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典文章(一句禅语道尽人生)
佛教经典书籍有哪些??
1、《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也称为《小无量寿经》,或者《小经》,这部经书是世尊在祇树给孤独园里,给诸佛菩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那里有位佛叫阿弥陀佛,可以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
这部经书文辞简洁,通篇经典讲述了三个重点:先是讲述极乐依正,其次提倡念佛往生,最后示现诸佛证诚。
虽然分了三部分,但要义却是:念佛往生。
因此这部经书宗旨,不同于其他修行法门中的戒定慧学,就是让信众专一念佛,往生极乐!2、《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这部经书是世尊刚刚顿悟成佛之后,开讲的第一部经书,特别适合具有大根器的人来阅读。
据说,世尊刚刚成佛之时,全身光芒闪耀犹如初生的太阳,光芒四射,讲述了《严华经》,但是众多听经的弟子里小根器的人根本听不见,或者说即便听见了也等于没有听见。
经常诵读《华严经》会有很大的功德,而且通过诵读这部经书,可以开发智慧,明白道理,如果能够读懂,并行持,对于修行裨益很大!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法中流传最广、最精髓的一册经书,全篇仅短短260个字,却言简义丰地告诉我们,一切物质其实都是由心产生的,任何情境也会随心变化,不必用自己的态度去看待当下,讲了修心开智,脱离苦厄的方法。
这本经书,虽然讲得博大精深,却相对易读,是佛学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几乎所有佛学弟子都可倒背如流。
4、《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是佛家极其重要的一部大经。
这部经书在内容上囊括了显密性相各方面的要义,在宗派上也是跨越了禅净密律各宗,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全书。
这部经书,主要是世尊对阿难尊者讲述佛法的记录,其实阿难尊者在世尊众多的弟子中,修行是非常一般的,见识虽然很广但是修行却很差,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如普通人。
5、《佛说无量寿经》这部经书,是净土三经之一,讲述了世尊在耆阇崛山,给普贤、慈氏等一众诸大菩萨和比丘们说法的事。
具体内容是说,西方世界的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最后觉行圆满而成佛,并在西方极乐接引十方众生的事,经中着重介绍了婆娑世界的污秽不堪,对比了极乐世界的美好,发心接引念佛众生的大愿。
经常阅读此经,可以帮我们对比现实世界和极乐世界的不同,并让大家生起信心,有了信心才会发愿往生极乐。
佛教必读经典书籍推荐
佛教必读的经典佛经有哪些?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佛教必读经典书籍推荐,希望您喜欢! 学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
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
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 ‘
解空第一’
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
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
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
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楞严经》被称为‘
开智慧的楞严’
,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
多闻第一’
的阿难尊者讲的。
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
《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
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
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
经中之王’
。
4.《妙法莲华经》 此经被称为‘
成佛的妙法’
,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
经中第一’
,可见其重要性。
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
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
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
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
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
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
《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6.7.8.《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
无量寿’
即‘
阿弥陀’
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
有一种说法是‘
净土五经’
,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
那这‘
净土五经’
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
普贤菩萨行愿品’
,和《楞严经》中的‘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9.《长阿含经》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
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
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
经中之王 ’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
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
佛教经典语录
佛教经典语录如下:1、譬如人,于梦中,得佛道,度众生,此无道,无众生。
佛法性亦复然,坐道场,无所得。
若不得,则不有,明、无明,同一相。
知如是,为世尊。
众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众生,菩萨众,亦不二。
知如是,为世尊。
2、菩提自性生诸万法,行深般若见诸实相。
平等十方无所不至,入尘不染,出尘不失。
生灭得失在沿途,归得宝所皆空寂。
3、发大菩提,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
念极情忘,即念无念。
禅教妙义,彻底显现。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4、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
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5、如虚空本来无动静,不以明来即明,暗来即暗,明暗自有吉来,虚空原无动静。
烦恼即菩提,其义亦然。
迷悟虽即有殊,菩提心原来不动。
6、自见断十恶道,念十善道已,便生欢悦;
生欢悦已,便生于喜;
生于喜已,便止息身;
止息身已,便自觉乐;
身觉乐已,便得一心。
7、一切处所。
一切时中。
念念不愚。
常行智慧。
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8、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深佛理,悟无为法;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9、佛学经典语录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10、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佛教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1、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3、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4、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5、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6、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7、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8、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9、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10、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11、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1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3、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5、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1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7、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8、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9、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20、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21、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22、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23、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24、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25、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
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26、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
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8、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29、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30、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1、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32、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33、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34、一切皆为虚幻。
35、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3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37、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38、诸行是常,无有是处;
