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玩闹闹造句,玩玩闹闹造句子

2023-07-06
69 阅读

挑山工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挑山工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挑山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   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

(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

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溜( )货( )奏( )衡( )诵( )   留( )贸( )泰( )横( )颂( )   杖( )肌( )耽( )误( )哲( )   仗( )机( )枕( )娱( )折( )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

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

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工教案 篇2   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

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

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

(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

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

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 慢, ╱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 快, ╲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

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

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

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

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

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

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

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

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

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挑山工教案 篇3    一、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

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

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

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相遇次数相遇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3、合作感悟难句含义。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整体思考“哲理”。

  ②用多媒体展示合作学习问题:   a、你认为山民走得很慢,反而常常跑在我们前头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突出“心悦诚服”理解)?   c、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   ③合作学习要求:组长要合理分工,并在自读自思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争辩,形成升华性结论。

  ④教师要强化点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形式“亮点”,并在展示、评价中及时引导整合,使学生感悟到位。

  4、指导朗读山民的话。

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

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四)体验整合。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然后个性化展示。

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达到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焕发主体的活力,是这一教学设计的特色。

教者在激趣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的丰姿;
接着,又以导读为感悟方式,于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
随之,教者精心设计了旨在梳理“三遇三见”与攻克感悟难点的两轮有实效的合作学习,把教学一举推向高潮;
最后,又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显然,这个设计是颇有借鉴意义的。

挑山工教案 篇4   一、目标:   1、教育: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挑山工 (第2课时)。

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

”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

(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挑山工 (第2课时)》。

”(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

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

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括出。

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

(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4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沉甸甸没挑子   路程长一条道   速度快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玩玩闹闹   ↓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挑山工 (第2课时)。

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

今天呢,我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上册《挑山工》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
“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
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
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

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

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

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游 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学习语文能让学生增长写作能力,对以后也有所帮助。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汉字。

10分   Huì jí páng bó tiào wàng chàn dǒu jǐn shèn   ( ) ( ) ( ) ( ) ( )   xián yí bǔ rǔ qí qū zhī chēng jiǎo jié   ( ) ( ) ( ) ( ) ( )   2、我会查,我会选。

3分   “卸”字按音序查字法,应查( ),再查音节( );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

它有这样几种解释:①把东西从运输工具上搬下来。

②把零件从机械上拆下来。

③解除;
推卸。

在“拆卸”中应选择( ),在“卸车”中应选择( )。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5分   毫不犹( ) 风欺( )压 不( )争辩 众志( )城   安然无( ) 满腔( )火 一如既( ) 励精图( )   这个玻璃盘很坚固,从桌面上掉了下来,仍( ),没有裂缝。

  4、给“然”字组四个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4分   ⑴.( )过了一会,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一只可爱的小鸟( )落到我的肩上。

  ⑶.看那表情,他( )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虽然老师病了,但( )坚持给我们上课。

  5、判断题(对的划“√”,错的“×”。

5分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王安石的写的诗句( )   (2)按时间顺序排:元宵、端午、清明、中秋、重阳 ( )   (3)汉字的演变是: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 )   (4)“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等闲”是“等待空闲”的意思。

( )   (5)“目前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这句话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   6、给句子中加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   怪:A感到奇怪 B奇怪 C 责备;
怨 D很;
非常   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 )   ⑵.请你不要怪他,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 )   ⑶.不要大惊小怪,这都是她努力的结果。

( )   ⑷.这种花只在夜间开放,真是怪事。

( )   7、请按要求完成句子。

8分   (1)他怎么会知道拉车的民工日子过得有多苦呢?(改成陈述句)   (2)活泼可爱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又香又甜的大苹果。

缩句(缩到最简)   (3)我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改为转述句)   (4)改病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端正了决心,要好好学习。

  8、日积月累。

10分   (1)小葱拌豆腐¬
---   (2) ,白首方悔读书迟。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

  (4) ,乌蒙磅礴走泥丸。

  (5)圆明园 建筑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 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二、口语交际 。

5分   (1)我到医院接病愈回家的妈妈,看到妈妈我说:“ ”,看到照顾妈妈的护士,我说:“ ”。

走到医院门口,我对相送的医生说:“ ”。

3分   (2)迎面接力比赛就要开始了!请你给本班运动员鼓鼓劲。

2分   三、阅读园地:(请你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并作答。

)(16分)   有个孩子,在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当看到别人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就非常伤心:“啊,我的妈妈,竟然不给我一件礼物。

”   一天,这孩子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

他独自在街上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

老人并不生气,还( )地问:“孩子,你哭什么?”   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

  老人听罢,严肃地说:“孩子,你错了!其实,你的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 ),你应该珍惜才对!”“那------我怎么会不知道?”孩子惊奇地问。

  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给了你。

这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眼睛忽地一亮。

老人接着说:“不仅如此,妈妈还给了你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
给了你耳朵,让你去倾听世界;
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
给了 。

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孩子听着,陷入了深思。

  老人又说:“ 孩子 ,最重要的,妈妈还给了你一颗充满( )的心,那是为了让你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吧!”   1.给短文拟个题目,写在短文上面的横线上。

(2分)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珍爱——( ) 悲痛——( )   3.发挥你的想象,在文中横线上补充完整句子。

