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适应生活的一种什么的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如何运用?
以下是一些个体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下面所述的下策和中策的各种方法,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情况。
有意采用者明知这些方法不解决现实问题,只是利用这些方法暂时舒缓情绪,当事人会不断寻找机会或创造条件去解决导致不良情绪的现实问题;
而无意者以某种习惯方式运用其中一或两种方法作为自动应付环境的方式,他们不清楚自己正在使用这些不太健康的处理情绪的方式,从而他们的情绪问题持续存在,或者不能适应更高的或变化的环境要求。
心理学 心理 防御机制一、下策这些方法只能在别无他法时临时使用,用来暂时调整或勉强控制情绪,切不可滥用尤其不可久用形成习惯,否则必将阻碍人的成长,或者导致更多、更重的情绪困扰甚至精神疾病,或者招致更难处理和接受的事件。
有的人己经在无意之中将某种调节方式模式化了,每当遇到困难或不良情绪时,就自动地以这种方式来应付。
例如,他可能习惯地否认几乎所有困难,从而难以真正解决困难,也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导致更多的否认,导致恶性循环。
再如,他可能习惯性地以压抑的方式来面对困难和他自己的情绪,这将直接导致情绪中枢的功能异常。
阿Q精神是多种下策的集合,所有这些调适方式都没有真正解决困难,也没有真正化解不良情绪,不能从解决困难(人类的重要活动)中获得满足感和发展的心理需要,它只能起到使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有时还会使实际问题复杂化,增加挫折和心理冲突的程度。
1、否定这是一种原始而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不愉快的事件加以否定就当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获取心灵上暂时的安慰。
这是避免精神的最常用方法,多数人在特殊的困难面前都会自动用到它。
2、压抑压抑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自我防卫方法。
它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思想、感情、意向和经验,在还未发觉之前便做了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得以保持心境安宁,感受不到焦虑和恐惧。
3、投射将自己的恶念和恶习归咎于他人,认为是别人造成了自己的困难或障碍,以此减轻不安、内疚和焦虑。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投射,不是理智的思维。
4、转移转移是指把不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对自己危险较小的对象(或称之为“替罪羊”)身上。
5、退化个体以幼稚的行为和情绪来应付压力或挫折,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同情,帮助和照顾。
当个体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个体往往放弃成人方式而恢复使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应付事变。
6、幻想遇到困难时,让思想随着愿望任意飘游,以此获得心中的平,即以非现实的方式对付挫折,做“白日梦”。
许多时候,当个体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者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会利用幻想的方法,将自已暂时抽离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享内心的平静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满足。
7、冷漠受到挫折后的反应,有时沉默与冷漠。
冷漠中也包含有愤怒不满的情绪,只是这种情绪被暂时压抑,没有爆发,而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示反抗。
如果个体因攻击失败而导致更大挫折时,就以冷漠方式来对付挫折。
一般内向型个性与心理承受力弱、自信心差的人更倾向以冷漠的方式对付挫折。
8、固着反应也称固执反应,即指某人遭受挫折时,以一种一成不变的方式作出反应。
具有固着反应的人缺乏机敏品质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误以为固着是坚定,机敏与应变是投机行为。
9、反向作用个体的一些不能被自己的理智和社会所接受的欲望和行为虽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不被自己觉察,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动机作用,有时会改头换面,从相反的方向,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反向作用,又称“矫枉过正”现象。
10、攻击“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挫折发生后会引起人的愤怒情绪,导致其直接攻击人或事物。
其攻击的方式可能是表情的,或怒目而视,或挥手指责;
也可能是口头的直接漫骂或指责;
还可能动手打斗。
11、生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健康人总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但是如果是面对一个病人,社会对他的要求可能会有所减轻甚至会暂时取消,对于病人的过失,也可能免于计较。
因此,当个体处于一种非常困难的境地时,有时会以生病的方式来应对,以逃避压力带来的挫败感。
心理学 心理 防御二、中策虽是中策,若使用不当,也变成下策。
1、抵消作用用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或事件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好像那些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似的,这就是抵消作用。
2、回避回避是为了使困难自行消失。
所谓“惹不起,躲得起”就是这个意思。
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回避,躲开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是个体即将或已经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摆脱策略。
3、淡化外部信息刺激与人的心理认知的相互作用产生心理体验。
心理认知、心理体验的不一致导致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无法排解,就可能出现心理间题。
这说明,如果能够人为地避免会导致心理冲突的外部信息刺激做到减轻或消除外部刺激对心理认知的影响,就能弱化心理体验的强度,从而减轻心理认知和心理体验的冲突。
4、合理化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者不能达到目标时,为了避免因挫折而产生焦虑的痛苦,以及维持个人的自尊心理,往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
从解释来看,可能是自圆其说的“好理由”,但从行为动机来讲,未必是“真理由”,而是以合理的言词去辩护偏离正轨的行为,这可能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表现。
所以,合理化作用也称“文饰作用”。
5、降低期望值一个人的目标或抱负水平越高,其效价就越高,但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
常言道:“希望得愈热烈,失望的痛苦就愈深。
”当个体的动机不能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就可能有受挫感,产生心理紧张或痛苦。
避免或缓解这种状况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挫时,及时调整目标,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易于实现。
6、补偿指个人行为遭受挫折或因个人生理缺陷能力所限,不能达到目的时,以其它成功的活动方式来代替。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例如,盲人的触摸觉特别灵敏聋哑人心灵手巧,是生理心理的补偿作用。
7、表同作用这是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时自觉地仿效他人优良品质和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个体常常把别人有的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到自己身上,使自己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社会的要求,从而在主观上增强获得成功的信念和勇气。
