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昭的儿子是司马炎吗

2023-07-07
47 阅读

司马炎是谁呀?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汉族。

晋朝的开国君主,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

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
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

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

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
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浚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
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
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

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
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

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晋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晋武帝不用。

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编辑本段]【司马炎年表】 公元23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出生。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司马昭的王位,并于当年篡位称帝,建立晋朝。

公元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享年55岁。

[编辑本段]【晋武帝年号】 泰始(266年2月4日—274年) 咸宁(275年—280年四月) 太康(280年四月—289年) 太熙(290年正月—四月)。

[编辑本段]【武帝登基】 公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炎(韩青饰)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同年12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

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

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

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

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

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王朝从曹丕让汉帝禅位称帝,传了45年,到此结束。

司马昭也同样让魏帝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曹魏遂亡。

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

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

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

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

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

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

”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

但到了曹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

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编辑本段]【历史贡献】 击灭东吴 统一全国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

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

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

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

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

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
7,蜀、吴合占3/
7。

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

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

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

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

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

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

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

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

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

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

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

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

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

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

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

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

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

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

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

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

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

20万晋军直扑东吴。

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

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

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

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

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

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发展经济 太康繁荣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

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

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杂牌将军”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

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

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

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
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
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

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

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
丁女缴20亩税;
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

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

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

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

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
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

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

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

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

”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

”“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

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

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

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

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

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
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

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太康繁荣”的景象。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编辑本段]【武帝时弊端】 倡导奢侈之风 从曹魏明帝时开始,当时的社会逐渐蔓延开一种奢侈腐化的风气。

司马炎在奢侈风气中又起了带头作用。

司马炎在女婿王济家吃饭时,有一道菜时乳猪,非常好吃,司马炎就问王济是怎么做的。

王济偷偷告诉他,乳猪是用人的乳汁喂养大的,做的时候又用人的乳汁烹制,所以很好吃。

司马炎听了不高兴,觉得女婿超过了自己,结果宴席还没有结束他就借故走了。

斗富风气中最有名的是石崇和王恺。

石崇是渤海南皮(即现在河北南皮)人,官职升到了侍中,后来又出任荆州刺史,他靠搜刮过往的客商致富。

王恺则是司马炎的内弟,也是豪富无比。

石崇的屋子华丽异常,房子上挂满了缎带,饰有翠玉。

王恺不肯认输,用紫丝布做了四十里长的帷帐来炫耀,石崇就做了个五十里的来和他比。

司马炎常帮女婿王恺来斗富,赏赐给他珊瑚树,高有二尺,世所罕见。

王恺请石崇去看,石崇却用铁如意将珊瑚打碎,王恺很心疼,说石崇嫉妒自己。

石崇却说我马上赔你,然后让手下人都去拿珊瑚树,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个,这次比得王恺脸上很是无光。

后来,两人斗得离了谱,石崇开始造假来骗王恺:他的牛车跑得快如飞鸟,原来他故意把车辕弄歪,让牛卡得疼痛难忍,就跑得快了。

造假的目的是占点上风,可见当时这些富豪的生活何等奢侈、无聊。

后来王恺知道了石崇的把戏,便如法炮制,牛车竟跑得比石崇的还快。

石崇知道是有人泄密后,便将泄密的人杀死了。

在请客人吃饭喝酒时,石崇经常让美女劝酒,如果客人喝不完酒,他就杀掉这个美女。

有次王导和王敦(司马炎的女婿)兄弟俩去他那吃饭喝酒,王敦总不喝完,使石崇连杀三人,一直尽量喝干的王导埋怨王敦不通人情,王敦却说石崇杀自己人,不必着急。

石崇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就是厕所也建得极为华丽,比过了正式的寝室。

有的大臣去他家做客,去厕所时竟见里边有几个侍女,屋子里也用绫罗绸缎装饰得很豪华,他以为是闯进了人家的闺房,赶忙退出来,给石崇赔礼。

石崇笑着说那就是厕所,不必惊慌。

卖官肥私也有理 大臣们见司马炎变得昏庸荒淫,便找机会劝谏。

一次,司马炎和众人去洛阳郊外祭祀,完了他得意地问司隶校尉(当时京城地区的监察官)刘毅:"
你说我能与汉朝的哪个皇帝相比?"
司马炎觉得他肯定会说高祖刘邦、武帝刘彻以及光武帝刘秀之类有名的皇帝,没想到刘毅却说他只能和桓帝、灵帝相比。

司马炎很不高兴,因为这两个皇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政局最混乱的时候。

司马炎不甘心地问:"
我怎么会和他们一样呢?"
刘毅直言不讳地说:"
当年桓帝时也有卖官的事,但桓帝让人把钱都归入了国库,陛下您现在卖官所得的钱却都进了自己的腰包。

