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最近(米兰昆德拉最近的小说)

2023-07-07
44 阅读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露易丝·格丽克(美国)。

获奖原因: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关于露易丝·格丽克的获奖存在争议。

有评论认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虽然具有朴素的美,这个名字并不足够匹配诺奖得主。

露易丝·格丽克是一位优秀诗人,但还称不上“伟大”,瑞典文学院也许是想重塑当年“发现”辛波丝卡所带来的影响力,所以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的美式主流诗人,以证明他们在充满庸才的美国诗坛中“发现”大诗人的能力。

露易丝·格丽克的作品主题:1、女性主题:讨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很难忽略掉她的女性身份及其诗歌中鲜明的女性主题。

这个主题表现在作者本人身上,首先是她对女性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比如恋爱、结婚、婚后生活的种种面相、离婚、以及离婚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的“新生"
、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与意义的书写。

2、重建生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包含成长、结婚、婚后的生活、离婚以及离婚后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等等类似的主题,这些主题既是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得不去直面的精神问题。

其中,遭遇痛苦、乃至危机、都在所难免。

露易丝·格丽克将这些可能的问题和危机都转化为笔下的诗行。

以上内容参考:-露易丝·格丽克。

2020诺贝尔文学奖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露易丝·格丽克(美国)。

获奖原因: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关于露易丝·格丽克的获奖存在争议。

有评论认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虽然具有朴素的美,这个名字并不足够匹配诺奖得主。

露易丝·格丽克是一位优秀诗人,但还称不上“伟大”,瑞典文学院也许是想重塑当年“发现”辛波丝卡所带来的影响力,所以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的美式主流诗人,以证明他们在充满庸才的美国诗坛中“发现”大诗人的能力。

露易丝·格丽克的作品主题:1、女性主题:讨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很难忽略掉她的女性身份及其诗歌中鲜明的女性主题。

这个主题表现在作者本人身上,首先是她对女性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比如恋爱、结婚、婚后生活的种种面相、离婚、以及离婚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的“新生"
、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与意义的书写。

2、重建生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包含成长、结婚、婚后的生活、离婚以及离婚后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等等类似的主题,这些主题既是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也是不得不去直面的精神问题。

其中,遭遇痛苦、乃至危机、都在所难免。

露易丝·格丽克将这些可能的问题和危机都转化为笔下的诗行。

以上内容参考:-露易丝·格丽克。

怎样用通俗的话解释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要思想?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主旨探析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

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

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旨素以多义、矛盾和自我消解著称,他对于“爱情”和“政治”的观念及反思就更显其复杂,至今众说纷纭且多有穿凿曲解者。

另外,书中对“人”之“过去”和“历史”的反思问题亦大有探究和讨论的必要。

虽然如此,笔者在此作为解读和阐释者还是希望能清晰明了地揭示出小说主旨,尽量给读者一个简单明确的指引,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提供一点帮助。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
不抛弃“历史”,最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

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

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

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

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绝对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

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最好象征。

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最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

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性”的(但他一点儿也不“后现代”,),他对“现代性”的各种“反动”又做了某种“反动”(或“反思”),负负得正而有所回归。

他不是要“面对未来”,将历史作为包袱抛弃掉而轻装前进,而是反向回顾,对“过去”保持一种敬意和温情。

在他看来“现在”只有指向过去、依附过去、涵涉过去,“现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

有“过去”之光照耀于“当下”,当下才顿显意义和美感,否则每一个“当下”便都成为飘忽的虚影,不知所谓、了无意趣。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就是“魅”------“过去”存在于“当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心通而不能目视。

总之,“现代人”是向前看,让“过去”过去,而米兰·昆德拉是“向后看”,让“过去”回归现在,或者说让现在连接“过去”,于是这就产生出“美”了。

“美”只存在于“过去”,更准确一点儿来说“美”只存在于虽立足现代而对过去的回望。

“美”不可能存在于未来,未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只具有浪漫化了的憧憬。

但这种憧憬往往经不起检验,到来的现实往往将梦幻击得粉碎。

只有“过去”能给人以美感和慰藉。

“过去”虽然看似过去了,但它却真正开始属于我,“过去”反倒是我们真正能把握到的“存在”,其它的都将归于消逝------包括旋生旋灭的“当下”。

米兰·昆德拉说““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

……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正因为“缺乏经验”是人类生存处境,故而经验才弥足珍贵、“过去”才应倍加珍惜。

