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苏尔战役电影(血战摩苏尔战役电影)
战争电影推荐100部
战争电影推荐:第一:《红海行动》《红海行动》是一部由林超贤执导,张译、黄景瑜、海清主演的动作片,于2018年2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突击队兵分两路进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击,人员伤亡;
同时在粉碎叛军武装首领的惊天阴谋中惨胜的故事第二:《金刚川》《金刚川》是一部由管虎、郭帆、路阳执导,由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等主演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于2020年10月2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献礼片,通过三个角度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中的故事。
第三:《八佰》《八佰》是一部由管虎执导,姜武、张译、王千源等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八百壮士留守四行仓库,顽强抗战四天四夜,坚守上海最后防线的故事。
第四:《浴血无名川》《浴血无名川》是由翌翔、郭勇执导,任天野主演的电影,于2021年4月2日在爱奇艺上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的故事。
2021年4月,《浴血无名川》被广电总局评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获“2020年度网络电影最佳价值导向奖”。
第五:《捍卫者》《捍卫者》是由廖希、韩平、张巳阳执导,啸杨、却却等担任编剧,白恩、郝子铭、吕星辰、王璐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9月22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编,讲述的是抗日英烈姚子青在1937年中日的淞沪会战中,率六百壮士守卫战略要地上海宝山县,在敌众我寡,火力悬殊,装备落后的极端艰难困境中,与敌浴血鏖战七天七夜,最后全部壮烈殉国的故事。
10部最好看的战争电影是什么?
《集结号》、《战马》、《敦刻尔克》、《1917》、《黑鹰坠落》、《无耻混蛋》、《血战钢锯岭》、《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辛德勒的名单》1、《集结号》是由冯小刚执导,刘恒编剧,张涵予、邓超、袁文康、汤嬿、廖凡、王宝强等主演,胡军、任泉特别出演的战争片。
该片于2007年12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讲述了解放战争期间,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
当战友一个个阵亡,谷子地对号声是否响起心存疑问,他发誓要找到真相的故事。
2、《战马》改编自英国桂冠作家麦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杰瑞米·艾文、彼得·穆兰、艾米丽·沃森等联袂主演。
影片于2011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以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的视角展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英国农场少年艾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无奈之下将乔伊卖给军队,为前线运送军火物资。
艾伯特和他心爱的马不得不分离,但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又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的故事。
3、《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
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9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4、《1917》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
该片于2020年1月10日在美国上映。
2020年8月7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
5、《黑鹰坠落》是由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于2001年推出的一部战争类型影片,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黑鹰坠落》,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战役」摩苏尔战役告诉你城市作战该怎么打
通过摩苏尔战役中伊政府军和联军的协同作战,可以看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作战将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战争过后的城市,满目疮痍火力受限制小、节奏规模可控性强、人员伤亡少的独特优势。
现代城市战,由于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守方可以凭借地利优势限制攻方作战行动及信息优势的发挥,开展不对称的作战行动。
所以,现代城市战改变了传统作战的强攻方式,进攻行动日益趋向封锁为主。
注重充分发挥空地力量,以强大的情报支持、信息控制形成陆空封锁体系,封锁多元目标,割断对外联系,最大限度地孤立守城之敌,并对重要目标进行毁瘫,控制敌人的行动。
本次摩苏尔战斗中,伊政府军就通过四面合围的战斗方式切断武装分子补给,封锁其对外联系渠道,派遣特种分队摧毁敌指挥系统节点,使其士气下滑,战斗力降低。
目标选择由全面进攻趋向重点打击。
基于提升作战效益,通过对对方信息网络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侦察预警系统、支援保障系统等重要节点的破坏,使对方作战单元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甚至体系功能完全丧失成为现代城市战的必然选择。
例如摩苏尔战斗中,联军频繁针对武装分子的指挥部发动突袭,使其无法形成有效的指挥体系,导致武装分子的抵抗零散而无规模,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行动效果由硬性毁伤趋向心理震慑。
机械化时代的城市战,通过大规模的杀伤和摧毁来达到心理威慑作用,这造成对方心理上极大恐惧的同时,往往也可能激发对方的拼死抵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英勇保卫莫斯科就是例证。
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为了减小战争对城市的损毁和交战双方人员的伤亡,心理战、舆论战等更受到重视。
高强度的“软对抗”,可以起到分化军心,瓦解斗志,影响民意的作用。
在本次作战中伊军就充分发挥了其在舆论上的优势,对固守的武装分子展开舆论战,从心理上将其击溃,降低了恐怖分子顽强抵抗的决心意志,减少了士兵伤亡。
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作战将成为我军着眼军事斗争准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研究课题。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了解问题,我军应该积极学习当今时代下各国的城市战斗经验与战术布置,认清未来城市作战形态,通过电子对抗、军事演习等手段摸索出一条具备中国特色的城市作战方法,从而在可能发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伊土战争是怎么回事?