(2分)   4.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分)   5.孩子向老人倾诉了自己的哀伤,你认为他倾诉什么呢?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6.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7.阅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把感想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四、妙笔生花:30分   根据下列提示与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提示: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或者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影响过你的成长,请把他(她)或它对你的影响写下来 。

  要求:1. 题目自拟,并抄正在作文格上。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3.有一定的条理,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看拼音写汉字:汇集、磅礴、眺望、颤抖、谨慎、嫌疑、哺乳、支撑、皎洁   2、我会查,我会选。

X xiè 卩 ③ ①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毫不犹豫、风气雪压、不容争辩、众志成城、安然无恙、满腔怒火、一如既往、安然无恙   4、给“然”字组四个词语,填入下列句子中。

填入下列句子中。

  果然 居然 任然 依然   5、判断题。

⑴√ ⑵X ⑶X ⑷X (5)√   6、给句子中加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⑴D ⑵C ⑶B ⑷A   7、请按要求完成句子,   (1)他不知道拉车的民工的日子过得有多苦。

  (2)弟弟吃苹果。

  (3)我问外公那不是您最珍贵的画吗?   (4)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端正了学习态度,要好好学习。

  8、日积月累:(1)一清二白 (2)黑发不知勤学早 (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4)五岭逶迤腾细浪(5)不但 还 先秦时代 名人字画 博物馆 艺术馆   二、口语交际(略)   三、阅读1、妈妈的礼物2、珍惜 伤心 3、你双手,让你去改造世界(意思适合也可以)   4、关切 礼物 热血(意思相近酌情给分)5、略(意思符合题意酌情给分)6、我”因妈妈没给我礼物就走了而伤心,但一位老人启发了我(意思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7、略(不同角度的感受可以给分)   四、妙笔生花。

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期末考试卷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一定在忙着备考,可是这备考也是需要合适的复习资料的。

我们为大家准备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卷 ,希望大家认真作答,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一、按拼音填汉字:(5分) kǒnɡpàxīhǎnsuǒwèibǔrǔbǔlāo ()()()()() cāoznɡwājuéyōnɡbàodiàntánɡdànshēn ()()()()()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5分) ()()()()() 处凉龟挑卷 ()()()()() 三、给下列形近组词:(10分) 搂()版()慎()莱()瑶() 缕()板()惧()菜()摇() 四、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流()溢()呕()沥()()书()画()望()助 颇()盛()古()今()()象()千()灵()巧 ()魂()魄聊()于()舍()取()夜()继() 五、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5分) 1、读书破万卷,。

2、,人在天涯鬓已斑。

3、世上无难事,。

4、滴水能把石穿透,。

5、小葱拌豆腐——。

六、给句子中加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3分) 怪:A感到奇怪B责备;
怨C很;
非常 1、让它荒着怪可惜的,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 2、请你不要怪他,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 3、.这种花只在夜间开放,真是怪事。

() 七、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分)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 2、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70吨。

() 3、鲸的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 八、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分) 1、他们的口号惊天动地。

() (2)他们的英雄壮举怎能不让人钦佩呢?() (3)夜空中,星星快乐地眨着眼睛。

() 九、按要求改写句子。

(8分) 1、老师问明明:“我的板书,你能抄下来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高兴极了,真庆幸没有把它拔掉。

(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按课文内容填空。

(10分) 1、《梅花魂》一文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表明他 的强烈感情。

2、“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这段话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3、《开国大典》记叙了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心情。

4、读了《新型玻璃》,我知道博物馆、银行等存放重要文件或珍贵物品的建筑物可以采用;
高层建筑为了安全起见,外部门窗可以采用;
为了使室内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我们可以给窗子装上和。

十一、默写古诗《秋思》并解释前两句的意思。

(6分) 前两句的意思是: 十二、阅读:(16分) (一)课内阅读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

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到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1、给文章的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2分) 2、你认为这几个自然段主要是写什么?(1分) 3、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

(1分)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文中画“——”的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2分) 5、想象填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课外阅读: 等待 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桑树。

父亲告诉我和弟弟,才长出的桑葚不能吃, 要等成熟了,变成紫色了,就好吃了。

我们天天在树下转悠,盼着桑葚早点成熟。

可那绿色的桑葚总是那样, 总不能变紫。

我们担心,倘若一夜之间变紫了,给小鸟偷吃了怎么办呢? 于是便聪明的决定,每天品尝,看熟不熟。

我们总又觉得另一个可能会熟一点, 每次品尝总是一个又一个。

终于有一天,桑葚真的变紫了,很甜很甜了,我们争先恐后地跑去向父亲报喜。

父亲来了,看着树尖上残留的星星点点的紫色桑葚,直摇头:“你们哪,就不能等它成熟!” 吃了很多苦涩,成熟了,反而没有了。

这使我明白一个道理:人生许多事,须等待不能猴急;
否则,得到的便可能是苦涩。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分) 2、对文中的“我们每天品尝桑葚”的决定,我们说是“聪明的决定”,你是怎样理解的?我们平常学习中有没有这种情况,简要说说。

(2分) 3、谈一下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分) 十三、作文: 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写下来。

要写出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字数:350字以上。

(20分)。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