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晚年的自己(善待晚年的自己原文)
60岁才是人生的开始
上面的标题实际上是老生常谈,因自己早过了60岁,马上就到古稀之年,特别关注这方面的知识。
抽空还是想写一写这方面肤浅的读书心得,和大家一起交流。
人总是要老的。
就是年轻一点的人,了解一下这方面的信息也不无裨益。
按中医的理论来说,人的一寿是60岁。
学过《黄帝内经》,就会明白60岁才是人生的开始。
那么,我们说的长寿是80岁开始,90岁是鲐背之年。
鲐,原指鲐鱼。
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
到了100岁乐期颐,就是长命百岁。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是人的自然寿命。
古人认为是120岁,是两个甲子。
我们现在人到60岁就退休了,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作为了,等着一天天老去。
有人统计,60岁到65岁发病率是60%,死亡率是多少?40%,这是很高的。
这种信息其实传递一种悲观的心态,一种消极的情绪。
而人的这种压抑的情志状况,正是我们身体容易发生疾病的心理原因。
但如果学过《黄帝内经》之后,就应该明白,60岁才是人生的开始。
什么叫人生的开始?开始为自己活着。
就是说60岁之前我们为了孝敬父母,为了养育孩子,为了奉献国家和在单位工作,为别人活着;
退休以后呢?开始为自己活着。
人要是真能做到为自己而活的话,他的身心应该是健康快乐的,这时生命是一个新的开始。
而天年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
西德著名学者H. 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
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但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传说彭祖活了880岁。
这是以当时六十六天为一年记年的方法所指的年纪,按现在三百六十五天作为一年记,实际寿命为120岁。
这只是传说。
从历史记载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寿命最长的那个人就叫做陈俊。
他是881年的唐朝出生,去世是在1324年的元朝,按照这么来计算的话,这个叫做陈俊的老人一共活了四百四十三岁。
古人和现代长寿之人还是很多的,现在百岁老人呈现增长趋势。
据2014年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健在的百岁老人已达5878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62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28岁。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第五十四,专门对天年发生、发展、壮大、衰亡的过程进行了论述:“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能够使生命维持长久而多寿。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帝说:有些人可活到百岁而死,怎么会达到这样的长寿呢?岐伯说:长寿的人,他的鼻孔和人中深邃而长,面部的骨骼高厚而方正,营卫的循行通调无阻,面部的三庭耸起而不平陷,肌肉丰满,骨骼高起,这种壮健的形体,是能活到百岁而终其天年的象征。
这是以人的面像和体格的强健来预计人的寿命。
天年系统地叙述了人类生长至死亡过程的一般规律。
说明人生不能终寿的因素——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
人生,从六十岁开始
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只要开始行动,哪天都是人生的起点。
我天生愚笨,悟性及差,前半生碌碌无为,平庸度日。
可以说,六十岁之前就是一张白纸,当然,这并不是说六十岁以后,我就蜕变成一副价值连城的水墨画。
当然我没有那么大的潜力,也没有那么大的志向。
但是,我可以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致于使自己老的太快。
当大多数人谈老色变的时候,独我直面人生,既使容颜留不住,心态却能自己掌握。
为什么怕老呢,我们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能活到白发苍苍,也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英年早逝,又有多少人,倒在了六十岁之前,无缘见到日新月异的祖国新貌。
名人珍言我不记得,但是母亲的话我却终生受益。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常常告诉我,她做梦都想不到,能够赶得上太平盛世,虽然说日子贫穷,可是没有战争,比什么都强。
因为母亲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她从小目睹了兵荒马乱的生活,看到了战争的惨酷。
所以格外珍惜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论日子多苦多累,母亲总是笑对人生,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
所以,我也从母亲那儿得到启示,感恩家人,感恩社会,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
人,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好。
我从小喜欢文学,也读了不少书,可并没有留下一字半句,就是只看别人的文章,从没有勇气亲自动笔。
自从机缘巧合,我认识了,才萌生了写文字的念头,实事证明,这是一个为普通人准备的很好的平台,我们尽可以在这儿畅说欲言,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只要不违法,写什么都可以。
找到了这个平台,也改写了我的人生,所以我说,我的人生要从六十岁开始,重新铺开一张白纸,描绘新的蓝图。
,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它为我点一盏心灯,照亮了我的下半生。
我会感恩,感恩遇见,今后,为报答,我会在文字的海洋里,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六十岁以后的生命,精彩从此开始。
老年人晚年就是要善待自己吗?
