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又被称为下面哪一项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是怎样进行的?这种提问方式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理如何?试看如下几点: ▲如果可能,试着去理解一种见解或看法的根本基础,并在以后的问题中遵循这些基础有可能产生的涵义。
(比如,“你的信念依据是什么?你能更解释自己的思想,让我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吗?”) ▲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
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比如,“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或Y不也如此吗?”) ▲所有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话,让我更好地理解吗?”) ▲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
因此,提出问题时,也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他问题。
(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相关问题?”) 由上述可知,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你才能卓有成效地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提出问题,你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并检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方法能力。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对话”(提问)进行教育活动。
他用讨论问题的方式与人交谈,但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别人,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
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再例如:苏格拉底与一个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时这样提问 苏:什么是勇敢 兵:勇敢就是在情况变得艰难时能坚守阵地 苏:但是,假如战略要求撤退呢 兵: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苏: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 兵:我猜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 苏:我也不知道。
或许它正好可以开动你的脑筋。
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兵: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兵:对。
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是什么?
苏格拉底法则是苏格拉底常用的诘问法。
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
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苏格拉底法则的特点这种方法有下列的几种特点:怀疑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由怀疑而引出问题,这不是表示苏格拉底傲慢自大,或自命为智者;
事实上恰好相反,苏氏本是非常谦虚的。
他常说: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个爱智的人。
苏格拉底法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反诘法(或作苏格拉底法)是一种质问的辩证法,广泛地用在验证主要道德观念上。
这是一种哲学质询的形式。
通常有两个人在对话,其中一个带领整个讨论,另一个因为同意或否定另一人而提出一些假定。
苏格拉底被视为这种反诘法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