如果说现实是重负-----因为现实承载了过去,是过去的延续和在场------那么,这种负重状态正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要求。

如果失去了重负,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继而否定生命和生活本身。

我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和非常的磨难时,基于过去经历的生命执守往往能促使我们呼唤出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但当我们一旦“勇敢”决绝地抛弃一切(我们从前所珍视和依赖的东西)后,我们发现面对的是彻底的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将我们的生命意志彻底摧垮,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另外,呼唤“过去”的回归和对历史的重视,并不等于认同和赞美“重复”,相反在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重复(错误)的悲剧正在于忽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存在。

“现代人”立足于彻底抛弃,追求与过去的决裂而一味的“开辟”和“创新”,导致其反倒不可避免地堕入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当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重现(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个前景是可怕的。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无数次的重复”恰恰是因为没有“历史”或忽视“历史”,而固持、反省和回望因延续了历史的“意义”或避免了历史的窠臼,反倒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开出了新异的花朵,“人”的创新和超越不在于抛弃而恰恰在于持守----如果一切只“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经历一次,但就个人所面对的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皆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他人生存境遇中去寻找我们行为的坐标和定位,并且理解我们行为的意义(我们全部的创造和反传统的行为也恰恰是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坐标定位才显出其“意义”,否则就什么不是。

)。

在此,米兰·昆德拉又给了我们一次重大的反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过去”,不在于纯粹和无休止的反叛、创造和抛弃,而在于某种坚守和保持,也就是说,人总要固守些什么东西才成其为“人”吧,至少才能活得坦然和自在些。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

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

“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

“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萨宾娜”时说了一段令人难以索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他的画家情人给她自己倒了另一杯酒,喝光,仍然一言不发,带着难以揣测的冷漠,慢慢脱掉了短外套,似乎完全无视弗兰茨的存在。

她就象一个当着全班即兴表演的学生,要让全班相信她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没有人看着她。

”其实很显然,这是“萨宾娜”反叛姿态的“私人叙事”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动写照。

“她从裙子里退身出来,拉着他的手带向靠墙的一面大镜子。

她没让他的手抽出,以同样疑问的眼光久久打量着镜子,先看自己,然后又看他。

”这时萨宾娜静静地取过镜子边放着的旧圆顶黑礼帽“戴在自己头上。

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一位身着内衣的女人,一位美貌、茫然而冷漠的女人戴着一顶极不适当的圆顶礼帽,握着一位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的手。

”这里的“圆顶礼帽”和“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象征了某种“公共性”或“宏大叙事”——这本来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冠冕堂皇的公共事物;
而“身着内衣的女人”就象征了具有私密性、个体性的“私人叙事”。

但一旦将这二者结合在一处,将公共事物私人化,或将私人事物公共化,就立刻变了味了——“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显得极其怪异和荒诞。

这里对“女子”与“男子”的特殊强调也暗示出尊卑、大小、高低、外内、强弱、公私等等之间微妙的、富有张力的“对位”关系。

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放弃了有关“私人叙事”的正面价值判断,但却没有将“宏大叙事”凌驾于“私人叙事”之上,做一个矫枉过正的反拨,他仍旧保持了其一贯只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的“小说家”原则。

但这是他狡猾的伎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内容概括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主旨探析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

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

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主旨素以多义、矛盾和自我消解著称,他对于“爱情”和“政治”的观念及反思就更显其复杂,至今众说纷纭且多有穿凿曲解者。

