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中秋节(徐有贞中秋节诗句)

2023-07-08
28 阅读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关于中秋节的诗词鉴赏送给大家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

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

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正看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月亮。

  直到天边外面再没有天的地方,月亮都不曾只为一家人放光明。

   注释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

  蟾盘:指月亮。

(蟾轮、冰轮、冰魄等都是古人对月亮的美称)。

  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中秋   宋代: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简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

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
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赏析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

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

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

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由晴空写到明月。

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

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

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

“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

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

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

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

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

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

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
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

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

“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

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

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

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

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
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

洒脱飘逸的作品。

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

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中秋月·中秋月   明代:徐有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评解   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

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

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文   中秋月圆,月光洒在庭院,院中梧桐树影婆娑,我一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月亮和孤寂桂树。

   注释   羁人:旅人。

  隅:角落。

  素娥:指嫦娥。

  玉蟾:月亮的别称。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代: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月也杯中一作:月在杯中)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

上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

“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尤其是花映在杯中,月也在映在酒杯中的描写,生动形象,富于情趣。

“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却打湿了纱窗,言外之意就是雨夜没有月亮,纱窗外显得格外孤寂,显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词的下片写赏月不得的愁绪。

“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满堂”三句写出中秋无月的寂寞,只好以饮酒和歌舞来弥补这些遗憾了。

   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   唐代:权德舆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赏析   中唐宰相权德舆有诗《八月十五日夜瑶台寺对月绝句》:“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

”据宋·宋敏求《长安志图》所绘的唐太宗昭陵图,在陵域范围之内,有“瑶台寺”、“广济寺”、“澄心寺”、“百城寺”、“舍卫寺”、“升平寺”、“证圣寺”、“宝国寺”等。

又据《金石萃编》记载:“瑶台寺,则《昭陵图》有之,在昭陵之西、澄心寺之南也。

”据今考古,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处。

此诗当是权德舆于昭陵所写。

查其诗中之意,则与某位公主有关。

  “嬴女乘鸾已上天”。

“赢女”,指秦穆公之女弄玉。

萧史教弄玉*引凤,后来二人乘凤乌而去。

此句以弄玉成仙比喻公主去世。

  “仁祠空在鼎湖边”。

“仁祠”,明·杨慎《艺林伐山·仙陀》:“佛寺曰仙陀,又曰仁祠。

”在此当指瑶台寺。

“鼎湖”,本为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处,后借指帝王。

如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此句指公主死后,空留下瑶台寺在唐太宗的昭陵旁边。

  “凉风遥夜清秋半”。

此句扣题,点明写诗之时是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月夜。

  “一望金波照粉田”。

“金波”,月光。

“粉田”,脂粉田,即公主的汤沐邑。

此句再次点明季节,及瑶台寺与公主的关系。

  全诗大意:公主不幸去世了,只留下瑶台寺还在昭陵旁边。

今天晚上正值凉风习习的八月十五日清秋月夜,明亮的月光照着这座用公主的汤沐所得造的寺庙   那么,此诗中提到的公主是谁呢?   此诗既然写于昭陵,则公主当是唐太宗的姐妹或者女儿。

查《新唐书·公主传》,唐太宗的姐妹与女儿中,葬地与佛寺有关者有二:一、比景公主,始封巴陵……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

二、晋阳公主……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又据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第五百九十三,《唐瑶台寺碑》:许敬宗撰,诸葛思祯正书。

贞观十八年。

”则至迟到贞观十八年,瑶台寺就已经存在,则此庙与比景公主无关。

再据《新唐书·公主传》,“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与“粉田”之意正合,则晋阳公主的葬地极可能就在瑶台寺附近。

  当然,瑶台寺在昭陵西南十八里,算是很外围了,比起同母姐妹们,离昭陵主峰似乎太远,不符合晋阳的身份。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当时认为女子未及笄而亡的有戾气,不能葬在家族墓地,只能葬在佛寺中,用佛法化解戾气。

所以二凤在昭陵边修佛寺,并且把小犀牛葬在那里,其实已经是在打擦边球,没办法再近了。

   尾犯·甲辰中秋   宋代:吴文英   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江汜冷、冰绡乍洗,素娥堪,菱花再拭。

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

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

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

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鉴赏   “绀海”三句,状中秋节的天气。

言傍晚时分,天青色的空中飘飞着几朵白云,很快天色转暗,夜暮中飒飒秋风吹落下井边的桐叶。

此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也。

“何处”两句,想象语。

此处是说:时在中秋,不知道哪一处楼阁造得,能最先被圆月的亮光照到?“江汜冷”三句,写月光。

“汜”,即泛;
“悰”,快乐也。

此言月光照耀得江水像刚清洗过的绡帛一样泛出阵阵冷意,月中嫦娥在中秋佳节也倍觉高兴,将那圆月一再拭拂,使它一尘不染,光照寰宇。

“影留”三句,承上启下,转入己的伤别离。

此言天上月儿圆,而地上却人分离。

惟剩下室中的遗迹尚在。

所以圆月虽明亮,可是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深夜的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以免使他看到室中离人的遗物更添悲伤。