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9、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4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41、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42、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43、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44、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
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4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46、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47、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8、以精进力,身无疾病(next88),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4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50、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5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52、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53、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54、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55、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56、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57、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5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59、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
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60、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61、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62、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63、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64、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5、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66、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67、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68、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9、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7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71、起见生心,分别执着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7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73、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74、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75、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
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76、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77、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78、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79、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80、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81、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82、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83、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84、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85、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86、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87、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88、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8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90、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91、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92、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
经典禅语故事
经典禅语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是我整理的经典禅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禅语故事 篇1 墨守成规的人,永远打不开成功的大门 有两个信佛的年轻人在祈祷时,烟瘾来了,其中一个问在场的住持,祈祷时可不可以抽烟,住持回答:“当然不行,是对佛不恭。
” 另一个年轻人也想抽烟,他问住持:“在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祈祷?”住持回答:“阿弥陀佛!难得你抽烟时还想到敬佛,当然可以。
” 同样是抽烟加祈祷,第二个年轻人得到了满足。
是因为他会从相反的角度去想问题,自然也会得到与众不同的答案。
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让思维拐弯。
在古代,有个家财万贯的富翁。
现在年老了,他想让儿子把事业继承下来,可是,两个儿子选哪个呢?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权衡得失。
忽然他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他们的好办法。
富翁锁上宅门,把两个儿子带到百里外的一座山上,然后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
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能把宅门打开。
兄弟俩的一前一后都跑得飞快,所以几乎同时回到家。
但是哥哥面对紧锁的大门拿出钥匙左试右试,都无法打开宅门,急得满头大汗。
弟弟呢,也急得只搓手。
因为他刚才光顾了赶路,不知什么时候把钥匙掉了。
突然,弟弟一拍脑门,他从附近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砸开了,顺利进去了。
富翁听完他们俩人的叙述后,说出了自已的真实目的,继承权落在了弟弟手里。
哥哥不服地对父亲说:“你说的是开门,没说让砸门呐?” 佛心禅语:墨守成规的人,恐怕一辈子也打不开通向成功的大门。
因为在命运的关键时刻,往往是没有现成的钥匙的。
何况,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头脑灵活,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说,人最需要的不是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阻碍思维的石头。
经典禅语故事 篇2 达摩祖师在山洞中已经面壁十年了,十年来他一直在思索着佛法真谛。
然而,它并不知道,他的名声和那山洞已经在世间传扬开了。
也许,他根本就不想知道这些,他心中这些都是毫末而已。
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悟着佛的真谛。
一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
那呼呼的风声夹带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卷进洞口,寒冷不时地钻进达摩的肌肤。
然而这时,洞口的外面站着一个人,他虔诚地求祖师收他为弟子,授他超脱之法。
他就是神光。
他本是一位将军,威镇大江南北。
但是,正如古诗中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他的手上也沾染了重重的血污。
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这些。
从此,身体成了他沉重的负累,他的心灵陷入深深的黑暗中。
他到处拜师求法,想去拯救众生,求得“安心”。
最后就来到了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口。
神光求了很久很久,雪都快封住洞口了。
祖师终于回过头来,问道:“你在雪中立了这么久,心中究竟有什么心愿呢?”他说明了自己的种种事由,说了想救众生的.意思。
祖师大怒道:“你付出这么一点决心就想求得大法。
你可知诸佛为求大法都付出无限的时间?”祖师说什么也不愿收他为徒。
神光又在洞口外站了两天,终于想明白了:身体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于是,他挥刀斩臂,再求祖师收他为徒。
达摩祖师说:“好。
你悟到了‘肉身是外物,不足惜’。
”便收他为徒。
神光就说:“请师父为我安心!”祖师反问道:“你拿心来,我为你安心。
”“我已经找了很久,但我没有找到。
”达摩祖师笑着说:“你要是找到了还是你的心吗?你明白吗?”神光一震,随即大喜。
自那一刻起,他明白了,万物诸法都为空寂,诸事不可执于一端,执或者较真便丢失了真心。
禅的智慧: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
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
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
只有这样,才能登涅 的彼岸。
经典禅语故事 篇3 伯牙擅长鼓琴,锺子期善于听琴音。
每当伯牙弹出高山之歌时,锺子期便情不自禁:“好美哦!象泰山一样高壮!”... 而当伯牙奏出流水之曲时,锺子期就“好美哦!像长江黄河一样悠长”.... 后来锺子期死了,伯牙也从此不再弹琴,他把琴弦割断。
自那时起,“断弦”便象征着知音的丧失。
经典禅语故事 篇4 智舜禅师,隋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
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雉,野雉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雉:"
请将我射中的野雉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
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
你要知道,那只野雉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
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雉,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经典禅语故事 篇5 杨黼他离别双亲到四川去拜访无际菩萨,在路上碰到了一个老和尚,那和尚问他:"
你去哪里?"