伊土战争是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同以什叶派为国教的伊朗萨菲王朝为争夺阿拉伯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制欧亚两洲间重要战略和贸易交通线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
战争的结果未分胜负,两败俱伤,加速了西亚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为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占领和奴役中近东创造了条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萨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兰教,是中世纪西亚地区的两个大帝国,但由于派别不同,争夺宗教统治权和争夺两河流域领土的斗争十分激烈。
萨菲王朝奉什叶派为国教,土耳其则信奉逊尼派。
在土耳其帝国内部有许多什叶派教徒,萨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纳托利亚四处活动,鼓动叛乱反对逊尼派奥斯曼人的统治,对土耳其构成威胁。
1513年,土耳其苏旦塞利姆一世残酷镇压了什叶派教徒的叛乱,屠杀5万之众,并乘机对伊朗的萨菲王朝发动了战争。
伊土战争共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514—1555年。
1514年8月23日,奥斯曼军队在查尔迪兰(南阿塞拜疆)与8万波斯骑兵展开决战。
土耳其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还有强大的炮兵,伊朗部队则主要是装备马刀和长矛的骑兵。
伊朗军队以逸待劳,但军事上不占优势。
使用滑膛枪的土耳其耶尼切里兵团在大炮配合下摧毁了伊军抵抗,击败了沙赫伊思迈尔一世,占领了伊朗首都大不里士。
1515年科奇希萨尔一战,伊朗军队再次败北,土耳其炮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领了西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和包括摩苏尔在内的北美索不达米亚。
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领了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贾兹和阿尔及利亚部分领土。
1533年,苏莱曼一世在同奥地利签订和约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后又对伊朗开战。
1536年,土耳其占领了格鲁吉亚西南的部分领土。
这里是伊土两国争夺外高加索和美索不达米亚统治地位的主要战场。
伊朗军队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后,双方的战争互有胜负。
1555年5月,两国在阿马西亚城缔结和约,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领土,土耳其则把阿拉伯伊拉克并入自己的版图。
两国平分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确认卡尔斯城区为中立区。
伊土战争第二时期从1578年起,延续近半个世纪。
土耳其乘伊朗萨菲王朝发生内部争斗之机再次进攻伊朗。
这一时期,奥斯曼帝国拥有克里木诸可汗强大军队的支持。
1578年,土军撕毁1555年和约,修复卡尔斯城,开进外高加索境内,并占领南格鲁吉亚的部分土地。
8月10日,伊朗沙赫军队在彻尔德尔附近被击溃,土军侵入东格鲁吉亚和东亚美尼亚,尔后进入北阿塞拜疆并占领希尔万。
1579年起,土军同克里木可汗军队(10万人)联合作战,夺取整个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地区。
但是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间(1587—1629年),伊朗东山再起,不仅收复了被土耳其侵占的西部领土,而且吞并了一些新的领土如阿富汗等。
由于忙于对乌兹别克封建主进行战争和镇压国内民众起义,阿拔斯一世被迫于1590年3月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了屈辱性的《伊斯坦布尔和约》。
根据条约,伊朗几乎把整个外高加索和卢里斯坦、库尔德斯坦大部领土(伊朗西北部)都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16、17世纪之交,阿拔斯一世进行了军事改革,组建了一支由火枪兵军(1.2万人)和骑兵军(1万人)组成的常备军,成立炮兵教练场和炮兵部队。
改革后的伊朗军队兵力达12万人,其中常备军4.4万人,封建民军7.5万人。
大力扩军之后,阿拔斯一世的军队达到30万人。
