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后之死

2023-07-06
48 阅读

同治皇后怎么死的

同治的死因是中国近代史上解不开的谜,学界一般认为同治死于天花,但民间流传更广的是同治死于梅毒。

同治皇后是怎么死的?

揭秘:慈禧太后为何不喜欢同治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举行大婚典礼,迎娶场面盛况空前。

在新婚之夜,据说同治还对这位状元之女进行了一番文学上的考察,阿鲁特氏出口成章,对唐诗能够背诵如流,令他愈加爱慕敬重。

阿鲁特氏比同治年长,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母性呵护着皇帝,在她的熏染下,同治收敛了孩子般的任性,逐渐变得成熟稳重。

两人新婚燕尔,恩爱非常,招来了慈禧太后的不满。

慈禧对同治立阿鲁特氏为后早已耿耿于怀,为了给皇后下马威,她故意抬高凤秀之女富察氏的地位,在册封妃嫔时,富察氏被封为慧妃,是品级最高的。

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

但在同治大婚之日,只有慧妃的册封礼同日举行,瑜嫔、珣嫔的册封礼被安排到1个月以后。

现在看到同治与皇后缠绵厮守,恩恩爱爱,对她喜欢的慧妃却不理不睬,守寡多年的慈禧不免生出了几分妒意和恼意。

她派太监监视皇帝皇后的行为举止,并对同治下谕:“慧妃贤惠,虽屈居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 这话说得蛮横无理,直截了当地说皇帝常到中宫,便是妨碍了政务,简直是强行将同治从阿鲁特氏身边拉走。

同治不敢违抗太后懿旨,却也不愿违背意愿去亲近他不喜欢的慧妃,于是干脆独居乾清宫。

阿鲁特氏独守空房,对于婆婆的强横,她委曲求全,常常半夜垂泪至天明,但表面上绝不流露出半点不满,对慈禧太后仍是恭敬。

但是慈禧对她的反感却丝毫无减,这主要也与阿鲁特氏的性格有关。

阿鲁特氏为人不苟言笑,也不善逢迎。

她深受礼教熏陶,端庄正派,有意无意衬托出慈禧的低俗。

有一次,阿鲁特氏陪同慈禧看戏,当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她却转头面壁,不愿观看,慈禧劝了多次,阿鲁特氏也不愿回头,这让慈禧非常难堪,对她愈加厌恶。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讨慈禧欢心,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她却认为对长辈尊敬即可,用不着对慈禧阿谀奉承。

亲人对她的处境感到忧心忡忡,阿鲁特氏安慰道,她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地位不是轻易可动摇的。

清制规定,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凤舆才能经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到坤宁宫“降舆”,其他宫妃只能由神武门进宫。

探听到皇后此言的太监加油添醋回报给了慈禧,这可惹恼了她。

慈禧通过选秀女入宫,从低品级的贵人一步步攀上了权力顶峰,她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从大清门风风光光地入宫。

阿鲁特氏的话让慈禧想起了初入宫的低微身份,她咬牙切齿,认为阿鲁特氏故意轻视自己,从此有了将阿鲁特氏置于死地的念头。

揭秘:同治的皇后阿鲁特氏真的是被慈禧虐待致死的吗?

有人统计,从顺治三年(1646)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举行过科举殿试112科,取中状元114名(有的书说113科,状元113名)。

在这114名状元中,只有一名状元的女儿有幸坐着凤舆,堂堂正正地进入大清门,穿过天安门、端门、午门,抬进了坤宁宫,与大清入关后第八帝同治帝喜结良缘,成了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

这位状元就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惟一获得状元桂冠的蒙古状元崇绮。

这位状元的女儿就是后来被谥为孝哲毅皇后的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时,比同治帝大2岁。

其父崇绮端雅,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文化造诣极高。

孝哲皇后出生于这样的文化家庭,受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也很高。

有书记载,孝哲皇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

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

《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皇后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

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瑜指妃阿鲁特氏和瑜妃赫舍里氏。

意思是、瑜二妃虽有倾国倾城之美貌,但在文才上却逊于善长左手写字的中宫皇后。

孝哲皇后喜好文学,对著名的唐诗能背诵如流。

平时她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出众的皇后却不能讨得婆母慈禧的欢心,在宫中受尽了虐待和 *** 。

慈禧为什么不喜欢这位儿媳妇?事情还得从同治帝立后开始说起。

婆媳不和,备受虐待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

慈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

慈禧见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宫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远和冷落,颇为不满,便将同治帝召来,说:慧妃贤慧,虽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

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

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慈禧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