杨黼告诉对方他要去做无际的学生,老和尚便说:"
与其去找菩萨,还不如去找佛。
"
杨黼问:"
哪里有佛啊!"
老和尚回答:"
你回家时,看到有个人披着毯子,穿反了鞋子来迎接你,记住,那就是佛。
"
杨黼听完老和尚一番指点,内心非常兴奋,一路赶着回家。
在抵家的那天,已是深夜,他一心要看到佛,便焦急地敲门:"
快来开门啦!"
他的母亲已睡觉了,一听到儿子叫门,高兴得来不及穿衣,便披上毯子当外衣,匆忙中,拖鞋也穿错了,赶紧来迎接儿子。
打开门时,杨黼一看到母亲这种情形,终于心有所悟,知道了老和尚的用心。
;
。
禅语故事
一 找一些经典的禅语故事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
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
现象的真性是空。
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
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
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7、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9、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
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
”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
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
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 12、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
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
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3、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
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
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
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
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4、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和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 15、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 1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
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
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 禅师笑着说:“没错。
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 二 四个禅语小故事,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其实你就是玩耍我,不玩耍为什么不说你是谁?你应该想到这么长的时间了。
你有什么好处请总结 三 求佛家经典禅语,小故事 佛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
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
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的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
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
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
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
怎么样?"
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
佛祖问道:"
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道:"
世间最珍贵的是'
得不到'
和'
已失去'
。
"
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
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
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
蜘蛛说:"
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
得不到'
和'
已失去'
。
"
佛祖说:"
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
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
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
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
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很难过。
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
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
世间最珍贵的是'
得不到'
和'
已失去'
。
"
佛祖说:"
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