为准备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争取主动地位,伊朗还同土耳其的敌人俄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602年,阿拔斯一反一个世纪以来的被动防御地位,第一次主动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
由于军队体制没有作出相应改革,土耳其面对伊朗的攻势有些力不能支。
1603—1604年,伊军在苏菲安附近的数次交战中打败了土军,攻占并洗劫了大不里士、纳希切凡等城市,把30余万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朗境内。
1602—1612年的10年战争,伊朗大获全胜,1613年11月签订的《伊斯坦布尔和约》肯定了伊朗的全部战果。
土耳其对该条约心怀不满,遂于1616年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但在3年的战争中再遭败绩,1618年的《萨拉卜和约》重申了《伊斯坦布尔和约》的内容。
伊朗乘战争获胜之机大大扩展了自己的领土,遂准备进行新的战争。
1623年,伊朗军队入侵阿拉伯伊拉克,引发了1623—1639年战争。
阿拔斯一世趁伊拉克人民反对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一世统治举行起义之机,兴兵攻占巴格达,继之占领了整个阿拉伯伊拉克。
17世纪前25年,阿拔斯一世对东格鲁吉亚进行了数次远征,遭到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苏丹穆斯塔法四世在位期间(1623—1640年),鉴于土耳其对欧洲的征战屡遭挫折,因而致力于征服东方。
1625年,土耳其占领了阿哈尔齐赫,从伊朗手中夺得了萨姆茨赫——萨塔巴戈公国,并将它变为自己的一个省。
土军还进犯了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占领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和摩苏尔,但围攻巴格达9个月未能成功。
1630年,土军转战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洗劫哈马丹城,全城居民均遭屠杀。
1639年5月,伊土签订《席林堡(佐哈布)条约》。
伊土边界保持现状,但阿拉伯伊拉克划归土耳其。
伊土战争第三时期始于18世纪初,土耳其苏丹艾哈迈德又对伊朗发动战争。
1723年春,土军乘萨菲王朝崩溃之机侵入外高加索,相继占领第比利斯、整个东格鲁吉亚、东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同时,土军还征服了伊朗西部的卢里斯坦省。
土耳其的胜利直接威胁到沙皇俄国在高加索的利益。
彼得一世1722—1723年对波斯的远征和土耳其的军事胜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马斯普二世同俄国签订1723年的《彼得堡条约》。
1724年6月,俄土《君士坦丁堡条约》在伊斯坦布尔签订。
条约规定,1723年俄伊彼得堡条约列举的里海沿岸所有地区转归俄国,外高加索其余地区、伊朗西部和克尔曼沙阿、哈马丹两城转归土耳其。
土耳其取得如此有利于自己的条约,主要是由于法国的支持。
土耳其强占大片领土后仍感不足,于是又在1725年进军伊朗东部并攻占加兹温。
1730年,伊朗的实权人物纳迪尔率军打败土军的进攻,并将其驱逐出哈马丹、克尔曼沙阿和南阿塞拜疆。
塔赫马斯普二世为提高个人声望,令纳迪尔镇压阿富汗阿布达利部族霍拉桑起义,自己亲征土耳其,但在1731年的哈马丹城下一战被土军击败。
1732年,他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和约,承认土侵占的阿拉斯河以北外高加索永久归属土耳其。
1732年,纳迪尔推翻塔赫马斯普二世,并同俄国签订《拉什特条约》(1732年),答应肃清外高加索土军后把库拉河以北归还俄罗斯,以换回吉兰省。
1735年6月,纳迪尔率7万大军在卡尔斯城下打败了8万土军。
1736年,纳迪尔即伊朗沙赫王,着手改组军队,扩大军队数量和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
他的军队近代化计划得到英法军事专家的帮助。
萨菲伊朗重新统一稳定之后,纳迪尔沙赫为夺回土耳其控制的阿拉伯伊拉克和外高加索,于1743年对土再次发动战争。
3年的伊土战争未分胜负。
16—18世纪的伊土战争除各族人民遭到大批屠杀外,任何一方均未获胜。
战争阻碍了两国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这些落后民族和多部族松散联合而成的封建国家的崩溃。
这场长达200余年的战争是伊斯兰教两大封建国家为争霸中东而进行的掠夺性战争,因此在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中间不断激起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封建斗争,而双方又对这种矛盾和斗争加以利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外高加索各族人民的命运中,伊土战争是他们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时期。