老年人晚年当然要善待自己了。
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为了孩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很辛苦了,到了晚年就应该要好好的生活,过一种悠闲的生活,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这样才是正确的。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下雨了,在家烤火,顺手找来儿子的故事书随意翻看,其中一则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故事的大意是说,一位年迈古稀的老人,他坐在桌边吃饭时,双手拿不稳勺子,总是将汤汁撒到桌布上,还弄得自己满身都是汤汁。
他的儿子和儿媳看到老人这么不中用,就把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每次都用瓦盆给他盛极少的饭菜。
一天吃饭的时候,老人的手抖的更加厉害,瓦盆滑落到地上,摔破了。
老人的儿媳便给他买来一个廉价的木碗,这样就不用担心碗被再次摔破了。
又过了些日子,一家人都在吃饭,老人四岁的孙子却跑到了一边,去拾地上的木块儿。
父亲不解地问他在干什么,儿子眨着眼认真的说:“我在做木碗啊,将来让爸爸妈妈也用它来吃饭。
”夫妻二人听后伤心得哭了起来。
从此他们又把老人请到桌子上吃饭,即使老人再把汤汁溅到桌布上,他们也不会再说什么了。
年迈的老人遭遇儿子和儿媳的嫌弃,而小孙子的一席话给他们当头一棒,如梦方醒,从此他们开始善待老人。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老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比如我老公的老外婆。
我是远嫁来的,老公这边的老外婆今年有九十几岁了,前阵子又摔了一跤,动了手术,现在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完全没有了自理能力。
日常大小便,起床洗漱,吃饭,洗澡,都需要人帮忙,除了待在她的房间里,哪里都去不了。
老人整日哼哼唧唧,念念叨叨个没完。
这样一来,就遭到了儿子儿媳妇,甚至是孙媳妇的嫌弃。
孙媳妇干脆把老人关在房间里,并锁上门,随她怎么叫喊都不开门。
当然还是会给她饭吃,给她洗澡,但态度就没那么友好了。
有次我放假回家,去看望了那个老外婆,事先也听说了这些事。
一坐到老外婆的床边,她就拉着我的手,开始跟我哭诉,久久的不愿意松手。
看着她瘦骨嶙峋,一副皮包骨的模样,我也没忍心松开她的手,任她抱怨。
由此引发了我的深思,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养老是子孙后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都有年富力强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年老体衰的时候,所以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啊。
。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1 人世间最无私的就是父母的爱,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就是父母的恩,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
人来到世上,随着自己的长大,耳闻目睹父母脸庞从年轻变憔悴,头发从乌黑变白发,动作从敏捷变缓慢,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个人如果晚年境遇凄凉苦楚, 缺乏关心和瞻仰,那是晚年人生的最大的不幸,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可谓至理明言...... 2 父母把宝贵的生命给予了我们,也总是将最好的留给了我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其实老人图得并不多 ,一句问候,(爸妈今天还好吧)一点关心,(给爸妈带点可口的食物)常回家看看,聊聊过去,说说现在,这是多么温馨的一件事啊! 不管你走多远,飞多高,父母永远是你的航空母舰,不管你年龄多大,职位有多高,只要父母健在,在他们眼里永远我们都是没有长大的孩子,不是吗? 记住: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二是善,惟有孝行善行,自己的德行品行才能魅力你的人生。
3 常回家看看父母,父母住在哪,就是我们的家,哪里就是我们永远的驿站纵使我们浪迹天涯海角,心却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家,而且父母也定会驻守在家门口,对我们跷首以盼。
常回家看看,即保持了亲情又体现了孝心,还延续无止无尽的爱;
常回家看看,一份真情赢得父母更多的关爱, 这样点点孝心也教会子女做人的道理;
最终受益的将是你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关怀,常回家看看,就是对老人的关怀和爱,这无疑是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敬老的美德;
常回家看看,让年迈的父母感受你的赤子情怀。
父母是天下最伟大的人,为了儿女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那么我们做儿女的有什么理由不孝敬父母呢?要记住父母是世界上对你最好的人。
4 古人说:如果一个人对父母无情,那他就是世界上最不可交的人。
人们常说:养儿为防老,孩子长大成年后回报父母就应该是 理所当然。
每次从家里离开的时候,看看为我们送行的父母,都情不自尽地流下热泪。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我们也要懂得回报,多关心他们,没有时间去看,就打个电话问候,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不要让他们太牵挂。
