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小高尔基(高尔基的智商有多高)
高尔基的故事
关于高尔基的故事3篇 关于高尔基的故事1 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
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
lO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
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
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
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样。
”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
lO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
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
在劳累—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
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
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
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
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 关于高尔基的故事2 《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
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
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
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
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
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
关于高尔基的故事3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俄国“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政治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
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
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
十月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18年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
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共产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性质。
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
”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
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枪的人》(1938年)。
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
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21年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
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
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俄国社会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政府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
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
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
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俄国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
高尔基”。
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
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
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
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
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政治声明可以看到,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
他的危害极大……”。
但也许是高尔基的呼吁起了效果,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法庭通过的死刑判决,却没有执行死刑。
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的生平事迹介绍
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高尔基生平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高尔基人物生平 1.经历 马克西姆·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
马克西莫维奇·
彼什科夫。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在俄语中是“苦难、痛苦”的意思)。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
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曾名高尔基城)。
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去世。
高尔基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
11岁开始走向“人间”,曾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
19世纪80年代在喀山参加持民粹派观点的知识分子秘密学习小组,1883年开始过流浪生活。
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然而贫穷使他只上了两年学。
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的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过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
为了躲避老板的监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
他用罐头做了个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等处苦读。
实在找不到油灯,他就在月光下看书。
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奋自学,从而掌握了很高的 文化 水平,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作 高尔基早期创作(1892—
—
1899)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并存。
一方面反映了作家尚处于艺术创作的摸索阶段;
另一方面也与他当时对文艺使命的理解分不开。
高尔基认为,时代要求文学应象“警钟”一样唤醒和推动人们去追求光明和理想。
他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是表现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1892年,在《高加索报》上用高尔基的笔名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马卡尔·
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
1895年写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是出色的作品。
1898年,他的第一个作品集《 随笔 与短篇小说集》问世,引起国内外广泛注意。
在其早期创作中,既有浪漫主义作品,也有现实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有《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
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有:《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主要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凄惨和市侩的卑鄙龌龊,同时也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流浪汉题材的小说。
这些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外,还力图揭示流浪汉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代特征,其目的仍然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代表作:《切尔卡什》。
小说《切尔卡什》(1895)生动地描写了老流浪汉切尔卡什勇敢、独立不羁、不屈从于金钱和保持人的尊严的高贵品质,说明尽管这些人的精神包袱还很沉重,但比起自私、庸俗的小私有者却高尚得多。
在艺术上,《切尔卡什》充分显示了高尔基早期现实主义作品刻画复杂性格的卓越技巧。
20世纪初,高尔基的创作转向戏剧方面,以最迅速、最直接、最简洁的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1905年革命前后(1900—
—
1909)是高尔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段时间高尔基由于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与列宁结识和加入布尔什维克党,世界观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创作上也更加自觉地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力求创造新的英雄人物,写出比生活更高、更好、更美的东西来。
1901-1910年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野蛮人》等许多重要的社会政治剧本,其中有的反映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人民的生活,有的揭露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市侩的精神空虚。
在《小市民》一剧里作者第一次描写了先进工人尼尔的光辉形象。
这些剧本的上演,受到革命人民的热烈欢迎,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不安。
1910年革命后,高尔基的创作达到了成熟阶段。
剧本《敌人》(1906年)第一次描写了向资产阶级正面进攻的工人阶级的战斗集体,塑造了共产党人辛佐夫的典型形象。
同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年)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两部作品同为俄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
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同列宁会晤。
1906年高尔基写出了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母亲》和《仇敌》,使他的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母亲》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主人公巴威尔和母亲尼罗芙娜的形象概括了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
列宁称赞这部小说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提出它对俄国工人“有很大的益处”。
两次革命间(1908—
—
1917)可作为高尔基思想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1905年革命失败后,此间,高尔基曾因长期侨居意大利,思想上受到党内机会主义派别“造神论”的影响,高尔基一度接受造神说,发表作品中篇小说《忏悔》(1908),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
十月革命前后高尔基还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三人》《马特维·
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俄罗斯童话》《海燕之歌》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其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以他的自身经历为原型的自传体小说。