伊朗和土耳其在血腥的战争中两败俱伤,日益沦为正致力于在中近东建立霸权的英法两国的殖民地。
伊土战争时间虽长,但军事学术上却无甚发展。
双方军队的主要类型是封建民军,主要兵种是装备矛、盾、马刀、弓箭、短剑和火枪(16世纪末开始装备)的正规骑兵和非正规骑兵,其中前者是军中的快速机动部队。
从16世纪(土耳其)和17世纪(伊朗)组建的常备步兵处于从属地位。
但到17、18世纪,步兵的作用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西欧经验的传人。
步兵装备了射击武器(前装枪、火枪),并按正规军体制编成。
炮兵作为一个兵种在土耳其出现较早,它曾是奥斯曼土耳其向外扩张的有力武器。
同时,纳迪尔沙赫的军队中也有战象队,交战时用于突击敌战斗队形中央,减轻步兵压力。
使用射击武器之前,战役结局通常取决于大批骑兵的冲击和围歼,因为骑兵能突然而迅速地攻击敌军。
随着正规步兵和炮兵的出现,骑兵变成了战斗队形的主体。
骑兵掩护侧翼安全,并以骑兵冲击完成对敌突击。
军队作战采用疏开队形,到17、18世纪则采用线式战斗队形。
对溃逃之敌一般不予追击。
夺取要塞多靠长期围攻。
军事学术在伊土战争中发展迟缓,这是因为两国处于落后的封建社会而且正走下坡路,两国军队都有大量非正规的、不同部族的封建步、骑兵民军,武器装备以冷兵器为主,五花八门,极不统一。
中国近现代军事发展史
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轻武器又是武器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步枪作为轻武器骨干,其装备的广泛性、重要性为世界各国所重视。
步枪在我国尤为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枪,但步枪却是基本上是靠缴获而来的,“三八大盖”,“美式卡宾”乃至旧中国的“二四”式和汉阳造,而我军只能少量的生产一些步枪和子弹,这段时期的装备很繁杂,差不多装备有十多个国家生产的步枪。
解放后,部队实现制式化,因此国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发展兵器工业,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厂,建立了兵器工业基础设施;
设置兵器专业高等院校,培养专业人才;
设置了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
经过长期的努力,使我国步枪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
至今,我国已经有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8MM枪族,表明我国步枪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我国步枪的发展,始终密切配合部队的作战需要,基本上实现了定型一代、装备一代,研制一代、更新一代;
在不断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向前推进。
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仿制、自行设计、独立自主研究阶段仿制阶段 53式7.62mm步骑枪 1953年式7.62mm步骑枪 1950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为了支援朝鲜战争,给前方部队提供有效的战斗武器,我国开始仿制苏联1944年式7.62mm卡宾枪。
仿制定型后命名为1953年式7.62mm步骑枪(简称53式7.62步骑枪)。
该枪结构比较简单,便于大量生产。
因是非自动武器,操作不便,火力不足,也显笨重,已明显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56式7.62mm半自动步枪和56式7.62mm冲锋枪(突击步枪) 1956年式7.62mm半自动步枪 56式半自动步枪比53式步骑枪迈进了一大步,半自动射击操作方便,增强了火力。
因使用中间型枪弹,威力有所减小。
该枪射击精度良好,质量轻,后坐力小,机构动作可靠,外型流畅美观,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大量生产。
特别是半自动射击方式,枪管较长,带有刺刀,在中远距离上可有效命中目标。
在接近距离上可拚刺格斗,具有传统步枪的特点。
但按现代战争的要求,火力嫌不足,枪太长。
同时仿制的56式冲锋枪是可单、连发射击的全自动武器,使用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同的枪弹。
1956年式7.62mm冲锋枪 56式冲锋枪的最大特点是火力猛烈,动作确实可靠,能适应在特殊的环境、气象条件下作战。
全枪较短,便于携带操作,结构简单紧凑、便于训练维修。
56式冲锋枪自装备以来,深受部队欢迎,直到今天仍有部分在装。
然而该枪也有明显的不足,为了突出射击动作的可靠性,自动机运动能量偏大,射击时产生强烈震动,难以操枪,射击精度稍差,点射更难以掌握,该枪质量也偏重。
长时间以来,我国战术指导思想是“全民皆兵”,强调传统步枪的作用,即能在中远距离上瞄准射击,在接近距离上要刺刀见红,可以大量装备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弹药消耗,所以对单发步枪情有独钟。