一晃,蛛儿到了16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
宴席上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女儿长风公主。
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
但蛛儿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
上完香拜过佛,两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
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
你难道不曾记得16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
甘鹿很诧异,说:"
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儿吧。
"
说罢便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儿感觉呢?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
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
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
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
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
如果你死了,我也就不活了。
"
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
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
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
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
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一下子大彻大吾了,她对佛祖说:"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
得不到'
和'
已失去'
,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故事结束了,你能领会蛛儿最后一刻所说的话吗?"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
得不到'
和'
已失去'
,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
四 求下面禅语故事的含义 有这么个意思 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想复杂呢,无论是曾来、初来、已在的三人,赵州的意思只是想让大家歇息,喝个茶,为什么想那么许多,将简单的事复杂化是人类最易犯的错误。
五 求高人告诉我这个禅语故事的出处和全文 师因东西两堂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
”众无对,师便斩之。
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
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 是这个么?? 下面是简单的翻译~ “南泉斩猫”是禅宗的著名公案。
南泉当方丈的禅院因为东、西两堂的僧人为争夺一只美丽的猫儿发生了争执,南泉禅师正好遇到了,向大家说:“说得出道理来就可以救取猫儿,说不出道理来我就把猫斩了。
”大家你望我我望你说不出来,南泉于是把猫儿杀了。
赵州禅师从外面回来,南泉禅师把事情经过讲给他听,赵州禅师把草鞋脱下来顶在头上走了出去。
南泉禅师说:“要是你在,这只猫儿也就不会死了。
” 六 介绍几本关于思想当面的书籍!譬如有哲理的故事或禅语的故事或关于分析内心思想的书或很有 <
思维与智慧》 七 关于禅宗 的禅语小故事 大概在100字左右的、 越多越好 百丈和尚。
凡参copy次有一老人。
常随众听法。
众人退老人亦退。
忽一日不退。
师遂问。
面前立者复是何人。
老人云。
诺某甲非人也。
于过去迦叶佛时。
曾住此山。
因学人问。
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
也无。
某甲对云。
不落因果。
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请和尚。
代一转语贵。
脱野狐遂问。
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
也无。
师云。
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
作礼云。
某甲已脱野狐身。
住在山后。
敢告和尚。
乞依亡僧事例。
师令无维那白槌告众。
食后送亡僧。
大众言议。
一众皆安涅槃堂。
又无人病。
何故如是。
食后只见师领众。
至山后岩下。
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乃依火葬。
师至晚上堂。
举前因缘。
黄檗便问。
古人错祇对一转语。
堕五百生野狐身。
转转不错。
合作个甚么。
师云。
近前来与伊道。
黄檗遂近前。
与师一掌。
师拍手笑云。
将谓。
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八 请问有那些佛教禅语是比较出名的有什么佛教小故事 太多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救 人 一 命 胜 造 七 级 浮 屠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不可说 等等............ 生 活 中 的 佛 教 用 语 西 汉 末 年 , 佛 教 自 印 度 传 入 中 国 , 至 隋 唐 而 大 盛 。
佛 经 本 以 梵 文 写 成 , 当 中 有 许 多 宗 教 术 语 和 古 印 度 的 词 汇 。
佛 教 的 经 籍 被 翻 译 成 汉 语 后 , 这 些 外 来 语 亦 渐 渐 融 入 汉 语 之 中 , 成 为 日 常 词 汇 的 一 部 份 。