心理 心理学 防御三、上策个体遇到挫折时,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做出减轻挫折心理和满足需要的积极适应性行为。
1、转视并不是任何来自客观现实的外部刺激都可以回避或淡化,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
有时候,同一客观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使人陷入心理困境;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情绪体验,走出心理困境。
2、换脑所着火的屋子迅速在火焰中被夷为平地,一个小男孩站在父母旁边,目睹了这无情的一幕。
记者语带同情地说:“孩子,看来你无家可归了。
”小男孩抬起头看着记者,口气坚定地说:“我们有家—一我们只是少了放它的场所。
”在个体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可以通过换脑法,减少或消除心理认知与心理体验的矛盾冲突。
3、升华升华是把指那些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与本能的冲动,加以改变、净化、提高,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高尚的追求。
例如,当某人爱情遭受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绘画、弹琴或雕刻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感情,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
升华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焦虑情绪得以消除,能使个体保持内心的安静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的与成就的需要。
4、幽默德国作家布拉尔说过:“使人发笑的,是滑稽;
使人想一想才发笑的,是幽默。
”诙谐、幽默、风趣、滑稽是调节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个体适应的极好方法。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当个体陷入某种不协调、被动、尴尬的局面中,或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用风趣、幽默的态度去应付,可以使紧张的局得到缓解尴尬的局面变得轻松。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心理适应机制的一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消极的心理防卫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焦虑,远离痛苦,但就像失眠者久服安眠药,副作用极大。
个体应尽量采取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以防在不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中、下三策共22种心理防御机制,你常用的是哪一种?看看有多少人和你一样,欢迎留言互动!。
12种心理防御机制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1、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2、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3、仪式与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心理防御机制你好,我是小雅老师,联合数千位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教育指导师,共同助力为您提供解决方案,在已通过官方认证。
你的问题我已经收到,给我一些思考的时间,三分钟内给你回答。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一.逃避性防卫机制1、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
此机制是指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
2、否认:否定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
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退回:退回是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
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4、潜抑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中去,以至于当事人不能察觉或回忆,以避免痛苦。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1、反向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
2、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换句话说,“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
3、仪式与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
4、隔离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5、理想化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
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6、分裂(dissociation)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
且有时在同一时期,在不同的环境或生活范畴,会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1、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
2、投射精神分析学者认为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
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四。
代替性防卫机制1、幻想当人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或是无法忍受一些情绪的困扰时,将自己暂时离开现实,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内心的平静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满足,称为“幻想”。
与常说的“白日梦”相似2、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来自小时候,自觉别人永远比自己高大强壮,所产生的自卑),而此种自卑感觉使个体产生“追求卓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的需要,而为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乃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
我们使用何种补偿方式来克服我们独有的“自卑感”,便构成我们独特的人格类型。
因此阿德勒主张,欲了解人类的行为,根本上必须掌握两个基本的观念一一自卑感和补偿。
建设性防卫机制1、认同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完成“认同”的历程。
“认同”始于儿童至青少年期成为主要发展任务。
2、升华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
心理防御机制四种类型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1、否认:是指一种拒绝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
2、潜抑:指一个人能被社会或自己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意识不到,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
3、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
4、反向作用:指一个人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行为,以减少焦虑,维护安宁。
5、转移:指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6、抵消: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
7、合理化:指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
8、升华:指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