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节俭名句(朱熹节俭名句有哪些)
勤俭节约的古诗有哪些?
勤俭节约的古诗如下:一、唐代李绅《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二、唐代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翻译: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侈到节俭困难。
四、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五、唐代白居易《太平乐二首》,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
古代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
1.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有哪些 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清]朱用纯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诫子书》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北宋〕司马光 6.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明〕薛瑄 7.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1.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
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
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
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
”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赏析: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
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2. 《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注释: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
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3.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2.4句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 一、唐代李绅《悯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二、唐代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翻译: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侈到节俭困难。
四、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五、唐代白居易《太平乐二首》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翻译:丰收之年仍然不忘节约(储备)粮食,太平时期要重视防范避免战争。
3.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
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
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和淫靡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君子以检德辟难。
(君子以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为于家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没一粒都是这么辛苦得来。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4.勤俭节约古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5.有关于节俭方面的古诗(10首)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
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
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
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二、关于节俭的成语: 【熬肠刮肚】:指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
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
素:白。
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
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监门之养】:监门:看门人;
养:衣食供应。
比喻困窘、节俭的生活。
【俭存奢失】:俭:节俭。
存:留存。
奢:奢侈。
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俭可养廉】:俭:节俭;
廉:廉洁。
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者心常富】:俭:节俭;
富:富足。
节俭的人常常觉得很富足。
【节衣素食】:节:节减;
素:蔬菜类食物。
省吃俭用,生活节俭。
【戒奢宁俭】:戒:戒除;
奢:奢侈;
宁:宁可,宁愿;
俭:节俭。
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戒奢以俭】:戒:戒除;
奢:奢侈;
俭:节俭。
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居不重席】:坐卧处不铺两层垫子。
比喻节俭。
【居不重茵】:坐卧处不铺两重垫子。
比喻生活非常的节俭。
同“居不重席”。
【居穷守约】:居穷:处于穷困状态;
守约:保持节俭。
指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
【克俭克勤】: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勤克俭】:克:能够。
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俛拾仰取】:俛,同“俯”。
指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
形容极其勤劳节俭。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
形容环境、习惯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6.有哪些关于“勤俭节约”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2、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
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4、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6、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7、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 罗丹 8、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么,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
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林斯基 9、囊中未空先节约。
——(布依族)谚语 10、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
——谚语 11、浪费是支出,节约是收入。
——网络收集 12、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
—— 谚语 13、时间不能“增产”,却可以节约。
——谚语 14、节约时间胜过储存金银。
——谚语 15、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马克思 16、合理的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 培根 17、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范继亭 。
宋代大儒朱熹轶事:曾用小米粥招待自己的朋友
韩世忠是武将,朱熹是文人,这一文一武有三大共同点:第一,都是南宋名人;
第二,都爱喝酒;
第三,喝酒的时候都不大吃菜。
韩世忠喝酒就是喝酒,不想让下酒菜把酒的味道“破坏”掉。
朱熹倒不认为菜味会破坏酒味,他只是过于节俭,能不点菜就不点菜,这样可以省钱。
朱熹跟辛弃疾是好朋友。
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去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朱熹。
两人见面,朱熹提议喝两杯,辛弃疾欣然答应。
酒端上来了,却没有菜,辛弃疾说:“干喝没意思。