以 下 为 你 介 绍 一 些 常 见 的 例 子 : 1. 浮 屠 : 我 们 常 说 「 救 人 一 命 胜 造 七 级 浮 屠 」 , 句 中 的 「 浮 屠 」 原 来 解 作 佛 塔 , 整 句 的 意 思 是 「 救 人 性 命 , 功 德 无 量 , 远 胜 为 寺 庙 建 造 七 层 佛 塔 」 。
其 实 , 「 浮 屠 」 本 是 梵 语 Buddha 的 音 译 , 意 思 即 是 「 佛 陀 」 , 指 释 迦 牟 尼 。
后 来 大 概 因 「 屠 」 字 令 人 联 想 到 「 屠 宰 」 等 意 思 不 太 好 的 词 语 , 所 以 渐 渐 被 音 近 的 「 佛 陀 」 取 代 。
而 「 七 级 浮 屠 」 的 「 浮 屠 」 , 梵 语 是 Buddhastupa , 音 译 后 的 略 称 也 是 「 浮 屠 」 。
所 以 , 「 浮 屠 」 既 可 解 作 佛 陀 , 亦 可 解 作 佛 塔 。
2. 刹 那 : 「 刹 那 」 是 梵 语 ksana 的 音 译 , 意 思 是 一 瞬 间 , 古 印 度 以 「 刹 那 」 作 为 最 短 的 时 间 单 位 。
佛 学 著 作 之 中 , 有 说 一 弹 指 顷 ( 顷 即 短 时 间 ) 有 六 十 刹 那 , 又 有 谓 一 念 有 九 十 刹 那 , 一 刹 那 有 九 百 生 灭 ( 生 即 发 生 , 灭 即 消 灭 ) 。
看 来 佛 学 中 的 「 刹 那 」 是 可 数 的 。
「 刹 那 」 后 来 被 广 泛 运 用 , 撇 除 佛 学 的 涵 义 , 它 所 表 示 的 就 是 难 以 量 化 的 极 短 暂 的 时 间 。
3. 世 界 : 佛 教 《 楞 严 经 》 : 「 何 名 为 众 生 世 界 ? 世 为 迁 流 , 界 为 方 位 , 汝 今 当 知 东 、 西 、 南 、 北 、 东 南 、 东 北 、 西 南 、 西 北 、 上 下 为 界 , 过 去 、 未 来 、 现 在 为 世 。
」 佛 家 语 中 「 世 」 即 是 时 间 , 「 界 」 是 空 间 , 「 世 界 」 所 指 的 就 是 整 个 宏 观 宇 宙 。
「 世 界 」 成 为 常 用 语 后 , 所 指 的 只 是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一 切 事 物 的 总 和 。
4. 不 二 法 门 : 「 不 二 法 门 」 现 解 作 「 唯 一 的 途 径 、 方 法 」 , 原 来 这 个 词 语 本 是 佛 教 用 语 。
「 不 二 」 的 意 思 是 平 等 而 无 差 异 , 是 佛 教 的 一 种 哲 理 ;
而 「 法 门 」 就 是 指 修 行 者 入 道 的 门 径 。
在 佛 教 八 万 四 千 个 法 门 之 中 , 「 不 二 法 门 」 是 可 以 直 接 入 道 的 、 最 重 要 的 法 门 。
除 了 以 上 的 例 子 , 「 菩 萨 」 、 「 罗 汉 」 、 「 夜 叉 」 、 「 舍 利 」 等 词 , 甚 至 「 恒 河 沙 数 」 、 「 回 头 是 岸 」 等 成 语 , 也 是 出 自 佛 经 。
如 果 你 想 进 一 步 了 解 这 些 词 语 的 意 思 , 可 以 查 查 词 典 , 或 翻 看 相 关 的 书 籍 。
九 一个有关和尚论道的禅语 但有点类似笑话的故事。
我看过的版本为,估计大同小异吧: 有两个和尚,住在同一个禅寺。
一个老和尚是修行的,研究禅道;
另一个小和尚,是工作的,他煮饭洗衣扫地,照顾这个修道和尚的生活。
小和尚虽然是个和尚,却不识字,而且只有一只眼睛。
照佛家的规矩,如果有云游的僧侣来到寺院,通常是可以住下,要求食宿服务的,他们称这为“挂单”。
也就是说,云游的僧侣能把自己的名牌挂上去,暂时算是寺院的一员。
通常,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规矩。
这个寺院的规矩是:来挂单的人,得先与寺院的住持论辩禅道。
来客如果胜利,寺院就得收留;
来客如果失败,就得自行离去。
那天黄昏,晚饭之后晚课之前,忽闻山门钟响。
“喔!有人要来挂单了。
”住持对小和尚说,“我今天很累,无法辩论,你去接迎。
” 独眼小和尚说:“我去接迎!?我……我大字不识一个,只会念阿弥陀佛。
我不去,你去。
若要我去,你就得保证我一定会赢。
” 大和尚说:“保证赢,保证赢,只要你去,我教你,你照着我的话做,你就一定赢。
你跟来客见面时,什么话都不要说,用沉默对答,跟他用比的,那你就一定赢。
” “用比的?沉默对答?喔!我是做事的和尚,只要不说话,就没有什么问题啦!”说完,他就去准备接迎来僧。
天快黑了,来僧肚子很饿,他们在禅堂盘腿坐下。
小和尚与来僧面对面,沉默地比手画脚论辩起禅道来。
来僧法相庄严,垂眉举手伸出食指一根。
独眼和尚,面现困惑,略加思索,左右两手同时伸出食指。
来僧满脸惊讶,沉思片刻,把左手伸出,做三指指天状。
只见独眼和尚一脸悲愤,右手握拳,举在胸前,上下抖动做捶打的样子。
来僧立刻起立,鞠躬引退,背起包袱往山门走去。
此时,住持正在山门前散步,见来僧神色仓皇,不禁趋前问个究竟。
来僧说:“贵寺独眼小和尚禅道高深,我的辩论已经输了,趁天色未晚我得赶往他寺求住。
” 住持说:“稍安,稍安,请将详情简单述来。
” 来僧说:“我们两人用沉默论答:我先伸出一指,表示为佛。
小和尚伸出二指,表示佛与法。
我伸出三指,表示佛、法、僧三宝。
小和尚立刻握拳震荡,表示佛、法、僧三宝需在一物中得之,否则只是空虚。
我无言以对,只得起立敬礼认输了。
”云游和尚说完,仓仓皇皇往他寺奔去。
来僧刚走,独眼小和尚气急败坏追奔过来,差点儿撞倒住持。
“那个无礼的小子哪里去了?我不痛揍他一顿,难消我心头之恨!”小和尚说。
住持老和尚劝慰小和尚:“唉!他都已经认输走了,你何必气成这个样子?何况他还称赞你的禅道高深呢!” “称赞我禅道高深?”小和尚惊讶地望着老和尚,“怎么会?你知道吗,他一坐下,就伸出一只手指,指着我的脸说:‘和尚和尚,你只有一只眼。
’你说,他无礼不无礼?” 老和尚微微点了一下头。
小和尚继续说:“我心想他远来是客,就恭祝他:‘你很幸福,你有两只眼睛。
’没想到那个恶和尚,第二次出手,就伸出三个手指头,表示找们两个合起来只有三只眼睛。
你说气人不气人?” 老和尚再度轻轻点头。
“我也就不管他是客不是客啦!我握拳做出捶打的样子。
我的意思是说:你再啰嗦,我就把你揍扁。
没想到,他不只是无礼,而且胆小,拔腿就跑。
让我追上,我可真要好好修理他一顿。
” 十 有哪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当然在我们历史上还有很多真实发生但是十分搞笑或者有趣的事情,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下我们的史书,最后希望这些东西可以改变一下历史在大家印象中一直很枯燥的旧印象,同时也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是这些历史人物在大家的脑海中更为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