因此,56式冲锋枪并未在全军战士中配备,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装。
1956-1式7.62mm冲锋枪 仿制56式武器是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
50年代中期从苏联引进产品图、设计计算、尺寸链计算、试验检查规范等全套资料,以及工艺规程、工装资料等工艺技术文件,甚至还有部分硬件,如成枪、部件以及关键工装、刀具、量具等。
承制工厂还请来了苏联专家现场指导。
国家成立了兵器工业部,改建新建兵工厂。
工人、技术人员在试制、生产实践中得到学习、锻炼,高等专业学校也不断为行业输送专业人才。
一支实力强大的兵工队伍成长起来了。
由我国自行生产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装备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促进了我军正规化建设,在保卫国家的几次边界自卫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行研制63式自动步枪 63式自动步枪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支步枪,深受56式的影响,它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我国步枪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3式自动步枪所具备的良好性能,方便的勤务使用性和综合了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的优点,使该枪在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很快被批准全军装备,替代56式半自动步枪,各枪厂在几年内生产一百多万支。
1963年式7.62mm自动步枪 然而,63式自动步枪生不逢时,其生产装备的高峰期正处于“十年动乱”中,一切正常秩序均被打乱,更改审批制度形同虚设,一切经过试验的规定也未能遵守,以致在短时间内更改产品设计图达700多处。
经过一系列大修大改以后生产的63式自动步枪,已经面目全非了。
该枪装备到部队后,反映强烈,最主要的问题是射击精度太差,校枪以后常发生变化,不得不经常校枪。
有的战士说“坐不得车,过不得夜”,意思是枪校好后放一段时间,或打靶坐车等外部震动都会变化,说明了枪的不稳定性。
另外也反映枪托颈部及两侧面容易断裂,射击时从导气箍向后冒火星,甚至伤及射手等重大质量问题,并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没有半自动步枪美观。
1978年,上级根据部队意见,作出了撤装63式自动步枪的决定。
部队不得不重新换上56式半自动步枪,工厂又恢复了半自动步枪生产。
导致63式撤装的直接原因是质量太差。
但是也有潜在的原因,就是战术思想发生了变化,63式自动步枪已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战术技术要求。
63式从盛到衰的教训是很大的。
第一,在设计或研制一项武器之前必须经过充分、切实的战术技术论证,提出确切的能符合该武器预计装备期的战术技术要求,才具有生命力。
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论证体系,那种想当然、长官意志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第二,符合要求的武器定型后,必须严格按照定型资料文件进行生产。
在生产装备过程中,对部队反映的意见应积极慎重地处理;
对生产中提出的改进意见,必须以确保武器性能为前提,一切经过试验证明其实际成效后妥善处理。
因此,必须有健全的足,更促进了研制以突击步枪为主体枪的班用枪族的进程。
81式枪族 我国第一个班用枪族于1981年设计定型,命名为81式7.62mm班用枪族。
它包括81式7.62mm步枪(木托)、81-1式7.62mm步枪(折叠枪托)、81式7.62mm轻机枪。
1981年式7.62mm自动步枪 81式枪族自装备以来,以其射击精度好,动作可靠,质量轻,枪身短,结构简单紧凑,操枪、携行方便,机动性好,火力猛,寿命长,一枪多用,以及弹鼓、弹匣等多数零部件都可以在枪族各枪之间互换通用,全枪外形美观大方等优点深受部队欢迎,并经过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期的实战考验。
从1983年起全军装备,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军目前的正式装备,并已进入国际市场。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
81式枪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及应用,甚至外形与56式冲锋枪也很相象。
这是81式枪族的严重不足。