"
司马炎无法狡辩,只好讪讪地替自己找个台阶说:"
爱卿所言极是,不过在桓帝时却没有你这样的直言之臣,但我身边却有,这说明我还是比他们好一些啊。

"
[编辑本段]【武帝时内政】 大封宗室 司炎鉴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终致灭亡之教训乃大封皇族为藩王,以对抗士族。

始则封王不就国,官于京师以辅皇室,继则分遣诸王就国,都督诸军事,后又出使镇要害地。

此举目的,是为对抗士族中野心家。

但“八王之乱”证明,这种政策使诸王中涌现了许野心家。

西晋之所以重任宗室,实际上与其政权的结构有关。

晋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门阀贵族联合统治,皇室作为一个家族驾于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这个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家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罢州郡兵 全国统一后,司马炎下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规定: (1)诸州无事者罢其兵。

(2)刺史只作为监司,罢将军名号,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

(3)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太宋治民。

罢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专心民事,另一是扩大承担赋役的课丁。

兵役是东汉末年以后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免除这负担,对恢复生产意义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因此到公元三0一年,天下大乱时,无力控制局面。

君臣赛富 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有优裕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

晋武帝领先作了荒淫奢纵的表率,晋书胡贵嫔传称:晋武“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

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

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

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

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

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
太康之治”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

  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晋文帝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
但是文帝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 改元泰始。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
太康之治”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

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
矫以仁俭”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

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

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

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265-290年在位。

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

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浚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
太康之治”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

  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司马炎为晋文帝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
但是文帝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

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大晋 改元泰始。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
太康之治”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

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
矫以仁俭”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

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

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

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
hr   扩展阅读   司马炎是谁的儿子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曾出任中抚军;
但是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

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
太康之治”

太康元年(280)灭东吴,结束了分裂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

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
矫以仁俭”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

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

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

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武帝司马炎诚恳地向尚书令张华讨主意:“
谁可托寄后事者?”
  张华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


  这太令司马炎伤心了。

在这个世界上,他内心深处最忌惮、最讨厌的人,就是同胞弟弟、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景帝司马师一直没有儿子,文帝司马昭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兄长。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接替兄长掌握大权,他经常拍着身下的座位说:“
天下是景帝的天下,我代他摄政,百年之后,这就是桃符的座位。


  桃符,是司马攸的小名。

  完全可以想像,司马炎听到父亲说这番话,心情该有多么不安、愤懑。

  关于继承人问题,司马昭犹豫了好久,终于在死前半年,确定了司马炎的世子地位。

  4年后,司马炎的母亲王太后病死。

她临终时,担心司马攸的命运,对司马炎说:“
桃符性急,你作为兄长,要好好待他,勿忘我言。


  王太后没有看走眼。

她死后十五年,三十六岁的司马攸忧懑而死。

  司马攸小兄长十二年,王太后死时,司马攸才二十二岁。

司马炎当上皇帝后,司马攸一天天成熟,为人低调谦逊,爱读书,是西晋宗室中的贤人。

  与他相比,司马炎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儿子司马衷则是有名的 *** 。

  从理论上讲,司马攸继承皇位一点障碍都没有—

他是景帝的嗣子,而景帝是宣帝司马懿的嫡长子,按道理皇位就应该是司马攸的;
即使抛开景帝不论,光说司马攸以皇弟的身份继承皇位,也是史有先例的。

太子是个 *** ,国赖长君,让司马攸做皇帝才是正确的。

  贾充、荀顗、荀勖、冯紞、杨骏等大臣坚持以太子为嗣,在《晋书》中,这些人无一例外地被视为奸佞。

  与他们敌对的,有张华、羊琇、任恺等人,在《晋书》中,这些人大多被视为忠臣。

  双方各自结为朋党,相互攻击,从朝堂之上吵到宫廷之外,设陷阱、下套子,闹得不亦乐乎!   讨平吴国后,司马炎将吴主孙皓宫中的姬妾、宫女五千余人据为所有,致使洛阳后宫人数猛增到一万余人。

人太多也不好,司马炎满眼缤纷不知所从,每天坐着羊车随遇而安,羊车停在哪个美人房前,就在哪里过夜。

宫人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那几只拉车的羊身上,纷纷学习放羊人的本事,在房前插竹枝、洒盐水,吸引羊群。

  就这么毫无节制的地夜夜笙歌、春宵苦短,皇帝的精神与肉体一天比一天委靡。

  太康三年,皇帝对张华说“
谁可托寄后事者?”
与其说是想征询张华的意见,毋宁说是想让张华表明立场。

结果张华站错了队,他就毫不留情地将其贬到幽州去了。

  张华被贬走了,那朝中另外那些向着齐王的人怎么处理?   荀勖一肚子坏水,他建议皇帝引蛇出洞:“
陛下令齐王回封国,以此观察朝臣的反应。


史书上说“
帝以为然”

  于是,太康三年十二月甲申,皇帝下诏,让齐王司马攸回封国。

  诏令一出,举朝哗然。

  皇帝的叔父扶风王司马骏拄着拐杖,跑到宫里来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随后,征东大将军王浑、中护军羊琇,侍中王济、甄德,纷纷上书向皇帝施加压力。

