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卢绾结局-樊哙和卢绾的结局
卢绾结局是什么呢?
卢绾结局是逃入了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一年之后死在了匈奴,说到卢绾,在西汉八大异姓王中,就属他和刘邦的渊源最深,毕竟他俩可是同乡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发小,从小就在一起长大的,相较于其他几个异姓王,卢绾和刘邦的感情自然更深一些。
刘邦年轻的时候经常因为吃官司而躲躲藏藏,卢绾总是跟随在刘邦身边,陪伴和帮助着他,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卢绾以宾客的身份跟随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卢绾就被任命为将军,并于楚汉争霸时期官至太尉。
卢绾结局的介绍:当初陈豨在代地造反,刘邦率军攻打陈豨,卢绾也出兵攻打陈豨,陈豨打不过就派使者向匈奴求救,为了粉碎陈豨的计划,卢绾也派了使者去匈奴告诉匈奴的人,陈豨已经战败,失去了利用价值,匈奴出兵救陈豨就得不偿失了,卢绾的初衷是好的,但坏就坏在他派的使者是张胜。
张胜是卢绾的部下,因熟悉匈奴才受到重用,他来到匈奴时,遇到了上一任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对张胜说刘邦把陈豨收拾后就要收拾张胜的主公卢绾了,所以卢绾和张胜他们应该与匈奴合作放过陈豨,这样才能长久统治燕国,张胜觉得有道理,就背着卢绾让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国。
卢绾发现张胜反叛之后立刻上书刘邦请求杀掉张胜全家,张胜赶紧回国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告诉卢绾,卢绾听完也觉得有道理,就找了些替身当作张胜的家人处死了,实际上却派张胜继续与匈奴联系,让陈豨逃脱在外年年战争,陈豨被杀后,副将将他与卢绾的勾结全盘托出。
刘邦就召卢绾进京,卢绾害怕称病不去,刘邦就秘密派人去调查卢绾,最后查到卢绾派张胜勾结匈奴,就相信卢绾真的背叛了他,于是出兵攻打卢绾,卢绾则把家人和几千骑兵安置在长城下,希望刘邦病好之后,再和刘邦解释谢罪,谁知刘邦这一病就死了,吕后掌握了大权。
卢绾一想到异姓王韩信和彭越惨死就是吕后的手笔,瞬间觉得自己没救了,就逃入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一年之后他就死在了匈奴。
卢绾为什么会谋反?
因为卢绾认为刘邦一死,控制政权的肯定是吕后,吕后这个人对异姓王很是反感,很多的异姓王之所以会被杀都是吕后的主意。
所以卢绾知道如果不跑的话,自己肯定是活不了。
卢绾带着家人,还有一些亲信跑到了匈奴那里,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别的依靠了,他只能跑去匈奴那边。
到了匈奴那里,卢绾被匈奴给封为东胡庐王,但是一年后卢绾就死了。
人物经历:卢绾在所有的沛县起兵骨干中,只有他一人封王,当然不是因为他功劳最大,而是因为他与刘邦的关系最亲近。
功劳最大的自然首推萧何与曹参二人,但功劳大架不住与皇帝的关系亲密。
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通家之好,两家本来就关系很好。
然后两人从小一起读书长大,卢绾一直是刘邦铁杆中的铁杆,能随意出入刘邦卧室,恐怕和刘邦的关系只比吕雉一人差,连是刘邦连襟的樊哙也比不了。
樊哙最后是怎么死的?
孝惠帝六年(前189年),樊哙去世,谥为武侯,属于自然死亡。
险些被杀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
后娶吕后妹吕媭为妻,生有一子樊伉,因此与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可是他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
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
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
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
”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
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
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
扩展资料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樊哙是吕后一党,刘邦在杀掉所有的异姓王后,对吕氏一党猜忌日渐加重,刘邦宠爱戚夫人,也喜欢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刘邦觉得戚夫人太弱,如果刘邦死了,樊哙恐怕会对他们母子下手。
但其实这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刘邦担心刘氏江山不稳。
首先樊哙有一特殊身份(他跟刘邦是连襟),这层关系既让刘邦更加“重用”他,又让刘邦更加忌惮他。
其次樊哙是军中威望很高的将领,仅次于韩信和周勃,他不仅能带兵会打仗,往往冲锋在最前面,具有优秀的指挥能力,而且他有很好的政治眼光,绝非一介草莽武夫。
参考资料来源:-樊哙。
樊哙最后怎么死的?
孝惠帝六年(前189年),樊哙去世,谥为武侯,属于自然死亡。
险些被杀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
后娶吕后妹吕媭为妻,生有一子樊伉,因此与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可是他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
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击败叛军英布归来,创伤发作病倒了。
刚回到长安,又听说燕王卢绾叛变,就派樊哙以相国的身份率军去讨伐。
樊哙走后,有人对高祖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
皇上不能不早加提防。
”高祖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听说吕后又跟她妹夫樊哙串通一气,立时觉得情况严重了,他决意临阵换将,与陈平计议此事,最后,采用陈平的计谋,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在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了军营里,才宣布立斩樊哙,由周勃夺印代替。
到了樊哙的军营前,陈平命人筑起一座高台,作为传旨的地方,另外又派人持节(一种信符)去叫樊哙。
樊哙得知只有文官陈平一个人前来,认为只是传达平常的敕令,也没多想,立即一个人骑马赶来接诏。
不料,台后忽然转出武将周勃,当即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
周勃又立即赶到中军大帐,代替樊哙,由陈平押解囚车返回长安。
扩展资料司马迁记载得很清楚,樊哙是吕后一党,刘邦在杀掉所有的异姓王后,对吕氏一党猜忌日渐加重,刘邦宠爱戚夫人,也喜欢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刘邦觉得戚夫人太弱,如果刘邦死了,樊哙恐怕会对他们母子下手。
但其实这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刘邦担心刘氏江山不稳。
首先樊哙有一特殊身份(他跟刘邦是连襟),这层关系既让刘邦更加“重用”他,又让刘邦更加忌惮他。
其次樊哙是军中威望很高的将领,仅次于韩信和周勃,他不仅能带兵会打仗,往往冲锋在最前面,具有优秀的指挥能力,而且他有很好的政治眼光,绝非一介草莽武夫。
参考资料来源:-樊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