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节俭名句(朱熹节俭名句有哪些)

2023-07-06
32 阅读

勤俭节约的古诗有哪些?

勤俭节约的古诗如下:一、唐代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二、唐代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翻译: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侈到节俭困难。

四、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五、唐代白居易《太平乐二首》,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

古代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

1.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有哪些 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诫子书》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 6.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7.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1.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

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

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

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

”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赏析: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2. 《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注释: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

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3.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2.4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一、唐代李绅《悯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唐代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翻译: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侈到节俭困难。

四、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五、唐代白居易《太平乐二首》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

3.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
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
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君子以检德辟难。

(君子以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为于家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没一粒都是这么辛苦得来。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4.勤俭节约古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5.有关于节俭方面的古诗(10首)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二、关于节俭的成语: 【熬肠刮肚】:指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

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
素:白。

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

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监门之养】:监门:看门人;
养:衣食供应。

比喻困窘、节俭的生活。

【俭存奢失】:俭:节俭。

存:留存。

奢:奢侈。

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俭可养廉】:俭:节俭;
廉:廉洁。

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者心常富】:俭:节俭;
富:富足。

节俭的人常常觉得很富足。

【节衣素食】:节:节减;
素:蔬菜类食物。

省吃俭用,生活节俭。

【戒奢宁俭】:戒:戒除;
奢:奢侈;
宁:宁可,宁愿;
俭:节俭。

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戒奢以俭】:戒:戒除;
奢:奢侈;
俭:节俭。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居不重席】:坐卧处不铺两层垫子。

比喻节俭。

【居不重茵】:坐卧处不铺两重垫子。

比喻生活非常的节俭。

同“居不重席”。

【居穷守约】:居穷:处于穷困状态;
守约:保持节俭。

指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

【克俭克勤】: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勤克俭】: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俛拾仰取】:俛,同“俯”。

指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

形容极其勤劳节俭。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

形容环境、习惯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6.有哪些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2、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
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4、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6、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7、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8、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
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林斯基 9、囊中未空先节约。

——(布依族)谚语 10、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

——谚语 11、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网络收集 12、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 谚语 13、时间不能“增产”,却可以节约。

——谚语 14、节约时间胜过储存金银。

——谚语 15、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16、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 培根 17、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范继亭 。

宋代大儒朱熹轶事:曾用小米粥招待自己的朋友

韩世忠是武将,朱熹是文人,这一文一武有三大共同点:第一,都是南宋名人;
第二,都爱喝酒;
第三,喝酒的时候都不大吃菜。

韩世忠喝酒就是喝酒,不想让下酒菜把酒的味道“破坏”掉。

朱熹倒不认为菜味会破坏酒味,他只是过于节俭,能不点菜就不点菜,这样可以省钱。

朱熹跟辛弃疾是好朋友。

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

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

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意思。

”朱熹想了想,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你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 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朋友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是为了教育辛弃疾。

辛弃疾豪奢之名播于天下,花钱如流水,娶了好多小老婆,影响很不好。

朱熹请客如此简单,应该是给辛弃疾做示范:“瞧见没?以后应该像我这样艰苦朴素,千万别再铺张浪费了!” 第二种可能:朱熹过日子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到了小气的地步。

关于节约低碳环保的诗句

1.低碳节约的古诗四首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两首。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2.关于低碳环保的诗歌 《低碳生活》 朝代:近代 作者:佚名 低碳生活是环保,身边小事最重要。

上班电梯搭乘少,跑上跑下健身好。

节约水电要记牢,千家万户节能高。

电脑不用先关掉,办公室内勤打扫。

门窗常开通风找,吹走浊气阳光照。

纸杯木筷塑料包,减少使用污染少。

酒店废油别乱抛,再生利用变肥皂。

植树吸碳排氧妙,栽花种草绿色飘。

低碳行动建功劳,碧水青山白云笑。

气候变暖等着瞧,世界乐园新创造。

《给未来一片绿色》 朝代:现代 作者:佚名 轻轻地打开地球画册, 山山水水都会在问我: 小朋友,跨世纪的小朋友, 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 是留下一棵树, 还是留下一朵花? 是留下一个生命的春天, 还是留下一片永恒的绿沟? 啊,你说,我说,他说: 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 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扩展资料: 低碳环保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匮乏之境,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尤其是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疯涨,社会矛盾激化,几乎所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市生态体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虽然房地产发展了多年,但仍然还处于一种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建筑节能意识薄弱,既造成了建造阶段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造成了房屋持有阶段能耗的大幅提高。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护自然生态是一场迫在眉睫的行动。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地产”、“低碳生活”等新名词,以崭新的姿态高调亮相,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低碳环保生活 3.关于节能环保的诗歌 关于节能环保的诗歌如下: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请少一点责怪怨气 也许你已切身地感觉到 环境污染已身不由已 事事处处会令你生气 你点燃一支香烟 旁若无人吞云吐气 可你曾想到那尼古丁 有毒的会污染大气 也许你染上恶习 随地吐上一口带菌的痰液 这也许不是生活所在 实际的他和我们自己 大有大的好处,多有多的不利 富有富的快乐,有有有的生气 请少用一滴水,少用一度电 请少一点排放,多一点环保观念 多给旁人一点规劝和诚意 多懂一点环保的科学道理 只要给大自然倾心爱意 愚公终会感动上帝 环境属于我们每个 健康才会有优秀的群体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保护环境还需从我做起 倡导节能环保,用以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环保型新能源开发,造福社会。

首先要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能源耗费在哪里?污染在哪里?针对主要问题,应提高节能环保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4.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绿色环保概念,但出于爱护环境、爱护生灵的朴素思想,有不少古诗依然反映出绿色环保意识。

如: 《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古代关于环保的诗句

1.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2.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

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

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4.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5.保护环境的古诗有哪些 1、《诣徐卿觅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2、《诗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时, 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 琐细如插秧。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

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

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7.古代保护环境名句 1、山林者,鸟兽之居也。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荀子致士》战国·荀子译文:高山树林是鸟兽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么鸟兽就会回来,山林贫瘠,鸟兽就会离去。

树木茂盛成荫,众多飞鸟栖息,没有土地,人民无法安居,没有人民,土地就会守不住。

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译文:而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常常能满足人类所需。

如果相反,取时无量,用时浪费,那地球上公有的资源也会很快消失。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首时》秦·吕不韦译文: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4、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战国·荀子译文:砍伐树木,且种植树木,使其生长,不要错过时机,因而使山林不光秃,使百姓有木材。

5、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春秋·管仲译文:国君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山林沼泽,就没有资格做天下诸国的盟主。

扩展资料:国外古代保护环境名句: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2、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3、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4、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5、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8.关于环保的古诗文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

《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

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

《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

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

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
右足入,右足断。

”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

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

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

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参考:/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5 9.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 1、《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寄旧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大海般广袤的黄土地 是我们永恒的襁褓和生命根基 载着传说 载着悲伤 载着辉煌 载着希冀 也载着沉重的叹息-- 沙化的良田 濒危的物种 连绵的酸雨 贪婪子孙的无休止索取 正无情损伤着母亲的躯体 历史的悲剧怎能忘记-- 罗马帝国从顶峰陨落 楼兰古国难觅踪迹 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 香格里拉不见了美丽……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虐待 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回击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 我们高亢呐喊,深情呼吁-- 善待恩泽万世的大地母亲吧 为她编织青禾绿苗 为她献出心中旋律 爱护含辛茹苦的大地母亲吧 因为爱护母亲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