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简介讲解(王勃的简介)

2023-07-08
23 阅读

王勃《滕王阁序》原文及译文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文章由洪都的地势、人才写到宴会,写滕王阁的壮丽,眺望的广远,扣紧秋日,景色鲜明;
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抒发身世之感;
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王勃《滕王阁序》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

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

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

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

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

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

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

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

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

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

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诗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一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 “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

“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一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

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

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

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附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
初唐四杰"
,王勃为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
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

导语: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

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感恨。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王勃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介绍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汉族,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简介】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篇名。

唐王勃作。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 赣江滨。

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

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

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原文】 滕王阁序 唐 王勃 豫章故郡①,洪都新府 。

星分翼轸②,地接衡庐③。

襟三江而带五湖④,控蛮荆而引瓯越⑤。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⑥;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⑦。

雄州雾列⑧,俊采星驰⑨。

台隍枕夷夏之交⑩,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注释 ①:有时也作“南昌故郡”,二者意思相同。

②:属于翼、轸所对着的地面区域.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 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③指湖南的衡山与江西的庐山. ④: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 ⑤:控制楚地,连接瓯越 ⑥:物的精华就是天的宝物,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 龙光,宝剑的光芒.墟,域,所在之处 ⑦: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徐孺子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 ⑧:雄伟的大洲像雾一样涌起,这是形容洪州的繁盛.州,指洪州 ⑨: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形容人才之多.俊采,指人才.星弛,众星是运行着的,所以说"
弛"
⑩:南昌城处在瓯建与中原接壤的地方.这是说洪都处于要害之地,台隍,城台和边池,这里至南昌城.枕,倚,据.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这里是过去的南昌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

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

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

雄伟的大州象舞一样涌起,杰出的人才象星星一样多。

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

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

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

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兵器库里有锋利的宝剑。

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

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

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

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

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登高望远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

宴会上排萧声响起,好象清风拂来;
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

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贤主,嘉宾)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

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

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

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

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呵,命运不好,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

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

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君子洞察先机,通达事理罢了。

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
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

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

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

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

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

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

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

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

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

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

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

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

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

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诗意描绘】 《滕王阁序》 诗意翻译:王铁 江西的南昌,就是汉朝时的豫章郡。

本朝今日新设的都督府,就坐落在美丽的洪州城。

豫章和洪州,是汉代和隋代时,南昌的两个不同的地名。

举目高天,夜空中的冀星和轸星在这里分野;
纵目遥望,西南面的衡山和北面的庐山,在这里挽手峥嵘。

荆江、松江和浙江,三条大江流在江西的上方,就像南昌的衣襟,覆裹一着它清雅的身体;
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五片大湖围在江西的中部,就像南昌飘飘的衣带,潇洒着它俊一逸的体形。

把荆楚一带控在掌中,又将东欧闽越伸手接通。

南昌生产的物品,都是人间精华。

堪称天上的宝贝,云中的神龙。

古时候,这里出产了名叫干将和莫邪的两口宝剑。

宝剑上的龙纹光彩,直照着天上的牛星和斗星。

秉承了天地间的圣洁灵气,这里化育的才俊士杰,总是代代知名。

其中有一位名叫徐孺的读书人,俊杰之中,最有修行。

他才气超群,精明聪颖。

污浊不染,清贫务农。

陈蕃本为豫章的太守,身居高官,却和徐孺心心相通。

他一次次地请来徐孺子,热情款待,坦露心胸。

每一次,陈蕃总是亲手摘下挂在墙上的,专门为招待徐公的竹床,真诚地请他留宿府内,谈笑风生。

类似这样的佳话,在旧日和今日的南昌城内,多得让人数都数不清。

雄伟的南昌州城,你如在云中坐落,你犹在雾中言情。

你风姿绰约,你仪表从容。

在你的身边,有才能的人杰,多得就像夜空上的星斗。

他们在遥远的云雾空间你来我往,闪烁着智慧,播撒着光明。

南昌城地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交界之处,来到这里的宾客和住在这里的主人,都在中国的东南一带,堪称是典章人物的最高象征。

