也可以庇佑船员、渔民及水上贸易商旅。
我眼中的李白300字
我眼中的李白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
持剑把酒,他,是李白。
寒风萧萧。
皇宫一片金碧辉煌。
你独自站在皇门之外,想数月之前,天子堂前跑马;
醉酒之时,让高力士脱靴。
想奉命之时,你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羔人。
”;
想鼎盛之际,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依新妆”使皇城上下万千痴迷。
却也是这句妙诗,却遭高力士恶语。
站在这皇宫之外,没有泪,没有悲,寒风不能使你弯腰,挫折无法把你压倒!是的,”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
”你走了,在诗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
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
惊涛翻天,黄沙飞卷/
你独驶一叶孤舟,独自走去。
你清楚地听到,一身又一身踏浪高歌。
蓦一回首,是汪伦的身影,不断走近。
一时,友谊溢满了碧水,也溢满了你的心。
”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走了,带走了一江友谊。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
独在异乡,何人共酒?在月下,你独自举杯。
于人,无人与你共酒。
于心,无人把你赏识。
你举杯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何须共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孤影,岂非永远的朋友?纵使千人离去,依有明月,孤影,守于己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欲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
李白,是你这诗仙,这青莲居士,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