另外,书中对“人”之“过去”和“历史”的反思问题亦大有探究和讨论的必要。

虽然如此,笔者在此作为解读和阐释者还是希望能清晰明了地揭示出小说主旨,尽量给读者一个简单明确的指引,为读者进一步深入研读提供一点帮助。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抛给我们一个严重而不可回避的问题,人能否真的与其“过去”割裂?“传统”能否抛弃?我们所曾固执的信念、秉持、操守、原则、理想、是非等等自我的“历史”甚至人的“历史”是否真能抛弃?这里所追问的不是道义上的“应不应当”,而是事实上的“可不可能”?米翁的回答简单而直接:负载于我们的“生命之重”不可能抛弃!不抛弃“过去”;
不抛弃“历史”,最终就是不抛弃“自我”! 人在抛弃掉一些东西之后的状态就是“生命之轻”。

但在人们不经意或义无反顾的抛弃某些东西的时候,焉知被抛弃的不是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东西,而往往在抛弃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每一次的反叛都使我们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小说中“萨宾娜”这个人物就代表了某种决绝的反叛者或反抗者的形象。

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断追求“前进”、“进步”、“创造”、“发展”,现代人匆忙的脚步、疲惫的身躯时时提醒我们要“轻装前进”,于是“抛弃”似乎成为生活和生命的必须(现代生活的主旨就是“抛弃”),比如对于“传统”、比如对于“历史”(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又比如对于无用的“道德”。

但实际上在抛弃掉这些东西之后(所谓“包袱”),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抛弃掉的是“自我”,是自我的丧失。

生命顿时失重,生活方向迷失,这样的绝对无负重的“轻松”状态却是人所不能承受的。

人就像希腊神话中有着悲剧意味的西西弗斯,沉重的背负、无望而执着地重复努力,这似乎是苦难的最好象征。

但他的生存意义或价值,最终看来反倒是负重本身。

我们试想,如果西西弗斯一旦摆脱了负重的宿命,或幡然醒悟于负重的“无意义”,继而毅然决绝地抛弃掉那压在背上的巨石,那他也就不成其为“西西弗斯”,而这神话故事本身就会瞬间暗淡了光彩而彻底被我们遗忘----因为他本身就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某种程度上是反“现代性”的(但他一点儿也不“后现代”,),他对“现代性”的各种“反动”又做了某种“反动”(或“反思”),负负得正而有所回归。

他不是要“面对未来”,将历史作为包袱抛弃掉而轻装前进,而是反向回顾,对“过去”保持一种敬意和温情。

在他看来“现在”只有指向过去、依附过去、涵涉过去,“现在”才能成立,才有意义。

有“过去”之光照耀于“当下”,当下才顿显意义和美感,否则每一个“当下”便都成为飘忽的虚影,不知所谓、了无意趣。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就是“魅”------“过去”存在于“当下”,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可心通而不能目视。

总之,“现代人”是向前看,让“过去”过去,而米兰·昆德拉是“向后看”,让“过去”回归现在,或者说让现在连接“过去”,于是这就产生出“美”了。

“美”只存在于“过去”,更准确一点儿来说“美”只存在于虽立足现代而对过去的回望。

“美”不可能存在于未来,未来对于每一个当下来说只具有浪漫化了的憧憬。

但这种憧憬往往经不起检验,到来的现实往往将梦幻击得粉碎。

只有“过去”能给人以美感和慰藉。

“过去”虽然看似过去了,但它却真正开始属于我,“过去”反倒是我们真正能把握到的“存在”,其它的都将归于消逝------包括旋生旋灭的“当下”。

米兰·昆德拉说““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

……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正因为“缺乏经验”是人类生存处境,故而经验才弥足珍贵、“过去”才应倍加珍惜。

如果说现实是重负-----因为现实承载了过去,是过去的延续和在场------那么,这种负重状态正是人的生命本质和生存要求。

如果失去了重负,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方向,继而否定生命和生活本身。

我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境遇和非常的磨难时,基于过去经历的生命执守往往能促使我们呼唤出生存的勇气和生活的信心,但当我们一旦“勇敢”决绝地抛弃一切(我们从前所珍视和依赖的东西)后,我们发现面对的是彻底的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将我们的生命意志彻底摧垮,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另外,呼唤“过去”的回归和对历史的重视,并不等于认同和赞美“重复”,相反在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重复(错误)的悲剧正在于忽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存在。