都督阎公有着崇高的声望,大驾光临,为的是礼贤下士,广结友情。

骑着马儿,持着刀一枪一的执事们,从远处来到这里,为的是彰显声威卫护安宁。

从新州赶来的宇文刺史,有着美好的风范。

他今天专程来到南昌参加盛会,已让车驾暂住馆亭。

今日正逢十天一次的公休假日,有时间有才气的'
俊杰之士们,悄然来会。

大街上人多得如同云儿风起,蜂儿相拥,大家千里迢迢赶赴宴会,人才济济满座都是高雅的宾朋。

孟学士是一代辞章的宗师,写出的文章,能吸引腾云的龙子,能迷住起舞的清风。

龙凤飞舞,描天画地,尽是巧语如花美流空。

王将军是一座武林的宝库。

绝妙的韬略,能吸引紫电来朝,能破译清霜来踪。

霜飞电闪河山再造,尽是刀一枪一如林歌英明。

我的家父,现在交趾县内,朝廷恩赐,让他当了正堂县令。

我省亲来到名城南昌,有机会前来瞻仰名阁贤圣。

一个年幼无知的少年,居然能参加这样高雅的盛会,这实在是我难得的福气。

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最大殊荣。

今时正值九月,节序深秋寒凝。

野外低洼处的积水已经退去,寒冷的深潭,宁静的水体,比哪个季节都澄清。

烟霭凝聚的大地上,傍晚的山峦间呈现出一片紫色*的朦胧。

我是坐着整洁的马车来到这里的。

在路上,我处处留心四周美丽的风景。

我登上高山,眺望南昌城的巍峨壮丽;
我来到江边,瞻仰滕王阁的硕硕雄风。

楼台层叠就像高一耸的青山,直一插九霄云外;
阁檐飞架,又像涌动的霓彩,飘洒八方流虹。

站在高高的阁上往下看,楼台高得连地面都看不清。

纵目远望,北面的长江在滕王阁脚下微微涌动,白鹤和野鸭在江岸的沙州上栖息,水中的岛屿极尽回环萦绕之形;
松树和木兰在装饰好的殿阁上结彩,排列的形状就像岗峦起伏的翠屏。

推开雕镂精致的门扇,俯瞰错落华美的屋顶,楼台大小联缀,屋脊高低成陵。

山原辽阔,惹人尽收眼底;
江湖盘曲,骇人望之心惊。

江岸住宅遍地,钟鸣鼎食的,都是权贵人家;
船只挤满渡口,雕凿精美的,满是青雀黄龙。

云气消散,雨过天晴。

彩虹满目,朗朗长空。

西山的落霞,在天边闪动;
无边的秋水,在四野生风,一片碧透的长天,与秋水一色*湛湛清明。

打渔的人,在渔船上唱起渔歌,歌唱着傍晚的美景。

那优美的曲调,一直传到鄱阳湖岸,和着流水,波永不停。

寒秋之际,迁移的大雁,正急急地向南飞行。

它们排成一队队整齐的人字,奋飞争雄,雁语声里,大雁们靠着一双翅膀,不停地抖动,已经顽强地飞离北方的寒冬。

又冷又渴的大雁们,惊叫着落脚在衡阳水畔,它们啼寒的鸣叫阵阵呼应。

天高地阔,万物生动。

远望长吟,登高博兴。

心豪迈而兴致发,兴致发而情逸涌。

箫管齐奏,鼓荡起清风阵阵;
歌声纤纤,引一逗得白云忘行。

仿佛是在雎园的绿竹丛中纵一情宴饮,豪放的酒兴,超过了善饮不醉的彭泽县令;
又如同在邺水的荷花池畔吟咏唱和,文笔的光彩,让擅诗的临川才子们自愧无能。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美俱备;
贤主、佳宾难得一会,欢聚一堂抒豪情。