对于慈禧的话,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乾清宫。

新婚的阿鲁特氏独居宫中,形单影吊,郁闷不乐。

慈安便时常将她召到钟粹宫,和她谈心拉家常,百般安慰。

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后,皇后更爱自己的夫君。

阿鲁特氏每次见到皇上,必笑脸相迎,慈禧反倒说皇后狐媚以惑主。

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

同治帝有病,阿鲁特氏心中着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责怪她妖婢无夫妇情。

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

据《崇陵传信录》载,一次阿鲁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眼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

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

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 *** ,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

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

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

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五弟亲王奕召来,商议此事。

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

慈禧欲废阿鲁特氏之心才作罢,但却由此深恨亲王奕。

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

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 *** 、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

一次,阿鲁特氏陪慈禧看戏,演淫秽戏剧,则回首面壁不欲观,慈禧累谕之,不从,已恨之。

一来阿鲁特氏表现得不听话,不顺从,二来反衬出慈禧好淫乐,格调低俗,从而加深了对阿鲁特氏的怨恨。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处处讨慈禧欢心,要善逢迎,只有和皇太后搞好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则于己不利。

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则不可。

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

慈禧是通过选秀女进入皇宫的,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

有人将阿鲁特氏的话偷偷地告诉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蔑视自己,因而对阿鲁特氏更切齿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关于慈禧为什么不喜欢阿鲁特氏,最后将她逼上绝路,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有人说因为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端华是咸丰帝临死时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慈禧的死对头,后被朝廷赐死。

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还有人说,慈禧闻知阿鲁特氏怀了孕,怕生了皇子,立为嗣,阿鲁特氏就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

还有的说,慈禧怕阿鲁特氏把自己违背同治帝遗诏立皇子的秘密揭发出来,故将她置于死地。

阿鲁特氏死亡之谜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五日,同治帝英年早逝。

14天后,两宫皇太后发出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仪,著封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帝死仅75天。

阿鲁特氏为什么要死,其原因有两个:一是靠山已无,生路邈茫。

同治皇帝是阿鲁特氏惟一的靠山和希望。

在同治帝活着的时候,尚备受慈禧的虐待和 *** ,同治帝死了,靠山也就倒了,生活的希望破灭了。

二是处境尴尬。

同治帝死后,慈禧不为他立嗣,却立同治帝的堂弟载(也是慈禧外甥)为嗣皇帝,承继咸丰帝为子,这就将阿鲁特氏置于处境尴尬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后,又失去了原来中宫皇后拥有的权力和尊贵地位。

将来光绪帝立后以后,阿鲁特氏的地位更为尴尬,这是有清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角色,这在客观上把阿鲁特氏推向了绝路。

阿鲁特氏死亡当天,两宫皇太后谕内阁:嘉顺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滓亲闶健J谭盍焦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实深。

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说得含糊不清,难以让人信服。

阿鲁特氏年仅22岁,平时也没有什么病,怎么会突然死去呢?很显然不是正常死亡。

关于她是怎么死的,在当时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吞金而死。

这种说法比较广泛,影响较大。

绝食而死。

《李鸿藻先生年谱》载:其后之崩,盖绝食也。

《清代纪事年表》、《庸Q笔记》等也持这种说法。

吞鸦片而死。

《清室外纪》持这种说法。

服毒药而死。

《德宗承统私纪》如此记载。

无论哪种死法,均属于自杀。

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

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肿了,于是上奏慈禧,请示应该如何办。

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

意思就是皇后可以殉夫。

这时正巧女儿写来了一张字条,征询她现在应该怎么办,崇绮便在字条上批了一个死字。

未几,阿鲁特氏便死了。

夫妻同穴,葬后劫难 阿鲁特氏死后,因同治帝的惠陵刚刚择吉营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陵的隆福寺。

光绪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绪帝奉两宫皇太后亲自护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在那里停放了三年半。

营建山陵。

按照封建社会的国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后,就应该卜择万年吉地,营建陵寝。

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后与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终未提及陵寝之事。

直到同治帝驾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东陵和西陵为同治帝选择陵址。

相度大臣带着风水官在两个多月里踏遍了东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认为东陵的双山峪和西陵的九龙峪风水最好。

同治皇后尸体不烂之谜 同治皇后究竟怎么死的?