至末三句,天上地下适成鲜明对比,使人更是倍觉同情词人之生别离。

  “竹房”两句,述孤寂。

言词人孤身一人在竹屋中深居简出,所以室外的小径,因为无人走动也长出了苔藓。

黄昏日斜,独居无聊,惟有仰望碧天,机械地数着朵朵烟霞,打发这无聊的时光。

“露蓼”两句,忆年轻时。

言词人年轻时候与伊人(即上片“人去”之离人)曾在灵岩山前的采香泾畔相遇,互相认识。

“二十五”两句承前,写今之梦境依稀。

“二十五”,可解为过去的二十五年时间。

词人今年四十五岁,二十五年前刚是二十岁,与上句“年时”(即年轻时候)相吻合。

词人说:二十五年过去了,现在我在梦境中已认不清那条两人曾经走过的“屏山”小径了。

“醉魂”两句,言己之醉醒两朦胧矣。

此言己在过节时,喝得大醉入梦,所以梦中无法认清小径通向哪里,醒后仍醉意熏熏,连满地的桂花都毫不爱惜的践踏过去。

庆祝中秋节古诗

庆祝中秋节古诗如下:1、中秋自昔赏金波,爽气初凝暑顿过。

——刘攽《中秋望月》2、月入中秋色满林,摹将好景寄清音。

——舒邦佐《慕容簿送题宝峰石刻并中秋词以诗谢之·月入中秋色满林》3、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苏轼《念奴娇·中秋》4、中秋一轮月,只和旧青冥。

——朱敦儒《水调歌头·中秋一轮月》5、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

——邵雍《中秋月》6、中秋月魄两相照,玉壶皎洁无纤芒。

——程安仁《西湖四景》7、四十五秋宵,月分千里毫。

冷沉中岳短,光溢太行高。

——李洞《中秋月》8、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

——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9、此时何事最关情,团圆独对中秋月。

——胡宏《中秋对月忆伯仲》10、雪屋银山满上头,年年伟观近中秋。

——李处权《观潮二首·雪屋银山满上头》。

中秋节庆祝诗句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释: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2、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无月》解释:回忆昔日中秋佳节,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

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

3、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解释: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

4、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解释:如此美好时节,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5、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中秋》解释:金风送爽,画栏桂树悬挂着一缕秋香,月光就像白雪一般晶莹透澈。

6、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解释: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都不要再说,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7、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出自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解释: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

8、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解释:秋天的夜空明月高悬,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中秋月李峤译文

《中秋夜》李峤译文: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中秋夜》是初唐诗人李峤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虽短小,却寓意深刻。

原文: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创作背景:中秋月圆人未圆,举杯望月把亲牵。

独自守着中秋夜,借酒消愁了心愿。

只为幸福的明天,漂泊异乡又一年。

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

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

中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中秋月原文_翻译及赏析

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

笙歌莫占清光尽,留与溪翁一钓舟。

——唐代·成彦雄《中秋月》 中秋月 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

笙歌莫占清光尽,留与溪翁一钓舟。

成彦雄[约公元九六0年前后在世]字文乾,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周末宋初间前后在世。

南唐进士。

彦雄著有《梅领集》五卷,(《文献通考》作《梅顶集》二卷。

此从《全唐诗》)传于世。

成彦雄 寻真游胜境,巡礼到阳平。

水远波澜碧,山高气象清。

殿严孙氏貌,碑暗系师名。

夜月登坛醮,松风森磬声。

——唐代·徐氏《题彭州阳平化》 题彭州阳平化 寻真游胜境,巡礼到阳平。

水远波澜碧,山高气象清。

殿严孙氏貌,碑暗系师名。

夜月登坛醮,松风森磬声。

测妙为神,通微曰圣。

坎祀贻则,郊禋展敬。

璧荐登光,金歌动映。

以载嘉德,以流曾庆。

——唐代·佚名《郊庙歌辞。

夕月乐章。

肃和》 郊庙歌辞。

夕月乐章。

肃和 测妙为神,通微曰圣。

坎祀贻则,郊禋展敬。

璧荐登光,金歌动映。

以载嘉德,以流曾庆。

岁正朱明,礼布元制。

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阴雾离披,灵驭摇裔。

膏泽之庆,期于稔岁。

——唐代·包佶《郊庙歌辞。

祀雨师乐章。

奠币登歌》 郊庙歌辞。

祀雨师乐章。

奠币登歌 岁正朱明,礼布元制。

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阴雾离披,灵驭摇裔。

膏泽之庆,期于稔岁。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