极目长天云有尽,畅游假日乐无穷。

天高地远,最难知的是浩浩宇宙无始终;
兴尽悲来,最难逃的是碌碌盛衰运数定。

遥望夕阳映照下的长安,指点云雾飘渺的长江东,大地的尽头数南海最深,天柱虽高,而高一耸的北斗运行在银河,悬挂在太空。

关山阻隔,难以逾越,有谁同情游子迷路于途中?偶然萍水相逢,人人都是异乡来客,各个心思向往不同。

我怀念天子却不得相见。

也不知何年何月,皇上才能召我回到王宫? 唉,我的命运不好,屡遭坎坷,大志难成。

叹只叹时光流逝岁月匆匆。

真的很担心,那位专为皇上传递诏命的冯唐转眼就会老去,可壮心不已屡立奇功的李广却难以加官进爵,不被高封。

这怎不让千秋志士扼腕心疼?使贾谊屈居长沙时,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
让梁鸿逃隐海岛时,那个时代也不乏清明。

我所信奉的是,君子能安贫乐道,而豁达之人才能看透天命。

年纪大了,幼时的雄心应该更加豪壮,哪能在白了头时就改变初衷?穷困时,不朽的信念应该更加坚定,绝不可放弃一生的凌云壮志,到头来只能平平庸庸。

喝了贪泉的水,神志胸怀仍然清爽;
处在干涸的车辙内,依然能保持快乐的心情。

从这里去北海路途虽然很远,可要真的想去那儿,就一定会想出办法乘上东风。

早晨虽然逝去,可傍晚时积极作为,也绝不会因为是到了晚上就白搭了苦工。

可叹啊,孟尝君品质高洁,可他只是空怀报国之心,从不主动君前请缨。

阮籍行为狂放不拘,怎么能效仿他呢,在无路可走时就痛哭而返,最后弄得一事无成。

我年龄尚小,身份低微,只是一个平常的书生。

我没有门路赤心报国,请求皇上赐于长缨。

就是等到了与终军相同的年龄,像汉代的文人班超那样,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也只能是徒劳无果,空自羡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壮志豪情。

