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诗登高(千古第一诗)

2023-07-07
45 阅读

杜甫诗登高诗句鉴赏

1. 关于登高的诗句诗 关于登高的诗句诗 1.关于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处,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云红日入目低,五湖四海皆在望。

此诗是唐伯虎的一首戏诗 登泰山(外三十六首) 清·宋思仁 绝磴千盘近紫穹,最高峰顶独梯空。

天门依约开金钥,云路苍茫挂玉虹。

蔓草久荒秦氏碣,青松多荫梵王宫。

神州回首斜阳里,九点烟横一气中。

乾隆己酉四月登日观峰 忽见明霞吐海东,天鸡初唱五更中。

未收夜色千山黑,渐发晨光万国红。

本以精诚通肸□,却来磅礴看曈昽。

追陪端有三生约,手绾麟符跻碧空。

乾隆己酉八月登日观峰 梦断天鸡喔,起看旭日升。

遥闻青海沸,瞥见彩云腾。

烂锦飞千丈,金波涌万棱。

扶桑真有望,放眼快先登。

呵呵 2.你有关于登高的诗句 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李贺《句》 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

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高适《宋中十首》 3、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

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武元衡《塞上春怀》 5、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

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

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

——张琰《春词二首》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

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

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皇甫冉《登山歌》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王缙《九日作》 17、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

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

——司空图《白菊三首》 19、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李贺《句》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2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司空图《九月八日》 2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

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

——戴叔伦《湘川野望》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

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

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

——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27、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28、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9、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0、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

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羊士谔《寄裴校书》 3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32、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33、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

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3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九日送别》 35、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3.有关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1.《燕歌行》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霜飞动地燕草凋,沙飞石走天萧条。

江河倒影陵谷摇,白日惨淡昼为宵。

美人迢迢隔云霄,青冥无梯海无桥。

鱼枯雁死星芒消,沉沉思君不自憀。

愁如惊风鼓春潮,岁云暮矣山寂寥,梧桐叶落空干条。

昆仑层城阻且辽,苍梧九疑烟雾遥。

琼田瑶草芟芃荛,江蓠泽兰成艾萧。

登高望远肝肺焦,安得羽翼抟长飚? 2.《次陆放翁韵》 年代: 宋 作者: 苏泂 登高望远不可无,不可一日不读书。

予方自委下湿地,君乃独占高明居。

杨云傥许客载酒,杜陵安得钱买驴。

徐行过君就书读,颇幸借屋今连闾。

3.《登石阁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一般情意恶难羁,长怕登高望远时。

今日凭栏异常日,几回将下又迟迟。

4.《代书寄北海赵充道太博》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自从终鲜罢吟哦,聊为临风一浩歌。

别易会难情不已,登高望远兴如何。

百年可惜无时再,千里相思事更多。

今日樽罍真北海,况君雅重风不过。

5.《登阖闾古城》 年代: 唐 作者: 武元衡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4.关于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1、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 释义: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2、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释义: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3、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崧高》先秦 佚名 释义: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

4、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五代 李煜 释义: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

5、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唐代 李白 释义: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

5.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

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 【送友人】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

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 【兜玄国怀归诗】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

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李贺 【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 张谔 【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 【九日】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缙 【九日作】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王之涣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戴叔伦 【湘川野望】 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

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武元衡 【登阖闾古城】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

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武元衡 【塞上春怀】 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

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郑絪 【九日登高怀邵二】 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羊士谔 【寄裴校书】 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

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欧阳詹 【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

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白居易 【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

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 【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

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司空图 【重阳阻雨】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司空图 【九月八日】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

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司空图 【白菊三首】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

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

孙逖 【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

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

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

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

高适 【宋中十首】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

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张琰 【春词二首】 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

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

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

6.关于登高的古诗词 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标签: 登高 忧国忧民 抒情 秋天 唐诗三百首 写景 诗 场景 其他 情感 季节 景色 译文 注释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与登高有关的名诗句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范灯 【忆长安·九月】 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

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

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

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朱庆馀 【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

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篱畔菊 贾岛 【登楼】 秋日登高望,凉风吹海初。

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馀。

远近涯寥夐,高低中太虚。

赋因王阁笔,思比谢游疏。

,今日为谁黄 8.关于登高的诗句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处,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云红日入目低,五湖四海皆在望。