1945年日本投降,东陵地区鱼龙混杂,惠陵被盗掘。

在盗掘同治帝陵墓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特的事情,那就是同治帝的尸体早就腐烂了,化为了一把烂骨头;
而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的尸体却没有腐烂,面目栩栩如生,盗匪给她开膛破肚,肠子流了一地。

同在一个地宫之中,都在同一年去世,为什么皇帝尸体腐烂了,而皇后尸体却没有腐烂呢?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原因如下: 一是阿鲁特氏肠胃里面没有东西。

这一点很关键,从目前发掘的尸体实物来看,无论是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夫人,还是安徽出土的砀山女尸,之所以没有腐烂,都是她们的肠胃里面没有东西。

没有食物就不会腐烂,这是很肯定的。

那么,阿鲁特氏为什么会空腹下葬呢?难道说她是有意的吗?同治帝去世后,慈禧太后做出了违反祖制的决定,让同治帝的堂弟醇亲王之子载湉继承皇位。

慈禧这样做出于三点考虑:第一,载湉仅仅4岁,年龄小,便于控制;
第二,载湉和同治帝平辈,慈禧可以继续做太后,如果,在“溥”字辈中选择,慈禧就成太皇太后了,就不能再临朝称制了;
第三,载湉是慈禧亲妹妹生的儿子,和自己亲上加亲,更加便于控制。

可是,慈禧这么做,就把阿鲁特氏置于十分难堪的境地。

因为载湉是自己的小叔子,叔嫂怎么相处呢?而且,阿鲁特氏做不了皇太后,又怎么能抓住权力呢? 所以,阿鲁特氏在同治帝去世之后,没有了靠山,还要处处受制于慈禧太后,处境极为艰难。

同治帝去世后75天,阿鲁特氏便突然崩逝。

她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绝食身亡。

《李鸿藻先生年谱》和《清代后妃传稿》等都持此观点,但也有人认为是吞金而亡。

所以,盗墓发生后,那些利令智昏的暴徒,居然给她开膛破肚,从她的肠子里面找那块黄金。

二是阿鲁特氏的棺材里面有大量玉器。

古人认为“握玉以防腐”,所以出现金缕玉衣等玉器葬物。

那么,阿鲁特氏的棺材之中是否也有玉器呢?清宫档案《宫中杂件·敬事房来文》中记录下了阿鲁特氏棺材中的大量玉器。

有玉戒指、玉镯子、玉圈、玉佩、玉葫芦、玉烟壶、玉钳子、玉完器、玉坠等各种玉器,大约有300件。

这些玉器,围绕在阿鲁特氏的尸体周围,恒定着棺材内的一定温度,对尸体起到一定的防腐作用。

此外,两层的棺椁构造,隔离了尸体同空气的氧化过程,也对尸体防腐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同治的皇后去世多年后,为什么会被百姓剖腹?

同治的嘉顺皇后,即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死,始终都是一个谜。

按照清朝官方的说法,“(嘉顺皇后)痛经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

”是因为同治死后悲伤过度,染病而死的。

不过,嘉顺皇后与慈禧太后之间长期以来的矛盾,经常见诸不同的野史笔记,加上同治死后慈禧在立储一事上的强硬态度,导致民间对嘉顺皇后的死有很多猜测,“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

”有的说她是绝食自杀,甚至还有说是被慈禧毒杀的。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1、正如题主所说的,同治皇帝染天花而死时,年纪还很轻,才19岁。

嘉顺皇后比同治年长2岁,时年21岁。

其实,当时同治皇帝的死给大清皇室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治没有留下任何子嗣,连女儿都没有,大清的皇统面临断绝的危机。

幸好当初康熙皇帝高瞻远瞩,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早有规定,万一皇帝无后,可从宗室近支中选一人入嗣,继承大统。

按理来说,同治在自知无人继承的情况下,在临死前应该物色好宗室的一位子侄过继给自己,然后将皇位传给此人,但很奇怪的是,同治生前并没有留下这方面的遗嘱。

光绪入嗣继承大统,是在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安排下促成的。

2、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嘉顺皇后没有当上太后?原因很简单,同治死后继位的光绪,和同治一样属于“载”字辈。

光绪在血缘上属于同治的堂弟,并不是过继给同治,而是过继给咸丰来当上皇帝的。

既然光绪过继给咸丰当了儿子,那太后依然是慈安和慈禧两位,嘉顺皇后的身份比较尴尬,成了大清立国以来唯一一个不伦不类的“皇嫂”。

在当时,同治的子侄“溥”字辈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但慈禧坚持要光绪入嗣,为的就是避免溥字辈的近支入嗣后,嘉顺皇后当上太后,她自己成了太皇太后,便失去了继续垂帘听政的理由。

所以慈禧无论如何都要让光绪继位,好让她自己继续执掌大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嘉顺皇后便成为了这次权力重新洗牌中的牺牲品。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