不过81枪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特别是开式弹鼓的创新发明,为步枪新的研制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小口径枪族的开端——QBZ-87式5.8mm枪族 自美国率先装备小口径步枪以后,步枪小口径化成为了一种新的浪潮,我国也加速了这方面的发展,继81式枪族之后,1987年5.8MM枪弹和枪族定型,初步实现了步兵武器的小口径化和枪族化。
1987年式5.8mm自动步枪 5.8mm枪族包括5.8mm步枪和5.8mm机枪。
87式5.8mm枪族结构与81式7.62mm枪族基本相同,只是为适应发射5.8mm枪弹改变了某些结构设计和尺寸。
5.8mm步枪在设计定型后为了某种需要专门集中进行了一次外观改型设计,其主要变化是枪托为“L”型,撑杆用铝合金管,外面包塑料,形状特别,也很好用。
上、下护盖,握把,握把座都采用塑料件,弹匣为整体塑料结构,全枪为黑灰色,整枪外观变化很大,独具特色、美观大方。
机枪则没有任何变化,与81式机枪相似。
5.8弹鼓与81式弹鼓相比体积小,刚度、可靠性好。
87式5.8mm枪族是配合我国实现小口径化研究的产品,极具探索性和攻关性。
属于过渡性产品,只在1989年小批量生产,以后不再生产。
从90年代开始,独立研制小口径枪族已是兵工战线和部队的强烈愿望,从战术需求到客观条件都已具备。
我国早在1971年就开始了小口径枪/
弹药全系统研究。
当时国外小口径枪族已经出现并装备部队,我国没有走仿制的老路,而是坚持了高起点、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研制方向,为慎重起见,仅论证、试验并选定口径历时七、八年,直到1987年小口径枪弹设计定型,命名为87式5.8mm枪弹。
我国的步枪发展,在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阶段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充分掌握了武器的特性,认清了现代世界轻武器的发展方向。
先后定型了81式7.62mm枪族和87式5.8mm枪族及外贸产品这些都为独立研制新一代5.8mm枪族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1995年式5.8mm步枪 新5.8mm枪族包括: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及4个配属产品——白光瞄准镜、微光瞄准镜、多功能刺刀及下挂榴弹发射器。
另外还有短步枪及折叠式枪托的步枪。
以自动步枪为新枪族的主体枪,其他各种枪与步枪基本结构相同,而自动机、供弹具等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或通用。
新5.8mm枪族结构优化设计,布局合理,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先进水平,显示我国步枪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都在这里。
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特点,我们在对比朝代的强弱,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对比,不能忽略时间去对比,毕竟时代在进步,后面王朝的武器要强于前朝,尤其是出现了热武器之后,如果抛弃时代特点,单纯对比军事实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将朝代至于当时,来看军事实力,看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力最强。
以上面的条件作为对比,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为什么是汉朝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有短暂的新王朝,但是整体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作为当时来看,汉朝是不受外族威胁的。
汉朝期间,如果说受到外族威胁,也只是在汉武帝之前,匈奴鼎盛时期,汉朝甚至要称臣来保证本国的休养生息,积蓄对抗匈奴的力量。
不过当汉武帝强硬态度下,汉军不断的进攻匈奴,不断消耗匈奴的力量,终于将匈奴击败,汉朝北方再也不受到匈奴的威胁,从此汉朝基本没有外患,因为自身的军事实力是在是太强悍了。
汉朝的军事实力强悍在末期体现的更加明显,即使汉朝都要亡国的时候,其军事实力都对外族形成碾压,周边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汉朝,即使后来军阀林立,不管是公孙瓒、袁绍、董卓、马超,在面对北方名族的时候,随便一个军阀都能对其形成碾压,更不用说整个大汉的军事实力了。
有人会说唐朝和秦朝也很强,确实不错,但是唐朝和秦朝不如汉朝的地方在于,不能对周边国家形成碾压,甚至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
虽然秦朝让匈奴不敢南下牧马,但是统一后的秦朝,衰败的实在太快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