我爱我的父母,也爱天下所有的父母,祝愿父母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晚年平安幸福。
5 朋友,爱情可以重新再寻觅,但生养我们的父母却只有一个。
要倍加珍惜,倍加珍重。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可是现在有些人虽然有了自己的孩子,却把生他养他的父母抛到九宵云外了。
现在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受的教育程度也提高了,但却有一大批人的素质下降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人毕竟是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年轻人不一样,所以就不能对老人说话和做事进行挑剔。
6 人都有双重父母,做儿女的都有赡养的义务。
现实中有些人就不一视同仁,对自己的父母好,对对方的父母却是另一副面孔,试想,你对对方的父母不好,反过来对方对你的父母也是不好,你又有何感想呢? 将心比心,再说了,你的孩子对你不好,你能接受吗? 我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为家长是不是应该在“孝”的方面给孩子做出榜样,榜样是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做的好,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可能将影响他(她)的一生,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今天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将来孩子就怎样对待我们。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
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前段时间看b站的一则视频,讲述的是一位历尽人生艰难的老人,现在依旧挣扎求生存的故事,在视频拍摄者朴素而又直白的摄影语言的描述下,老人动荡的一生被徐徐的舒展开。
老人是一位普通的工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儿女双全家境优越,但是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蚀,儿子不幸染病,加上夫妻之间的矛盾,老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只剩下一个女儿。
随后的很多年,老人的生活更加拮据,甚至跌落谷底。
儿子不幸因病离开以后,老人的妻子又因为嗜好赌博,把老人辛苦工作攒下的钱输的只剩下一点点存款,并且老人的妻子也有严重的精神病症,老人在六十五岁的时候依旧要外出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收入,女儿因为远嫁他乡,和自己的母亲闹矛盾,也很少回来看望二老,老人的生活了无生气,勉强度日。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有些酸痛,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她现在正躺在病床上,我们轮流照顾她,而她这几十年的人生旅途,和这位老人有着类似的地方,却是全然不同的走向。
外婆年少的时候是个十分能干的女子,农活和女红都不在话下,六十年代她当了母亲故乡的保育员,和外公结婚生了我的母亲和舅舅三姐弟,因为外公是军人,母亲从小就和外婆一起全国各地的迁徙,而外婆的急性子,也是那个时候养成的。
母亲结婚之后,又因为我是长孙女,外婆更是对我倾注了很大的心力,小的时候但凡我练琴,写作业,学习舞蹈甚至是考试和开学报名,外婆都会很关心的陪着我做完这些事情,印象最深的就是小的时候钢琴考级,外婆刚好来到母亲家过暑假,而因为我那时的考级已经到了很关键的地步,母亲工作又十分繁忙,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去陪着我,请求外婆陪我练琴,监督我的饮食起居,外婆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没想到这一监督,我才了解到外婆的严厉。
小的时候我十分贪玩,几乎没有什么自觉性,外婆察觉到了这一点,每次到了要练琴的时候她就会大声的提醒我,要我开始弹琴,虽然她不怎么懂音乐,但是乐音是否和谐她是能感觉得到的,只要我偷懒贪玩,她都会批评我,甚至偷偷的告诉母亲,让母亲来教训我,而到了晚上吃晚饭的时候,母亲又来总结今天我是否表现的良好,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也才算领略到外婆的苦心,虽然内心有太多的不服气。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也有好几年,总算是到了我考级成功,学习成绩也稳定下来,外婆才离开我们家回到自己的住处。
这么多年来,偶尔她也会过来陪陪我们,但更多的,是母亲去看她,因为母亲是长女,身上担负的责任更重,外婆年龄渐渐大了,但好在日子波澜不惊,甚至在她生病之前,我们都以为,日子就该这样过下去,平安顺遂。
去年的四月份,我正沉迷于看网剧,在外旅游的母亲也在开开心心的拍照片,我的舅舅们打电话过来对我们说,外婆不小心摔倒在地,昏迷许久,等到我的舅舅们赶过去的时候,她倒在地上已经将近四个多小时。
好在最后120及时赶到,外婆才转危为安。
我和母亲急匆匆的赶到ICU病房,看到头发花白躺在床上,身上插着各种管子的外婆,心如刀割,印象中的外婆是个十分开朗健谈的人,哪怕是因为前几年的大病,她也调养的很好,几乎没有任何问题,没想到这次的突发病情这么凶猛,彻底的压垮了外婆,看着她病恹恹的样子,母亲差点泪如泉涌。
我只能一点点安慰母亲,脑子里快速的思考着接下来该怎么做,好在我的舅舅们都很靠谱,快速的安排了接下来的事情,商量着三个人轮流照顾外婆,这才把外婆的事情处理得有些眉目。
而我,也开始学着照顾外婆,在此时,我才感悟到,善待老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