此诗是唐伯虎的一首戏诗。

杜甫《登高》诗词鉴赏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登高为什么是古今七律第一

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有以下几个原因:1.格律精严《登高》的格律,堪称当世无匹。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全诗不仅中间两联成对,首联和末联也都成对。

首联便以对起,风、天与渚、沙,猿啸与鸟飞,皆自然成对。

每一个字都精雕细刻,却又毫无斧凿痕迹。

2、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一首诗并不能因为格律,就能成为伟大的作品,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才是一首诗的核心。

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抒发其沉郁悲凉的情感,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

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

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言不虚也。

杜甫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登高》是七绝还是七律?

《登高》是七律。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所作的一首七律,抒发了自己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的悲凉之情。

清代杨伦曾经在《杜诗镜铨》之中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高浑一气,独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诗之中当属第一,明朝的胡应麟则称这首诗是“古今七言律第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都说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处?

谢邀:《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寓居夔州时写的一首诗。

全诗通过登高远眺秋江景色,诗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忧国之念以及沉重的悲秋之情与萧瑟秋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倾诉了诗人漂泊不定、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使全诗处处展现出一种沉痛而质朴的忧郁之美,全诗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明代学者胡应麟力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杜甫《登高》原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写景,大意是说: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这两句开门见山,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这两句在布局上也堪称杰作,诗人匠心独运,诗句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中的天对风,高对急;
下句中的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遣词造句的功力达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能使人的情思在第一时间进入诗人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传唱千古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猿的叫声,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猿声,听来令人动容。

诗人借助猿的哀鸣长啸呼出心中的悲郁之情,猿的哀鸣与诗人人生境遇的哀伤相互渗透,可谓是以哀景衬哀情,而愈显悲凉之气,尽管如此,诗人心中郁结的悲情还是难以消除。

接着,诗人将溢满于胸的、无处排遣的苦闷情绪寄托在飞鸟的意象中。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句描绘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飞鸟在一片萧瑟的荒无人烟的沙洲之中飞舞盘旋,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诗人近距离的视听感受,也是一幅视野相对狭窄的山水画卷。

郁结在诗人心中的悲情是什么呢?原来写这首诗时,杜甫寓居夔州,他已经阔别家乡多年,他此刻回乡的冲动格外强烈,由于夔州地形的关系,只能走长江水路。

当时时令已是重阳,长江进入枯水期,夔州境内瞿塘峡有滟滪堆,枯水期船很难通过。

要回去只能等待来年夏日的丰水期。

这样还要近一年的时间,所以诗人心中十分急切。

一想到归期无望,不禁悲从中来。

在这个客居他乡的重阳节里,诗人万般无奈之下,选择登高抒怀。

登高望远,能使人在天地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高台之上常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生命心理状态:孤独、寂寞 、忧愤、哀怨 。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落魄失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人登高时巨大的情感落差和种种悲剧性的情感体验,诗人于是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

颔联承接上句,诗人的哀伤情绪一直在蔓延着。

萧萧落木,在意象上暗喻落叶归根,落叶归根,而诗人却困踬夔州,徘徊不前,归家无望,这样写既衬托词人内心的悲情,也是对开篇句中的哀情的补充。

这两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诗人从大处落笔,不作局部刻画,使得画面景象宏大,气象开阔,诗意也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草木零落的景象和长江汹涌澎湃的景象,也无形中传达出时光流逝,诗人壮志难酬的伤感。

颈联既点明自然的季节,又点明生命的时序。

而且还点明了抒情的方式是登高遣怀。

因为诗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感受不到温暖,人生多半是离家万里、客居他乡,飘零寓居,更何况现在是年已过百,疾病缠身,乡愁愈加袭人。

秋的萧瑟与悲凉在诗人目力所及的范围,甚至在诗人遥想的空间,都透着彻骨的悲凉。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际遇融进伤感的诗歌中,所以在前两联所描绘的壮阔秋景是诗人心中深沉的悲凉的外化。

