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气象谚语,深圳气象谚语有哪些

2023-07-05
25 阅读

为什么最近几年天气预报基本没有准确性了?

天气预报看似简单,实际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依托,以各种气象探测手段为基础,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核心,依靠预报人员的综合判断分析,最终形成的。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某些不确定性,不可能每一次的预报结果都与实际一致。

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现在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

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

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

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

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

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

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

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

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

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天气预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

实际上,在发达国家,天气预报不准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2005年,美国暴雨预报准确率也只有22%,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03公里。

宋英杰说,他曾经在国外同行那里看到过一本小册子,内容是提醒气象工作人员面对公众嘲讽,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 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人机交互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综合应用多种预报技术方法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预报时效基本覆盖了10天以内的所有时段,旬天气预报、逐日滚动的7天天气要素预报和3天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已在全国台站全面展开。

台风、暴雨、大风降温、沙尘暴、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10多年来,我国天气预报质量评分曲线,呈现上升的趋势。

按国际通用标准来评,目前对于小雨的预报准确率为60%,暴雨接近20%,台风的路径误差约为120公里。

“虽然有几次出现较大误差,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北京市气象台预报准确率还比较高。

”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说。

据他介绍,北京市气象台1月至3月24小时气温预报(最高、最低气温)的准确率为70.4%;
1月至4月13日, 24小时雨雪预报准确率为72.2%;
1月至3月24小时5级以上大风预报准确率为84.6%。

气象专家们同时指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天气预报准确率、精细化程度、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中央气象台专家介绍说,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缺乏能满足精细化的要素预报需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式的预报时效与精细程度与世界先进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专业数值预报模式主要还是以国外引进为主。

资料同化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是制约我国天气业务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解释应用的水平不够高。

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精细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深了人们对天气预报信息的依存度。

这使得人们对天气预报的“希望”和“失望”同时增加了。

为什么天气预报不准?

其实,天气预报面对的,是一个充斥着“蝴蝶效应”的“混沌”天气系统。

也就是说,在复杂的大气运动中,任何一点点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引起翻天覆地的气象变化,而误差不可能完全避免,所以要对天气进行百分之百的精确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天气预报所做出的各种预测,只能是一种“概率”。

比如说,在某一种温度、气压、湿度的情况下,历史上有20%的时候下了雨,气象台就会认为降雨的概率是2%,下雨的可能性不大,再结合其他一些数据,在天气预报播出时,为了人们理解方便,可能就会说成是多云,但最终是否会下雨,只能看老天的心情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根据气象专家的总结,一般有以下四点:  首先,人类对大气运动机理的认识还有限。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各种天气产生和变化,都是由大气不断运动造成的。

由于大气运动的复杂性,科学家们还不能真实地描述大气运动的细微结构。

  其次,气象观测网络还做不到“疏而不漏”。

气象探测已发展成为覆盖地基、空基、天基的立体观测系统,地面观测站、高空观测站、自动气象站、雷达观测站、气象星组成了时刻监视大气运动和变化的观测网。

  但这个网络对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会有疏漏,就像大网捞小鱼,容易漏掉。

而且观测资料可能会有误差,例如,风向、风速观测结果是采用2分钟观测的平均值,可能就会有一定误差。

  第三,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不能完全模拟大气演变。

天气的变化,是地球周围大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大气运动变化,物理上要符合流体力学和热力学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可以用数学的语言,写成数学方程。

  人们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方程求解的问题。

这样的方法叫数值天气预报,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

然而,目前任何一套模型都不能真实地模拟大气演变,只是近似,必然存在误差。

  第四,预报员之间的经验及水平会有差异。

数值模式计算出来的预报结果,不能直接作为预报结论,预报员还要进行解释应用,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订正。

例如,北京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天气预报必须考虑地形影响。

预报员的个人经验也在复杂天气的预报和综合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2、这些经验全是前辈先人们的智慧结晶蜻蜓也是预报天气的小能手之一,据小编观察,每次下雨前总是有很多的蜻蜓飞的比较低,在农村地区有一句谚语说“蜻蜓飞的低,出门带雨衣”。

3、冷暖空气交汇地带称为锋,受锋影响,天气...。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