“现代人”立足于彻底抛弃,追求与过去的决裂而一味的“开辟”和“创新”,导致其反倒不可避免地堕入尼采所谓的永恒轮回当中,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才是真正的地狱重现(米兰·昆德拉如是说:“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个前景是可怕的。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无数次的重复”恰恰是因为没有“历史”或忽视“历史”,而固持、反省和回望因延续了历史的“意义”或避免了历史的窠臼,反倒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开出了新异的花朵,“人”的创新和超越不在于抛弃而恰恰在于持守----如果一切只“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固然只有一次,人生也只能经历一次,但就个人所面对的人类整体而言,我们皆可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浩如烟海的他人生存境遇中去寻找我们行为的坐标和定位,并且理解我们行为的意义(我们全部的创造和反传统的行为也恰恰是基于对过去和历史的坐标定位才显出其“意义”,否则就什么不是。

)。

在此,米兰·昆德拉又给了我们一次重大的反拨-----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未来”而在于“过去”,不在于纯粹和无休止的反叛、创造和抛弃,而在于某种坚守和保持,也就是说,人总要固守些什么东西才成其为“人”吧,至少才能活得坦然和自在些。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要注意:虽然米兰·昆德拉给了我们现代人一个重大反拨,似乎有拨乱反正的意思,但这绝不等于他又回到了“宏大叙事”,更并不等于他替我们现代人解决了问题。

米兰·昆德拉自称只是个“小说家”,小说家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

“小说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更不是先知,他不能为问题作出回答,并且他似乎也认为并不存在确定的答案。

“小说家”对各种“私人叙事”虽也有所怀疑(注意:“怀疑”是“现代性”的第一要义),且依据个人感受提出“新”的问题,但却并不准备提供答案。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描写“萨宾娜”时说了一段令人难以索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他的画家情人给她自己倒了另一杯酒,喝光,仍然一言不发,带着难以揣测的冷漠,慢慢脱掉了短外套,似乎完全无视弗兰茨的存在。

她就象一个当着全班即兴表演的学生,要让全班相信她独自一个人在屋子里,没有人看着她。

”其实很显然,这是“萨宾娜”反叛姿态的“私人叙事”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孤芳自赏的生动写照。

“她从裙子里退身出来,拉着他的手带向靠墙的一面大镜子。

她没让他的手抽出,以同样疑问的眼光久久打量着镜子,先看自己,然后又看他。

”这时萨宾娜静静地取过镜子边放着的旧圆顶黑礼帽“戴在自己头上。

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一位身着内衣的女人,一位美貌、茫然而冷漠的女人戴着一顶极不适当的圆顶礼帽,握着一位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的手。

”这里的“圆顶礼帽”和“穿着灰色西装和结着领带的男子”象征了某种“公共性”或“宏大叙事”——这本来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冠冕堂皇的公共事物;
而“身着内衣的女人”就象征了具有私密性、个体性的“私人叙事”。

但一旦将这二者结合在一处,将公共事物私人化,或将私人事物公共化,就立刻变了味了——“镜子里的形象立即变了”——显得极其怪异和荒诞。

这里对“女子”与“男子”的特殊强调也暗示出尊卑、大小、高低、外内、强弱、公私等等之间微妙的、富有张力的“对位”关系。

因此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放弃了有关“私人叙事”的正面价值判断,但却没有将“宏大叙事”凌驾于“私人叙事”之上,做一个矫枉过正的反拨,他仍旧保持了其一贯只提问题而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的“小说家”原则。

但这是他狡猾的伎俩还是无奈的选择?只有他自己知道!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

米兰昆德拉的生平简介

简历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生)是捷克裔法国作家、小说家。

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

1975年移居法国,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与其他许多捷克艺术家和作家(如瓦茨拉夫·哈维尔)一样,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1990)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

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
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

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

  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

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而非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

从《笑忘书》开始,昆德拉小说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减少,直至消失。

昆德拉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

  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
表面随意,实质精致;
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

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小说  《玩笑》(1967年)蔡若明-译   《可笑的爱》(1968年)余中先 郭昌京-译   青年知识分子路德维克因为与女友开了个玩笑,被朋友泽马内克陷害,送入苦役营。