虽然悲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但秋天不一定非要用悲伤来形容,然而在诗人眼中,他满眼都是苍茫寥廓的秋景,这让诗人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诗句中,使人深切地感到了诗人那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孤独的诗人在重阳节登台原本是为了排解佳节思亲思乡的苦痛,但是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没有能够宽慰诗人那颗苦痛的心灵;
相反,这悲凉萧瑟的秋景和声声的猿鸣将诗人的愁推到了极致,正所谓这万古愁尽在不言之中。

此联是诗人一生坎坷命运、颠沛流离生活的集中写照。

杜甫从空间、时间两处着笔,把飘零寓居的羁旅愁思和暮年多病又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雄浑阔远的对句之中,可谓情景交融。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老态尽显。

诗人一生的困顿潦倒都浓缩在“艰、难、苦、恨”四字中,这四字顿挫起伏,诗人郁闷的心情,一字一顿地吐出,其苦之状难以形容。

诗人一人登台,独自饮浊酒,并无亲朋好友相伴,此情此景下,诗人慢慢举起解愁的酒杯,身体的不适、心情的苦闷、处境的艰难,使得昔日可以借酒消愁的杜甫都难以下咽,一个“新”字突出了此次诗人登台的苦痛。

《登高》一诗围绕欲回家乡而不得的悲哀来写,意象鲜明,构思精巧,情感深沉,既体现了唐诗的气象,也创造性地将抒写客愁发挥到极致,是杜甫诗歌艺术性高度的标志。

全诗以壮阔凄清的秋景开始,最后归结到人生暮年的诗人形象上,秋景的凄清与人生的悲凉相互呼应,诗人越越发显得衰弱渺小、无依无助,不用“悲”难言其苦状。

《登高》篇不仅是感伤,更是年老体衰,孤苦无依时,作为诗人生存信念的,终生为之追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也破灭了,体弱多病、风浊残年的诗人已无力为理想疾呼,只剩在生存边缘挣扎的悲怆。

写完这首诗的3年后,一代诗人杜甫带着无尽的遗憾,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的无尽凄凉中与世长辞。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呢?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这首《登高》为千古第一律诗,并非是电视剧庆余年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公认的。

庆余年只是借用了这个说法。

比如明朝的胡应麟再《诗薮》中说,“此诗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清代杨伦在《杜诗镜铨》,说,“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李东阳称之为“律诗绝唱”。

这首诗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赞誉,被看做唐诗第一,七律第一,古今第一,是因为这首诗格调奇高,骨力雄浑,格律精严,对仗工整,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诗法老到,通篇对偶,在诗艺上炉火纯青,堪称杜甫的代表作。

有人说这首诗“一篇之内,句句皆律,一句之内,字字皆律。

”从对仗角度而言,这首诗开创四联皆对的风格。

起句为仄起入韵,这种形式唐诗中一般首联不求对仗,但此诗却有对仗天成之感。

不仅两句相对,而且句内相对。

风对天,急对高,渚对沙,清对白。

其中有视觉,有听觉,有紧迫感,有疏旷感,写真实之景,含无限之意。

用字精当,无一虚设。

妙不可言。

开篇如此,注定这首诗的不凡。

颔联二句,在由小及大,在视觉上一转,气象开阔。

萧萧,滚滚,“叠字益见悲壮”(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无边落木”有万钧之气(施补华),“势若大海奔涛,四叠字振之”(周珽)。

这两句虽然看起来是在写景,但是却让人思绪万千,“唤起精神,见得连绵”(杨万里)颈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写出了个体生命在大千世界,宇宙光阴中的境遇与体验,于宏阔中见孤独,似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世间万象。

像是历尽沧桑,看透一切。

能够引发广大的共鸣。

电视剧《庆余年》也是反复突出这一联。

颔联写景,颈联抒情,这是律诗的通常做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只写景,显得单薄,只抒情,显得空洞,情景合一,圆融一体,方成境界。

杜甫的这首诗便是典范之作,在两联的相互作用下,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江水和落叶一样,驱赶不尽。

从某种意义上,诗人的这种情绪也是时代的情绪,是当时大唐的情绪。

尾联作结,这一联虽然写的比较平稳,但是却极力书写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从前六句的“飞扬震动”,道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总而言之,杜甫这首诗以横扫千军的气势,沉实老练的章法,飞扬灵动的布局,鬼斧神工的精致,真情实感的倾洒,无愧为律诗绝唱,千古第一。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