我舍弃了一生的前途仕宦,不远万里回到父母身边晨昏侍奉。

我不是谢家一宝树般的子弟,却有幸结识了孟母邻居般的至爱亲朋。

不久我将要到父母身边去孝敬双亲,遵循礼仪,属对吟诵,就像孔鲤回答父亲孔子庭对那样,回答的每一字每一句一定都是认真实诚。

惭愧的是,我们父子没有孔夫子那样洪深的大智慧,没有圣人那样宽广的大心胸。

今天我拱手请谒各位,得以托身龙门,怎不令我喜气盈盈。

只是到现在我还没遇见像汉朝时那位名叫杨得意的贵人,他作为司马相如的邻居,举荐相如,就像托举鲤鱼越过龙门,从而使其一举成名。

为此,我手捧司马相如的凌云之赋请人赏析,而只能是叹惋可惜声声。

我现在既然遇见了我的知音钟子期,我就不自谦而又无愧地奏出一曲高山流水,就请各位侧耳细听。

唉,像滕王阁这样的胜地,不是哪儿都有的,像今天这样的盛宴也很难再逢。

盛名流传的兰亭集会早已云散仙踪,热闹一时的金谷园也早已成为废墟,化作荒丘草青青。

试问今日谁还记得在园中宴乐的那些人,那位声色*夸耀富甲天下的老石崇。

临别赠言,是因为有幸在盛宴上承受了都督阎公的恩惠,这样的偏爱,激发了我的文思,使我诗意浓浓。

登高作赋,诗写名胜。

生花之笔只能期待在座诸公。

我冒昧地竭诚鄙陋,下笔千言,诵德诵功。

我恭敬地写下了这篇短序,字里行间,尚有余情。

就请各位先生挥笔作诗吧,按照规定的韵字,每人都可随意吟咏。

四韵八句,我也献丑一首,牛刀再试,随后就可写成。

请诸公展露潘岳似的文采,就让陆机般的文华在大家的诗句里,尽情挥洒,光耀天地,千古留名。

我作的诗歌大意是: 高高的滕王古阁,面对着赣江沙洲。

当年,那位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佩玉的滕王,早已驾鹤西游。

随着消失的岁月,这里的歌舞琴声,早就星散云走。

叹如今:早晨时,只能看到从南浦吹来的云彩,在滕王阁的画栋上往来飘悠;
黄昏时,也只能卷起彩绘的窗帘看那西山的细雨,在天地间消歇不休。

幽闲的彩云,在水潭中照出自己的倩影;
高天上的朗日,走了又来,来了又走。

风物变了,星儿动了,时光又过去了多少个年头。

那阁中欣赏歌舞的滕王,今天已不知去向何方。

雕栏外,只有一条寂寞流淌的赣江,围在滕王阁下,似乎在低低地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风一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哪篇文章?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唐朝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

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 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日本遣唐使抄写版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版有研究价值。

最早实出自“夫麟风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扩展资料本句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

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

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

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

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
下句写静,水、天“一色”。

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
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

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

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

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

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便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

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
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
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本句首先是色彩美。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

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

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

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其次是动态美。

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

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

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

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

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

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

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

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

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

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

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

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
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

“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
“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出自哪篇文章?

初唐四杰为什么结局都不好?他们分别是怎么死的?

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时期以文采出名的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四个人,他们四人是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当时唐朝正在上升阶段,正式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当时唐朝还出现了高考的科举制度,只要是有学问有文采的都能得到重用。

可以说他们出现在那个年代真是正逢其时。

在当时大环境的熏陶下,他们四位都有着建功立业之心。

比如:骆宾王的《夕次蒲类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杨炯的《从军行》里面这样写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完全的展现出了一个文人的壮志豪情。

可是也很可惜,他们的一生并没有他们的才华那样好,最后都以悲惨结局收场。

王勃王勃出生于山西龙门的一个大家族,爷爷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王通,门生遍布天下,王勃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的时候,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

十岁时,他便饱览六经。

十六时,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乾封元年(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以此为沛王助兴,谁知此文传到了唐高宗手中,大怒,说二王斗鸡,你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然后就把他逐出了王府。

就此他苦心经营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了。

咸亨二年(671年)20岁的王勃从蜀地回到长安参加科选,有才华的人向来不缺机会,王勃再次步入了仕途,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但是在职期间有一个叫曹达的管奴犯罪,他把曹达藏了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就把他给杀了。

结果因为这件事犯了死罪。

谁知道他巧遇大赦,王勃才没有被处斩。

王勃因犯有杀人罪连累住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也被贬到南荒之外当一个县令,这件事王勃非常的伤心。

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在看望父亲以后,在回家的船上,当时正值夏季,因为风浪太大,王勃不幸溺水而亡。

卢照邻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北祖,也是才气满满,十岁师从文学大儒曹宪、王义方。

学有所成以后,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并且深受来济赏识,当时因为来济的的推崇和引荐,卢照邻名声大噪。

当时唐高宗的叔叔李元裕听闻了他的名声以后,邀请卢照邻去王府担任典签,他跟随李元裕在京城及各处工作有十年之久。

之后被调到益州担任都尉,工作三年结束后他在益州饮酒作诗大概有两年之久。

在他离开蜀地以后久居洛阳,期间作了一首《长安古意》,正是因为这首诗引得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不满,将其投入狱中,出狱以后得了风寒,为了治病吃了当时方士做的玄明膏,当时正好他父亲去世,因痛哭把药都给吐了出来,导致病情恶化,又因患病时日过久,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投河而死,年仅四十岁。