”朱熹想了想,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你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 朱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朋友呢?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是为了教育辛弃疾。
辛弃疾豪奢之名播于天下,花钱如流水,娶了好多小老婆,影响很不好。
朱熹请客如此简单,应该是给辛弃疾做示范:“瞧见没?以后应该像我这样艰苦朴素,千万别再铺张浪费了!” 第二种可能:朱熹过日子就是这样节俭,节俭到了小气的地步。
。
关于节约低碳环保的诗句
1.低碳节约的古诗四首 李 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 李 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两首。
观刈麦》白居易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江上渔者》范仲淹 宋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2.关于低碳环保的诗歌 《低碳生活》 朝代:近代 作者:佚名 低碳生活是环保,身边小事最重要。
上班电梯搭乘少,跑上跑下健身好。
节约水电要记牢,千家万户节能高。
电脑不用先关掉,办公室内勤打扫。
门窗常开通风找,吹走浊气阳光照。
纸杯木筷塑料包,减少使用污染少。
酒店废油别乱抛,再生利用变肥皂。
植树吸碳排氧妙,栽花种草绿色飘。
低碳行动建功劳,碧水青山白云笑。
气候变暖等着瞧,世界乐园新创造。
《给未来一片绿色》 朝代:现代 作者:佚名 轻轻地打开地球画册, 山山水水都会在问我: 小朋友,跨世纪的小朋友, 你想给未来的地球留下什么? 是留下一棵树, 还是留下一朵花? 是留下一个生命的春天, 还是留下一片永恒的绿沟? 啊,你说,我说,他说: 给未来留下一个更美的地球, 和一首绿色和平的歌! 扩展资料: 低碳环保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已经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匮乏之境,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尤其是十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高速发展,房价疯涨,社会矛盾激化,几乎所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城市生态体系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虽然房地产发展了多年,但仍然还处于一种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建筑节能意识薄弱,既造成了建造阶段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造成了房屋持有阶段能耗的大幅提高。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护自然生态是一场迫在眉睫的行动。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后,“低碳”的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地产”、“低碳生活”等新名词,以崭新的姿态高调亮相,融入了所有人的生活,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生态低碳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低碳环保生活 3.关于节能环保的诗歌 关于节能环保的诗歌如下: 《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请少一点责怪怨气 也许你已切身地感觉到 环境污染已身不由已 事事处处会令你生气 你点燃一支香烟 旁若无人吞云吐气 可你曾想到那尼古丁 有毒的会污染大气 也许你染上恶习 随地吐上一口带菌的痰液 这也许不是生活所在 实际的他和我们自己 大有大的好处,多有多的不利 富有富的快乐,有有有的生气 请少用一滴水,少用一度电 请少一点排放,多一点环保观念 多给旁人一点规劝和诚意 多懂一点环保的科学道理 只要给大自然倾心爱意 愚公终会感动上帝 环境属于我们每个 健康才会有优秀的群体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 保护环境还需从我做起 倡导节能环保,用以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环保型新能源开发,造福社会。
首先要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能源耗费在哪里?污染在哪里?针对主要问题,应提高节能环保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4.关于绿色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绿色环保概念,但出于爱护环境、爱护生灵的朴素思想,有不少古诗依然反映出绿色环保意识。
如: 《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
古代关于环保的诗句
1.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2.关于环保的古诗有哪些 环保一词是19世纪提出来的,可能很难找到相关古诗。
古诗中透露出作者有环保意识或者自然意识的有: 1、《诣徐卿觅果栽》 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2、戏作种松 苏轼 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不见十余年,想作龙蛇长。
夜风破浪碎,朝露珠玑香。
我欲食其膏,已伐百本桑。
人事多乖迕,神药竟渺茫。
朅来齐安野,夹路须髯苍。
会开龟蛇窟,不惜斤斧疮。
纵未得茯苓,且当拾流肪。
釜盎百出入,皎然散飞霜。
槁死三彭仇,澡换五谷肠。
青骨凝绿髓,丹田发幽光。
白发何足道,要使双瞳方。
却后五百年,骑鹤还故乡。
3、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
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
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4.求古代关于环保的诗词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5.保护环境的古诗有哪些 1、《诣徐卿觅果栽》唐代:杜甫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2、《诗三百三首》唐代:寒山 我昔少年时, 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 琐细如插秧。
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寄旧山僧》唐代: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5、《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与环保有关的古代诗词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有许多讴歌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等生态环境的经典诗篇,这些经典名作流传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这类描绘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我们姑且称为绿色经典吧。
仅以唐代大家都熟悉的著名诗人的诗为例,来感受他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去领略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诗的内容,我不必一一去赏析,这两首诗如白诗的风格,不识字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背得出。
《望天门山》中“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既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美景,同时也是我们现代人正在努力打造的现实:让水更秀,山更青,天更蓝。
这样的生态发展观应是我们的理想追求。
《忆江南》中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展现的是:晨光映照岸边的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青风吹拂着满江绿水,就象青青的蓝草一样绿。
江南的春色,色彩绚丽耀眼,令人难以忘怀,时时萦绕在心中。
再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吧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两首诗,也是两幅素描画。
一是应邀到农民朋友家作客的赴宴图,诗中勾勒出青山,绿树,村舍,场圃,桑麻,菊花,构成一幅具有浓郁村野气息的画,自然景色与友人热情融为一体,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另一幅画是农家妇女洗衣图,描绘了明月青松,山泉清流,浣女喧闹,渔舟晚归的情景。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倾慕和对恬静生活的追求,诗人刻画的宁静自然环境和闲适生活氛围的确令人神往,也同样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
