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人牙慧今义,拾人牙慧引申义

2023-07-08
43 阅读

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

拾人牙慧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那么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呢? 拾人牙慧,汉语成语,读音为shí rén yá huì。

拾:捡取。

1、 意思:拾人牙慧,汉语成语,读音为shí rén yá huì。

拾:捡取。

牙慧:别人说过的话。

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2、 近义词:拾人涕唾、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以讹传讹。

3、 反义词:标新立异、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关于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拾人牙慧是什么意思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其近义词有:   1、拾人涕唾,比喻自己没有创见,只是抄袭别人的言论,见解。

  2、人云亦云,意思是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3、鹦鹉学舌,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4、以讹传讹,意思是把本来就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5、随身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也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

拾人牙慧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15 成语 拾人牙慧 注音 ㄕˊ ㄖㄣˊ ㄧㄚˊ ㄏㄨㄟˋ 汉语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释义 牙慧,言谈间流露出的智慧。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后用「拾人牙慧」比喻蹈袭他人的言论或主张。

「人云亦云」、「拾人涕唾」 典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1>
云:「康伯2>
未得我牙后慧3>

」 〔注解〕(1)殷中军︰殷浩(西元?∼
356),字深源,晋陈郡长平人。

识度清远,好《老》、《易》,负有盛名。

初为庾亮记室参军,后起为建武将军。

朝廷欲平关河,以浩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以平定中原为己任。

征姚襄兵败,废为庶人。

中军,职官名。

古代军队多分为中、左、右三军,或上、中、下三军。

中军由主帅亲自率领,是军队的指挥中枢。

(2)康伯:韩伯,字康伯,晋颍川长社人,生卒年不详。

殷浩甥。

好学,善言玄理,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艺。

(3)牙后慧:别人言谈中的智慧。

典故说明 晋朝的韩康伯从小就聪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爱,《晋书.卷七五.韩伯列传》就记载了一段殷浩称赞韩康伯的话:「康伯少自标置,居然是出群器。

」 意思是说韩康伯虽年轻,却自视甚高,果然是同辈中最为出色的。

殷浩就像一般的长辈,除了爱护康伯之外,同时也期望他不要仗着聪明就骄傲自大。

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谈间流露出一副学问渊博的样子,就说:「康伯自以为学问渊博,其实连我言谈中的智慧都未尝得到。

」 殷浩对《老子》、《周易》颇有研究,是当时候的清谈名家。

对后生晚辈的狂妄甚不以为然。

后来「拾人牙慧」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蹈袭他人的言论或主张。

书证 01.清.金埴《不下带编》卷一:「寒村郑太史,为一时西清之冠。

其称诗也,一空前论,戒拾人牙慧,谓须自我作古。

」 0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一.论文辨伪》:「某甲本不知文,而偏又习知文家似是而非之说,宜其拾人牙慧而又失所指,其不通二也。

」 03.清.袁枚〈寄奇方伯书〉:「大概著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

」 04.清.吴雷发《说诗菅蒯》:「余凡诸立论,断不肯拾人牙慧。

」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蹈袭他人的言论或主张。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抄袭剽窃」的表述上。

【例  句】这是拾人牙慧的看法,缺乏创意。

这篇论文毫无见地,不过拾人牙慧而已。

这件作品的设计理念,有拾人牙慧之嫌。

我要的是创新的点子,而不是拾人牙慧的老套。

这个节目只是把外国节目型态照抄,拾人牙慧而已。

这副春联的词语能别出新意,不拾人牙慧,十分难得。

小弟这场演讲的内容只是拾人牙慧而已,请多多指教! 近义词: 人云亦云,拾人涕唾 反义词: 自成一家,别出心裁,独到之见,独树一帜,独辟蹊径 辨识 请参考『辨识115』 参考语词 拾人牙后,袭人牙后,袭人牙慧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