归来后他为了报复泽马内克设计勾引其妻海伦娜。

计划成功后,他才发现,泽马内克早想抛弃妻子,他的报复成了一个毫无作用的“玩笑”。

  《生活在别处》(1969年)袁筱一-译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在法国诗人兰波的笔下,是一句跃纸欲出的响亮口号,是19世纪一个法国天才诗人拿出一生的时间去为之努力争取的梦想。

“生活在别处”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句子。

兰波以它作为诗句,米兰昆德拉以其作为小说的书名。

  《告别圆舞曲》(1976年)余中先-译   《告别圆舞曲》曾荣获意大利最佳外国文学奖,是米兰·昆德拉重要的小说代表作,于1969-1970年间在波希米亚完成。

该作品构思巧妙,极富黑色幽默风格,是公认的当代文学杰作,在全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小说以苏联入侵布拉格为政治背景,通过小号手、美国商人、疗养院护士和获释囚徒等8个人物反复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哲学层面深刻探讨了诸多人生繁杂矛盾的困境和难题。

  《笑忘录》(1979年)王东亮-译   《笑忘录》一九七九年在法国出版,曾荣获法国文坛最高荣誉之一的『梅第奇大奖』,是一部关于笑与忘、关于遗忘也关于布拉格、关于布拉格也关于天使们的小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许钧-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

  《不朽》(1990年)王振东 郑克鲁-译   该书在米兰·昆德拉的诸多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法语小说。

比起以往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相比,该书的政治意味减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哲学思考。

  《慢》(1995年)马振骋-译   这是一部用法语写成的小说,尽管一些法国书评家认为昆德拉驾驭不了法语,不懂得法语的美,但他至少获得了销量上的成功。

《慢》既符合昆德拉的写作顺序,也能使我们很好地理解昆德拉的转变。

《慢》的开创性结构,法语写作代表着昆德拉创作的一个新时期的开端。

  《身份》(1996年)董强-译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
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

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

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

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

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

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本性》是昆德拉于1996年秋在法国完成的。

小说的人物非常简单,实际上只有两个,尚塔尔和让一马克,一对恋爱了多年的情人。

他们沉浸在幸福之中,从来没有想到过分手,但是,在后来,某些想象闯人了他们的生活。

  《无知》(2000年)许钧-译   《认》(2000年)孟湄-译(与《身份》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

米兰昆德拉的生平资料及作品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 ,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是捷克裔法国作家。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许多其他捷克艺术家和作家一样(如瓦茨拉夫·哈维尔),昆德拉早年参加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以乐观的改革精神开始,却最终被苏联军队镇压。

在其第一部作品《玩笑》中,昆德拉竭力讽刺共产主义的极权统治。

  由于昆德拉对苏联入侵行径的批评,在布拉格被苏军占领后不久他就被列入黑名单。

他的作品也全部被禁。

1975年,昆德拉流亡法国。

1979年他在法国完成了《笑忘书》,讲述在苏联人占领之下的普通捷克人的生活。

这部小说同时包含了几篇并不关联的故事,并夹杂了很多作家自己的思索,奠定了昆德拉流亡时期作品的基调。

  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小说以编年史的风格描述捷克人在“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期间及被苏军占领时期适应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困境。

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

  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

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早先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却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始终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说家,而非一个政治作家或流亡作家。

从《笑忘书》开始,昆德拉小说的政治性因素就一直减少,直至消失。

昆德拉总是在广阔的哲学语境中思考政治问题。

  昆德拉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小说  《玩笑》(1967年)蔡若明-译 《可笑的爱》(1968年)余中先 郭昌京-译   《生活在别处》(1969年)袁筱一-译   《告别圆舞曲》(1976年)余中先-译   《笑忘录》(1979年)王东亮-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许钧-译   《不朽》(1990年)王振东 郑克鲁-译   《慢》(1995年)马振骋-译   《身份》(1996年)董强-译   《无知》(2000年)许钧-译   《认》(2000年)孟湄-译(与《身份》为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