再看两首诗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又是两幅画,一是农家房前屋后的小路上开满多种鲜花,花团锦簇,惹得彩蝶飞舞,娇莺呤唱,引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另一幅是秋冬时节红叶开得正艳,忍不住停车驻足观赏这一独特的风景: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绿色经典中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的,它提示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美好的自然环境,不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和谐相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其实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样重要,它是人类文明的四个方面之一,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要感谢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象花儿和果实要感谢整棵树,感谢整个大地一样。
今天在北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下月在纽约引起一场暴风雨,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它意在说明地球生态一体化,任何局部的变化,都会给其它地方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当我们认识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在的人类文明多形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让我们感谢绿色,感谢绿色生态系统,感谢绿色生态文明。
让我们多读点绿色经典吧! 7.古代保护环境名句 1、山林者,鸟兽之居也。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荀子致士》战国·荀子译文:高山树林是鸟兽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么鸟兽就会回来,山林贫瘠,鸟兽就会离去。
树木茂盛成荫,众多飞鸟栖息,没有土地,人民无法安居,没有人民,土地就会守不住。
2、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译文:而取时有量,用时节约,则常常能满足人类所需。
如果相反,取时无量,用时浪费,那地球上公有的资源也会很快消失。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首时》秦·吕不韦译文: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 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4、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篇》战国·荀子译文:砍伐树木,且种植树木,使其生长,不要错过时机,因而使山林不光秃,使百姓有木材。
5、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管子》春秋·管仲译文:国君的不能守住自己的山林沼泽,就没有资格做天下诸国的盟主。
扩展资料:国外古代保护环境名句:1、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2、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3、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4、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5、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8.关于环保的古诗文有哪些 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实践的记载。
一、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极其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从事着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就属于这一类,这些改善或保护环境的活动当然不是“鲧禹”“女娲”等个人所为,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活动。
二、文学作品 在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描写,反映了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
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
”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明代吴承恩也在《西游记》中描写了火焰山等恶劣环境及其对它们的改造,对五庄观毁坏人参果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三、经验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狩猎和家禽驯养中、在农业经营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动植物繁衍成长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些认识反过来成为古人保护自然的经验性指导。
公元前11世纪,西周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这是我国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
《吕氏春秋》中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规定得更为具体,称为“四时之禁”。
在规定的季节里,禁止随便进山砍树,禁止割水草烧灰,禁止打鸟狩猎,禁止捕捞鱼鳖。
四、环保法令 在古代文献中,还记载着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令的故事。
《国语》中有一个故事叫“里革断罟”,说的是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制止,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
他不但把鱼网撕破,还向鲁宣公讲了古训,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枝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
而《管子》中则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
”还说:“苟山之见芽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
右足入,右足断。
”禁令似乎过严了,但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之大。
在禁止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古代的统治者还注意保护、发展自然资源。
秦始皇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道旁种植松树。
他还制定了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律令。
其他朝代的法律如《唐律》、《清律》等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许多思想家也持相同的观点,如荀子认为,一切属于人类自然资源的动植物,什么时候必须禁止对它们的狩猎采伐,什么时候则可以对它们开发利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即“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坚持这种制度,就能“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
参考:/
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185 9.关于环境保护的古诗 1、《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寄旧山僧》 唐 王建 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雪后每常同席卧,花时未省两山居. 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 一向风尘取烦恼,不知衰病日难除. 3、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大海般广袤的黄土地 是我们永恒的襁褓和生命根基 载着传说 载着悲伤 载着辉煌 载着希冀 也载着沉重的叹息-- 沙化的良田 濒危的物种 连绵的酸雨 贪婪子孙的无休止索取 正无情损伤着母亲的躯体 历史的悲剧怎能忘记-- 罗马帝国从顶峰陨落 楼兰古国难觅踪迹 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 香格里拉不见了美丽…… 人类对大自然的无情虐待 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回击 面对日趋严峻的生存危机 我们高亢呐喊,深情呼吁-- 善待恩泽万世的大地母亲吧 为她编织青禾绿苗 为她献出心中旋律 爱护含辛茹苦的大地母亲吧 因为爱护母亲 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