  司马炎这时应该不止感到愤怒,而且还恐惧。

扶风王司马骏是宣帝的儿子,在关中有极高的威望;
征东大将军王浑是攻灭吴国的功臣,手握重兵;
中护军羊琇是外戚重臣,统率京城洛阳的禁军;
侍中王济、甄德是驸马。

这些人如果想搞一次政变,那实在太容易了。

  这时,王济、甄德又出了昏招,分别让妻子常山公主与长广公主到宫中去哭谏。

  眼泪这种武器只能打动女人心,两个公主去找皇帝哭,常山公主还是个瞎子,哭起来肯定不好看,皇帝被她们哭得烦死了,越发下定主意,要让齐王回封国养老。

  当群臣与皇帝廷争面折的时候,处在暴风眼中的齐王是什么反应呢?   史书说上,甲申诏令下达之后,齐王“
攸不悦”

  千载之后,我们无法揣度齐王那微颦的双眉之后,隐藏着怎样的心思。

  也许,他确实只是感到伤心;
也许,他确实暗藏着野心,在缄默中等待众意逼迫皇帝就范。

  纷纷扰扰间,太康三年接近了尾声。

  瑞雪初降、天地静止,这是折梅看雪的好时节,再为些许俗事争吵未免焚琴煮鹤,收拾收拾过年吧。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元日的朝会照常举行。

正月晦日,皇帝领着众臣到洛水泛舟,绿波徐徐,春枝袅袅,新鸟欢歌,心旷神怡,只是众臣中不见齐王攸,听说是病了。

  二月,皇帝又增加济南郡为齐王封地,给齐王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乘舆等物。

  这可以看作是皇帝的最后一点耐心。

轩悬之乐、六佾之舞、黄钺朝车,这些都是受命出征的诸侯才能享用的,皇帝恩威并施,看来是铁了心了。

  齐王上书说自己病了,请求解除官职,去崇阳陵给父母守陵。

  皇帝不许。

  齐王亲自进宫向哥哥求情。

皇帝越看越觉得弟弟不像是生病的人,他这时铁石心肠,心里想着只是“
你快快从我眼前消失”

  结果齐王如他所愿消失了。

就在进宫后的几天,齐王病情加重,吐血几升,不治身亡。

  凶信传到宫中,皇帝猛然醒悟,原来弟弟不是在耍诡计、耍小聪明,他是真的病了!   司马炎大哭了起来,那一刻皇帝想到的全是弟弟的好,想到弟弟幼年时的乖巧可爱,想到弟弟成年后的恭谨谦让,想到父母临终前的叮咛嘱咐。

  皇帝就这么真诚地哭泣着,直到侍中冯紞冷冷地抛来一句话:“
天下归心齐王,他的死是社稷之福,陛下何必哀伤!”
  皇帝猛然止住了泪,脸上浮现起冷冷的讪笑—

我正沉浸在自己虚假的悲痛之中,扮演着一个痛失爱弟的悲情兄长角色,你就不能让我多装一会儿?   随着齐王的去世,喧嚣十几年之久的皇嗣问题尘埃落定,储君的位置上赫然端坐 *** 太子司马衷。

  三百年后,编写《晋书》的唐朝史官充满遗憾地假设,如果齐王不死,兴许八王之乱就不会发生,随后五胡乱华、南北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就不会到来。

  但也有人说,如果齐王不死,内乱将提前十年爆发,齐王的死消弥了一场分裂,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孰对孰错,已经无法知晓。

司马炎为什么杀司马昭

夺得王位。

司马炎之所以杀了司马昭是主要是为了夺得王位。

民间之所以流传司马炎杀了司马昭的说法,是因为司马昭的死疑点重重,并不像正史记载的病死,且根据《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司马昭在临死之前口不能言,用手指了指司马炎,有人认为这是暗示司马炎下毒。

简介。

司马炎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

但他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声高过司马炎,因此司马昭意让司马攸继承王位。

司马炎询问裴秀“人有相否”,裴秀见到司马炎的异相,就归心于他。

羊琇也帮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得失,都让司马炎预先记住,以备司马昭询问。

后来司马昭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都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

于是在咸熙元年(264年)十月丙午立司马炎为世子。

为什么司马炎要杀司马昭?

因为司马炎要夺得王位。

司马炎之所以杀了司马昭是主要是为了夺得王位。

司马炎急于夺权,所以才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

有传言司马昭有想法把王位传给司马攸,但是最后权衡利弊,还是想把王位传给司马炎。

民间之所以流传司马炎杀了司马昭的说法,是因为司马昭的死疑点重重,并不像正史记载的病死。

司马昭生平: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

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

正元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被弑杀,司马昭立曹奂为帝。

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

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 , 司马昭病逝,年五+五,葬于崇阳陵。

数月后,期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皇帝,谥号文帝,庙号太祖。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