1922年高尔基 出国 养病,病中完成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年)。
1928年回国后,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情高涨。
晚年除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特写、政论、评论 文章 外,还著有史诗型长篇小说《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1925—
1936年)。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
1936年6月18日2点30分,高尔基离开人世,享年68岁。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1、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3岁丧父,11岁起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
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俄国各地,广泛了解民情;
其间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于1889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
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
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
他只上过3年学 ,完全 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
其中,《马卡尔·
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
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福玛·
高尔杰耶夫》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俄国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同年发表的 散文 诗《海燕之歌》,充满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
这一年他还受革命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
《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宣布:“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自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革命理想的人。
1905年革命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份写了讨伐沙皇政府枪杀请愿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起义者筹划经费和武器。
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
2、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革命,为党募集经费。
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
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
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 教育 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
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革命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定居卡普里岛。
翌年5月,和列宁一起参加了在 那里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此后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
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中央委员的鲍格丹诺夫比较接近,参加了以后者为首的前进派活动,并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
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 。
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俄国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 经验 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
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
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
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
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
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到十月革命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1928年回国后,高尔基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写了长篇 报告 文学《苏联游记》。
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
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
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长篇小说《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革命力量的壮大。
他还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
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
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的主要作品 作品一览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
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
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成长,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
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戏剧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
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
—
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他(高尔基)又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
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 。
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
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 方法 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
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
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
2.小说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
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
1925年回国之后,从1931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 故事 》和多部剧作《耶戈尔·
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
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高尔基的人物评价 就其成就而言,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他组织成立了,并于1934年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
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列宁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在十月革命之前,高尔基支持左派的革命论,特别倾向布尔什维克的暴力革命观点。
但当十月革命爆发后,高尔基转向布尔什维克的对立面,然后出国,后由于列宁的容忍和斯大林的计谋逐渐回归,回国后无法抵御权利和利益的诱惑,并最终成为“御用”的“红色文豪”。
可以说,高尔基的政治理念摇摆很大,其感情用事的个性也注定了其后期的悲剧。
看了“高尔基生平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高尔基成功的故事 2. 高尔基的励志名言 3. 高尔基我的大学好词好句 4. 关于高尔基的名言 5. 名人小时候成长故事。
高尔基的生平简介
高尔基生平简介:高尔基出生于1868年,于1936年去世。
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
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
贫民窟和码头成为高尔基的大学的课堂。
高尔基于24岁发表人生第一本小说,开始成为无产阶级作家。
高尔基著作:《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马卡尔·楚德拉》、《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高尔基 童年 主要人物的性格?
1、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2、外祖母伊凡诺夫娜: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溺亡……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
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3、外祖父卡希林: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4、小茨冈:乐观纯朴他是个被遗弃的孩子,他每次赶集买食物的时候都偷东西回来,但谁也不批评他,劝阻他,而是带着欣赏的态度分享着他不劳而获的赃物,两个舅舅甚至把这些赃物据为己有。
他们明知是丑事和犯罪的事,会有很大的风险,可还是让“小茨冈”去做。
外祖母明知道让“小茨冈”偷东西是不对的,可是又阻止不了,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表现了外祖母的无可奈何。
“小茨冈”争强好胜,喜欢逞能,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不择手段,这是导致他悲惨的下场的原因。
在一次搬十字架的时候,由于雅可夫舅舅的自私,“小茨冈”被压死了。
5、“好事情”“好事情”是一个性格孤僻、但内心友善的人,对于阿廖沙的接近他十分乐意也没有拒绝。
“好事情”身上有着一种专注的品质,很喜欢看书。
他有着对知识的渴望,他的房间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他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也许是药剂师,也许是“科学家”,因为他整天都在屋子里做一些小实验,正因为他的执着和专注,周围的人们不是很喜欢他,总是觉得他很神秘,不接地气,不善于与人交往,外祖父和外祖母不喜欢他,总认为他在搞歪门邪道。
“好事情”就是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个化身,从周围人对“好事情”的态度就能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知识、对科学的态度。
周围人们总觉得“好事情”老大不小了,也该结婚了,可为什么一直单身不结婚,周围的人都觉得他有问题,在传统的观念里长大了不结婚就是有问题。
高尔基的《童年》中主人公是谁?他的年龄是什么?她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高尔基的《童年》中主人公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也就是高尔基自己。
高尔基的《童年》中讲述了主人公从3岁到10岁的故事 阿廖沙是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孩子。
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敢于同邪恶力量作斗争,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 。
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内容 《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小说从阿廖沙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让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作者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