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名句默写-汉赋 名句

2023-07-09
71 阅读

初唐四杰是指那四位文学家?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初唐四杰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初唐四杰的贡献意义: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

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

“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

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

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初唐四杰是

一、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唐代初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文人。

他们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

其中尤以王勃的成就最高。

王 勃 (650--676)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末硕儒王通之孙。

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

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王府。

任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

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

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
初唐四杰"

作诗能突破当时文坛的宫体诗束缚,风格较为清新明朗。

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扫前人送别伤离的低沉格调,历来为人们传诵。

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

学术著作亦丰,除《黄帝八十一难经序》、《平台秘略论赞》等篇被收入《文苑英华》外,余皆散佚。

杨 炯 (650--693?)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10岁举神童,27岁授校书郎。

武后时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

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如《战城南》、《从军行》等篇都气势轩昂、风格豪健。

其他题材的却未能尽脱绮艳文风。

散文多赋、序、表、志等,今存50篇。

在所作《王勃集序》中,对王勃改革当时淫风的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高评价。

"
四杰"
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卢照邻 (约636--695后)字升之,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初任邓王府典签,后迁新都尉,染风疾辞官。

居太白山中,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县茨山下,买园筑坟,终因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折磨,身投颍水而死。

他一生不得志,只作过几任小官。

为自明遭遇,作有《五悲文》。

有诗名,其诗以七言歌行体为佳。

作品辞彩富艳,内容广阔,意境清迥,以韵胜。

代表作《长安古意》,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和内部斗争,在初唐长篇歌行中成就突出。

骆宾王 (约626--684)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初为遁王李元庆府属,又任武功、长安两县主簿。

入朝为御史后,因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获罪入狱,贬为临海县丞。

世称骆临海。

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终。

骆宾王少负才名,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
初唐四杰"

擅长七言歌行。

名作《帝京篇》,内容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长、铺排更甚,当时被称为绝唱。

又精于五言诗。

五律《在狱咏蝉》,借蝉自喻,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还善作骈文。

在随徐敬业起兵时,写过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后檄文》)。

檄文采用抑彼扬手法,很有战斗力和号召力。

传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

二、"
初唐四杰"
"
唐宋八大家"
"
宋四家"
分别指谁呢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

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小编补充部分历史人物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黄庭坚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三、“初唐四杰”是哪些人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旧唐书·杨炯传》记张说与崔融对杨炯自说“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的评论,《旧唐书·裴行俭传》说他们“并以文章见称”等,所说皆指文。

《朝野佥载》卷六记“世称王杨卢骆”后,即论杨炯、骆宾王之“文”为“点鬼簿”、“算博士”,所引例证为一文一诗,则四杰齐名亦兼指诗文。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
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
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
《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
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精华介绍 “王杨卢骆”,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初唐四杰。

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初唐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卢升之集》。

《幽忧子集》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编辑本段]风格 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 *** 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
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

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