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晋国重耳,晋国重耳简介
重耳当上了国君,史称什么?他为什么要放火烧山?答案
重耳当上了国君史称什么他为什么要放火烧山
他要把他的好朋友介子椎逼出来当官但是介子椎不愿意出来因此被火给烧死了因此有了寒食节。
重耳的故事
在重耳逃亡的时候,介子推将他大腿的肉割下来给他煮成肉汤。
重耳知道后便对他说:“我若当上了国君,定会重赏你。
”后来,重耳当上了晋文公,想要封赏介子推。
介子推不想要封赏,就带着母亲躲到绵山。
晋文公放火逼介子推出山,却将他烧死。
晋文公非常悲痛。
就下令这一天不准开火煮饭,只能吃冷的。
由此便有了寒食节。
重耳,姬姓晋氏,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晋文公年少时,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逃离晋国,在各诸侯国间辗转流离,在外逃亡十九年。
后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回晋国,在众人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君主,称晋文公。
他推举贤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宣扬德教,以培养百姓的纯朴德性。
对内,不断改革军事,减免赋税,宽免农民劳役,鼓励发展农业。
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从此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
左传关于重耳的故事简介
重耳(中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一般指晋文公。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
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扩展资料:晋文公的流亡,是因为晋国乃至东周列国持续不断的动乱导致的。
起点是晋献公晚年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驱逐群公子。
而公子重耳只是被驱逐的儿子中的一个,另一个儿子则是公子夷吾,后来的晋惠公。
此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公子,也在驱逐之列,只是没有留下事迹。
公子重耳刚开始逃亡到了蒲城,公子夷吾逃到了屈城。
但随后晋献公发出追杀令,群公子在晋国彻底呆不下去了,于是纷纷逃亡外国。
重耳逃亡到了狄人的地盘,而夷吾逃亡到了梁国。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晋国开始陷入进一步的内乱,晋国大夫里克连续杀害了晋献公的两名幼子奚齐与卓子,公子夷吾则借机与秦穆公达成土地割让交易,诱使秦穆公和齐桓公拥立自己为君,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八年(前643年),晋惠公担心哥哥回国,于是派人继续追杀公子重耳,于是重耳继续踏上流亡之路。
他先来到卫国,但没有得到优待,于是奔齐,在齐桓公的照顾下过了几年安省日子。
春秋时的诸侯在国内往往要面对“小宗强,大宗弱”的局面,小宗的公族分出去后成为强大的卿大夫。
“鲁有三桓,郑有七穆。
”政出多门则人心涣散。
晋献公在位时“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这种血腥手段为晋国弱公族提供了范例。
这项措施多年之后造成了“六卿强,公室卑”最终演变为三家分晋。
但在当时,有利于集中君权,提拔功臣。
如战神先轸能为中军帅,贤臣赵衰被拜为卿,栾枝可以作下军将,范武子士会最初只是晋文公的车右。
这些人才都为晋国的文襄霸业立下了不世之功。
晋文公之弟惠公在韩之战被俘后,大夫瑕吕饴甥“作爰田”即承认土地的私有,开始扶持封建土地经济。
“作州兵”不仅仅在“国人”中征召士兵,还允许“野人”参军,扩大征兵面。
晋国军队之后曾一度扩充到六军。
参考资料来源:-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