得了病以后的外婆十分脆弱,甚至是抑郁,当医生宣布是脑梗,心梗加上糖尿病的时候,外婆的脸色十分差劲,但沉静的性格让她没有表露过多,温顺的接受着医生的治疗,甚至没有抱怨一句。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她实际上并不开心,也并不快乐,多重重病的倾轧,也让她内心的心理防线降到最低,整日愁眉苦脸,悲伤度日。
每当医生查完房,我和母亲去给她送饭的时候,她总是苦着一张脸,直言吃不下去。
我低声问她是不是因为对医院的服务不满意?她摇摇头说不是,她只是觉得自己很无用,总觉得麻烦我和母亲,她十分痛心。
说到这儿,外婆总是会泪盈于睫,但为了让外婆开心,我们总是会说一些很宽慰的话,哪怕知道这就是一种安慰,也不会在她面前展现负能量。
我开始揣摩老年人的心理,上网查询这样的抑郁如何消解,一边学一边和母亲一起照顾外婆,时间缓缓地流过,到年底,已经是八个月过去,外婆也有了一些好转。
善待老人,推崇孝道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把自己的经历和我所看到的那位b 站视频当中的老人作为对比,外婆无疑是幸运的,她有着善解人意的儿女和孝顺的孙子外孙女,康复的路上不至于那么难。
如果外婆遇到的是文章开头描述的那位老人那样的亲属,我不敢想外婆的未来会如何。
或许那会是无底深渊,再也无法重振旗鼓。
善待老人,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在照顾外婆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和自己内心的焦虑不安对战,就像是看到未来的日子那般,而外婆的一切都在我的面前,提前预演,没有任何的彩排。
每当她因为喝不进去东西而着急的时候,或者是因为恢复被摔断的腿而满头大汗的握着复健器具的时候,我和母亲总会搀扶着她,让她安心,也因为有着母亲的照顾,外婆的性格越来越像小孩子,情绪化甚至爱撒娇,这让我和母亲在照顾的过程中十分煎熬,每每遇到这样的困境,我和母亲就互相鼓励,安慰对方。
而对于生活的感悟,也在照顾外婆的这一天天的累积中,变得越发的沉甸甸,外婆走过的这七十多年,也因为这场大病,变得更加厚重。
时光总是最好的旅人,不动声色且安静的记录着生活。
闲下来的时候我看了刘德华主演的电影《桃姐》,里面的桃姐在敬老院的生活总是让我想起在医院照顾外婆的日子,平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内敛深沉的表演,不动声色的讲述了一个老人晚年清净而又孤独的生活,也因为贴近现实,看起来十分动人。
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善待老人,特别是我的亲人,因为亲人陪伴我的日子一日少一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每看到外婆花白的头发和母亲有些微微弯下去的背影,总觉得自己非常无用,不能帮上什么忙。
而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为她们分担一些,再分担一些。
这样忙碌而又嘈杂的日子还在继续着,前段时间,为了让外婆更好的在家养病,也为了我自己能够独立安心工作,我搬了出去,给外婆一个更加安静的空间,好不容易静下来的生活,又因为外婆上厕所不小心滑到而又起波澜。
当我赶到医院的时候,外婆依旧是脸色苍白的躺在床上,我不仅会想起外婆第一次病倒的时候,也是这般的无助和脆弱,但反复的进医院,我们已经练就了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除了配合医生做治疗,我们别无他法。
那时我总会想起某日外婆拉着我的手说的话,她很抱歉的看着我,浑浊的眼睛里有着某种说不出的悲伤,那是她最抑郁的时候,她总是唠唠叨叨的对我说,要是她能够自我了结就好了,也不会给我们添这么多麻烦。
我一听大惊,心想不能让外婆有这样的负面情绪,当时听到这样消息的我忍受着外婆负面情绪带给我的冲击,一遍遍的拿现实和外婆做对比,不断的劝导她,告诉她如果她真的想不开自我了结了,对我们一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更何况,这样的日子还没有到来,虽然她病重,但是她依旧有康复的希望。
在我的一遍遍劝说下,外婆一点点的从悲伤的情绪当中恢复,她听完我的劝说摆摆手说,罢了罢了,就当我没说过这件事,你别给你母亲说,她喊着我的小名,沉沉睡去。
好在经过我们的努力,外婆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转,这也是现在唯一让我们觉得欣慰的地方 外婆重病的这些日子,我的内心也像是洗了三温暖一样,有时及其紧张,有时又非常压抑,当她有一点点好转的时候,又十分开心,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了解到父母照顾外婆的不易。
此时对外婆的照顾,其实也是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小的照顾,终将会汇聚成海,变成人生路上的风景,照亮未来。
后记: 新年期,修养期。
继续调整。
因为要凑够三百字,所以随便写写。
最近要值夜班,上班的时间又变了,所以痛苦的调整中。
看书之类的没有之前那么的活跃了,因为手头的事儿实在是太多,所以没办法,只能慢慢的来做。
还有,经常犯困。
想看的两本书因为各种原因都搁置了,每次看到书的标题都一阵发黑。
唯一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是减肥,现在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我急需一个可以让自己有持续的正能量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现在想想也就跑步能给我正能量了。
最近投稿屡次失败,准备贴一个没过稿的文章发上来,这个号这么多年,也不想浪费了,慢慢的写,慢慢的磨,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其实这篇贴上来的文也是我最近的心情记录。
推荐一首歌吧,活跃活跃气氛。
红毛的psycho。
(已经同步发于公众号“田禾tian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