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啭无人能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意思)

2023-07-05
75 阅读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是什么意思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2、倪木兴 .《唐宋词精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71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四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720 .4、徐荣街,朱宏恢 .《唐宋词百首译注》 :徐州师范学院 ,1978 :98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
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有用没用完善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古文岛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古文岛立场。

邮箱:guwendao@laiyo.com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

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

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

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刘建勋 .《唐宋词华章便览》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6 :169 .创作背景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本首词就是作于贬谪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黄墨谷 .《唐宋词选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6-167 .黄庭坚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400条名句古↬
2642篇诗文。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意思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意思是:没有人听得懂黄鹂的婉转鸣声,顺着风势,它就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这句诗借黄鹂的鸣声抒发诗人心中的寂寞之感,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百啭无人能解的出处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如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清平乐·瓜洲渡口译文 | 注释 | 赏析

清平乐·瓜洲渡口 [宋代] 李好古 瓜州渡口。

恰恰城如斗。

乱絮飞钱迎马首。

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

极知形胜东南。

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

婉约 注释 ①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

②城如斗:指城形如北斗。

③玉关:泛指边塞。

④直控金山:是说瓜洲直接控制镇江金山,是东南的要冲。

赏析 作者经过瓜洲时,但见平沙浅草,征途茫茫,有感而作此词。

南宋时,瓜洲渡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

所以这个“乱絮飞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已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

词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重要,作者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

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工丽精练。

李好古《清平乐·瓜洲渡口》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瓜洲渡口原文: 瓜州渡口。

恰恰城如斗。

乱絮飞钱迎马首。

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

极知形胜东南。

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

清平乐·瓜洲渡口注释 1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

2城如斗:指城形如北斗。

3玉关:泛指边塞。

4直控金山:是说瓜洲直接控制镇江金山,是东南的要冲。

清平乐·瓜洲渡口赏析   作者经过瓜洲时,但见平沙浅草,征途茫茫,有感而作此词。

南宋 时,瓜洲渡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

所以这个「乱絮飞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已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

词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重要,作者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

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工丽精练。

诗词作品: 清平乐·瓜洲渡口 诗词作者:【 宋代 】 李好古 诗词归类: 【婉约】、【写景】、【抒情】、【议论】 。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是什么意思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完善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林霄 .《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5 :112 .2、倪木兴 .《唐宋词精华》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71 .3、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第四册》(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720 .4、徐荣街,朱宏恢 .《唐宋词百首译注》 :徐州师范学院 ,1978 :98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
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有用没用完善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

古文岛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古文岛立场。

邮箱:guwendao@laiyo.com鉴赏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这首词上片是说,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天以具体人的特征。

词人因为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果词人仅仅限于这样点明惜春的主题,那也算不了什么高手。

这首词的高妙之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好像荡秋千,既跌得深、猛,又荡得高、远。

上片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前两句是说,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为什么呢?因为黄鹂常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末两句是说,那黄鹂千百遍的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最后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经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实是回不来了。



与一般惜春词不同,这首词不以景物描写为主,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专写其寻春,表达对春天的爱恋,所以全词空灵蕴藉,深沉含蓄,情趣盎然。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刘建勋 .《唐宋词华章便览》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6 :169 .创作背景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本首词就是作于贬谪宜州的翌年,即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

有用没用完善参考资料:1、黄墨谷 .《唐宋词选析》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166-167 .黄庭坚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400条名句古↬
2642篇诗文。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意思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的意思是:没有人听得懂黄鹂的婉转鸣声,顺着风势,它就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这句诗借黄鹂的鸣声抒发诗人心中的寂寞之感,表达了诗人的惜春之情。

  百啭无人能解的出处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如下: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