骆宾王《咏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这首诗就是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写的,骆宾王少年的时候过的非常苦,唐高宗永徽年间,骆宾王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受命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

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

因事被贬谪,从军至西域,长期守卫边疆。

后入蜀,进入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僚,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多出于其手。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

令立她的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开始清除当时的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当时骆宾王是徐敬业的属下,为他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同年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杨炯杨炯自小就非常的聪明,文采出众,当时九岁就被举为神童,不到一年就被选入了弘文馆,他在弘文馆一呆就是十六年。

在弘文馆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觉都马上三十岁了,还是一个芝麻大的小官,期间他创作了《青苔赋》《幽兰赋》和《浑天赋》表达自己渴望仕途,却怀才不遇的心情。

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太子(李显)提拔掌太子东宫庶务。

杨炯兴奋之至在职期间创作了《庭菊赋》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唐永淳三年(684年)因杨炯的伯父让他的儿子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而受到牵连被贬到现今的四川三台县担任司法参军。

唐如意元年(692年)冬,杨炯出任现今浙江衢州的一个县令。

大约过了一年,杨炯就死于任上。

初唐四杰的命运,为何会一个比一个惨?

大家都知道初唐四杰指的是四个好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旧唐书·列传》杨炯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与汉诗同名,称王罗,在国内亦称“四大家”。

四人都是初唐大文豪!他们的诗歌和文章在后世很受欢迎,为中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们的生活没有他们的才华好。

除了杨炯明哲保身,其他三个人都不会善终。

王勃,字子安,650年生于山西龙门,名门神童世家。

爷爷是隋末初唐的文化名人,学生遍布天下。

爷爷的弟弟王吉是北京有名的“神童小仙”,王勃的弟弟王沃也是个天才少年,20岁考上了进士。

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王勃把这个家庭的神童基因发挥到了极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就写了一篇《韩曙指点迷津》,指出了著名学者颜师古注释韩曙的错误。

十岁时他欣赏六经。

王勃很早就展示了他的才华,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

14岁直接上书丞相,直接发表政见,得到左右手刘向道的深深赞赏。

刘翔称赞王勃是“神童”,并向朝廷推荐。

于是,王勃被任命为朝三郎,品秩七品。

你要知道县长的军衔只有七品,而此时的王勃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

他在任时心软,隐瞒了一个逃亡的官奴。

后来怕被举报,杀了官奴。

他想杀人,王勃被判死刑。

幸运的是,王勃遇到了大赦的机会,他的生命得救了,但他的事业从此可能无望。

在他的余生中,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大洋彼岸看望他的老父亲。

然而,在这次访问中,王勃死于溺水,年仅27岁。

杨炯和王勃一样聪明。

杨炯出身名门,从小聪明好学,很早就显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

不幸的人才,官场沉浮,并无建树,心中作了杨炯惆怅,活了两年(693)。

杨炯44岁死于颍川之约。

和其他三个好朋友相比,杨炯其实挺幸运的,因为至少他结局还不错。

著名的《唱鹅》写于骆宾王7岁,可见此人也是神童。

骆宾王过着悲惨的童年,父亲早逝。

他死后迁居博山,后迁居兖州秋艳县,早年穷困潦倒。

成年后,骆宾王被李变成了政府。

之后任郎去了西域。

高邮之战,徐敬业全军覆没,骆宾王失守,成为历史之谜。

王勃6岁不言自明,骆宾王7岁领先,杨炯10岁神童先试,卢照邻没有这些惊艳的记录。

他的才华来自于他一步步的实践学习。

卢照邻出身名门,幼时读诗书,师从、王小学及经学,博学多才,有文化。

先是一只胳膊废了,然后一条腿瘫痪了。

真的是千里之外,从此开始了十年的痛苦之旅。

他一生苦不堪言,病入膏肓,为权贵所不容。

最后卢照邻投河自杀。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