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原文

2023-07-06
34 阅读

汤显祖的《牡丹亭》简介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创作背景汤显祖自幼心性灵慧,才华卓越,但因时运不济、兼得罪权贵而四次科举考试失利,使汤显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与权贵以势压人、恶意报复的丑陋面目有了清醒深刻的认识,人生之路上的磨难,未能改变汤显祖坚持自我、重视德行的做人准则,反而造就了他坚定意志、注重操守品行的风格。

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

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

而汤显祖与好友之间“梦生于情”、“情生于适”的友情互动带给了他特别的感情体会,最终促使汤显祖走上“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之路。

汤显祖的《牡丹亭》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牡丹亭》故事梗概: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幽会。

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

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

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

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同往临安。

杜宝升任宰相,拒不承认婚事。

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扩展资料:《牡丹亭》创作背景:万历二十八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回到家乡江西临川县的乡村闲居。

这一年他49岁。

他在生活中耳闻目储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

回乡不久,他就开始了《牡丹亭》的写作。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

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嘉靖、隆庆年问,以魏良辅为代表的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进行了成功的全面改进。

在唱曲的板眼、宫调等方面,伴奏方面,气韵和平仄的使用方面,将昆山腔进行重新的规划整理,创立了一种清新典雅的声腔风格,时称“水磨调”、“冷板曲”。

《牡丹亭》就采取了由海盐腔衍化而来的宜黄腔为基础写作。

《牡丹亭》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

《牡丹亭》作者简介: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

早有才名,2l岁中举人,34岁进士及第。

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等。

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

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

49岁弃官还乡,致力戏曲创作。

汤显祖深受“左派王学”影响,反对程朱理学,批判拟古主义的文学,追求个性解放。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牡丹亭还魂记 (明代汤显祖创作戏剧)。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内容是什么?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内容如下:南阳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年方二八青春,慧敏美丽,却被整日困在家中,从师腐儒陈最良诵读《毛诗》。

一天,偶偕侍女春香去后花园游赏,感念于“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归来后伤怀入梦,梦遇书生柳梦梅。

柳惊叹于丽娘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几闲寻遍,在幽闺自怜”,二人一见钟情,遂于牡丹亭畔成就百年好合。

丽娘梦觉之后柔肠萦损,寻梦不见,怀着“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凄惋无奈一病归天,临终前自绘真容,嘱春香将画轴藏于花园太湖石底,将自己埋在花园梅树下。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偶尔进得这一颓败花园,拾到丽娘自绘小像,认出自己也曾于梦中相会其人,爱慕至深,不惜发冢以求梦中人,丽娘借尸还魂,与柳生结为人间夫妻。

全剧以柳梦梅高中新科状元,皇帝“敕赐团圆”而告终。

《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本自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但在才子佳人的故事套子中寄予了不灭真情,使得剧本别具高格,光彩夺目。

正如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所言:“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种生死至情使得杜丽娘这一灵性逼人的美丽形象从浩如烟海的传奇创作中脱颖而出,活现于昆剧舞台三百余年。

明吕天成《曲品》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在艺术技巧上,《牡丹亭》纵情跌宕,于人物内在意识的刻画方面入木三分,细致尽情。

曲辞曼妙而不施刻凿,诚如明王骥德所言:“其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

”。

汤显祖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的主题为: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

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

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等。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