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即事翻译-苏堤清明即事翻译
《苏堤清明即事》这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景色特征是什么?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清明》全诗的意思
杜牧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含义: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
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手法:借清明是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主题: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感情:思乡之情。
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高翥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释](1)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2)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译文]清明这一天,南山北山到处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因此,人活着时有酒就应当饮,有福就应该享。
人死之后,儿女们到坟前祭祀的酒哪有一滴流到过阴间呢? 高翥(1170~1241) 南宋诗人。
字九万,号菊□。
余姚(今属浙江)人。
游荡江湖,布衣终身。
高翥是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
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然;
《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
《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
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可怜生。
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更?"
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
《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所著《菊□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信天巢遗稿》,有《四库全书》本。
万宽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现代】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关于“人间孤月映梨花”的理解,为何是“人间”,因为“斯人已殁”而“月亮尚在照临世间”,为何是“孤月”,因为斯人在时,月亮寄托着素洁的情怀,是斯人最好的知己,当斯人作土,便会痴痴地想“是否月亮也会因为我的离去而觉得孤单呢?”为何是“梨花”,首先清明正是梨花开放的时节,坟前也往往植有梨树,“梨花”的谐音正是“离花”,代表着离别,更重要的是“梨花”和“孤月”一样“清华”,斯人虽去,但斯人的精神却化为梨花长存世间,这样的例子在“青陵台上相思树”的典故中可以应证,化用一“映”字,不仅把月光照映在梨花之上的清冷,高远,沉寂的视觉美感传达出来了,而且让梨花和月亮又照应在无声的对话中了,诗人正是通过梨花在此死而复生了。
(寂寥江上客) 3句上承“不见家”,想象自己未来也是一样的归宿,感慨遂生。
3句也照应到了题目,清明日,在满城风絮中茫然而望,青山隐隐,家山何在?3、4想象自然,感慨很深,意境极美。
孤月与梨花都不是实指,作者只是以这个意象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与才华。
百年之后如何谁也不知道,作者能如此预想,可见自视极高。
(承景含光)黄庭坚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
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
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王禹偁诗《清明》 【诗歌原文】 清明 【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全诗用十蒸为韵,首句借用八庚韵。
故前面将蒸与庚青同列了。
现代诗词《清明》 春意注遍山水间,风调日和清明天。
识得古今人生在,烟雨山川泣英贤。
——选自《读月楼诗存》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苏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堤清明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内容
1、原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译文: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3、赏析: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
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春了。
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踏青赏春的佳时。
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以及游人散后幽美的景色。
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了节令正在清明。
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
天气有何等的温暖也不必说了。
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
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
清明时节,人们也忙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
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
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很多。
西湖边又是多么热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运用侧面描写,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
苏堤清明即事翻译
《苏堤清明即事》翻译: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将近清明,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的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苏堤清明即事》原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1、苏堤,元祐间苏轼官杭州刺史时建于西湖。
2、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3、笙歌,乐声、歌声。
4、属,归于。
5、按,古人极重清明节,有“朝朝清明,夜夜元宵”之说。
《苏堤清明即事》赏析: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春光对人的吸引。
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阗”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