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故事大全(成语小故事大全100篇)

2023-07-09
36 阅读

儿童成语故事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有:1、病入膏肓春秋时,晋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国请医生。

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缓的名医去诊治。

在缓还未到之前,晋景公做了个梦,梦见两个小孩在谈话。

一个说﹔“来人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要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往哪里﹕“另一个回答说﹔”我们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们怎样﹕”缓到了之后,给晋公作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你的病已发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办法不行,用针剌也剌不到患处,服汤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无法医治了。

”晋景公叹了口气,说﹔”缓是一位名不虚传的医生。

”于是赏给了缓一笔厚礼,送他回国。

不久,晋景公果然病逝。

2、伯乐识马伯乐是传说中的相马专家。

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拖着沉重的车子,在弯曲的山路上艰难地走着。

它的尾巴下垂着,蹄子磨破了,满身都是汗水,样子十分可怜。

伯乐却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匹千里马。

他替这匹马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而感到难过,就扑到马身上伤心地哭了,又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老马身上。

老马也低下头来,靠在伯乐身上,仰起头大声叫唤,它知道自己遇到了了解自己的人。

3、不耻下问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yu3)死了,被大家称为“文”,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道﹔”孔圉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他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是件羞耻的事,所以他死后给他这个称号。

”4、出尔反尔战国时,邹国同鲁国打仗,邹国打败了。

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斗,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

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
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

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在饥荒的岁月里,你的百姓有的饿死了,有的逃荒在外,可是在你的谷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堆满了财物。

你的官吏也不来报告,这是官吏们不关心人民疾苦的表现。

曾子曾经说过:当心啊!当心啊!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也怎样对待你。


你们平时不管百姓死活,遇到机会,他们自然要报复。

您不要责怪他们吧﹖如果做国君的爱护百姓,百姓就会爱护他,并且愿意为他出力,甚至牺牲生命。

5、出奇制胜战国时,燕国国君昭王派大将乐毅率兵攻打齐国。

乐毅足智多谋,很快就打下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

只有即墨城和吕城未被攻下。

即墨城居民推选一个叫田单的人担任守城指挥。

这时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儿子惠王继承了王位。

田单想,燕军强大,光凭勇敢是难以取胜的。

于是他就派人到燕国,散布乐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

惠王得知后,非常生气,撤换了乐毅。

田单利用这一时机,袭击燕军。

他征集了一千多头牛,在它们的背上披上画有龙纹的红绸,在牛的角上绑上锋利的尖刀,在牛的尾巴上扎上用油浸泡过的芦苇。

一天夜间,田单挑选了五千名精壮的士兵,他们跟在牛的后面,点起火来。

这群牛带着烈焰,向燕军兵营狂奔而去。

燕军兵营顿时起火。

燕军惊恐万状,四处溃逃,齐军大胜,收复失去的土地。

西汉司马迁在他撰写的《史记》中,认为田单的这次胜利,是军事上出奇制胜的典范。

成语故事100篇

1、滥竽充数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

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

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

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

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

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

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

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

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2、 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3、守株待兔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

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

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

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

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

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4、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去赴西王母的的蟠桃会,途经东海,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

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
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

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5、自相矛盾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
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

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简单的成语故事

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总是担心天会掉下来地会塌下去,后来经过了热心人的解释他终于明白了,终于把心头的重担放下了。

简短成语故事大全【20篇】

【 #儿童故事# 导语】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简短成语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简短成语故事: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
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

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
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2.简短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矛:长矛。

盾: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3.简短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

他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

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

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

盗:偷。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4.简短成语故事:天罗地网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

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

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   [注释]罗:捕鸟的网。

  [提示]形容包围严密。

也比喻对敌人、罪犯等人严密防范。

   5.简短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

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

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

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注释]株:树桩子。

  [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6.简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 官。

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

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

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   [提示]比喻自己的行为使对方有所察觉和防备。

   7.简短成语故事:黄粱一梦   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

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

”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

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

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

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黄小米饭。

  [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

也作“黄粱美梦”。

   8.简短成语故事:鸡犬不宁   唐朝时,柳宗元劝说一个捕蛇者去种田,那人却说:“种田,苛捐杂税繁多,官吏逼债又凶,闹得鸡和狗都不得安宁。

我干捕蛇这行当虽然有生命危险;
但是也比种田要强。

”柳宗元不由得感叹道:“这样残酷地压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还凶啊!”   [注释]宁:安宁。

  [提示]形容侵扰得很厉害。

   9.简短成语故事:骄兵必败   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

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

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

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提示]比喻自以为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10.简短成语故事: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

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

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

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 11.简短成语故事:锦囊妙计   三国时,为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

后来孙权要收回,可刘备不愿归还。

周瑜设下美人计,招刘备来东吴与孙权的妹妹结婚,然后扣住刘备,逼他归还南郡。

刘备按诸葛亮给他的藏在三个锦囊中的三条计策行事,结果在他的保护下,安全地回到了荆州。

  [注释]锦囊: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提示]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办法。

   12.简短成语故事: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了一部学术价值颇高的全书,叫《太平御览》,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个。

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

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宋太宗回答说:“只要打开这部书阅读,就能从中获益,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   [注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

  [提示]指读书有很多好处。

   13.简短成语故事:开天辟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

而人类的祖先盘古,顶破了“蛋壳”。

其中轻而清的物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

盘古头顶天,脚撑地,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盘古也高一丈,用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任务。

  [提示]现在常常比喻前所未有。

   14.简短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佩剑掉进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

同船的人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说:“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

”等船靠了岸,楚国人就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提示]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15.简短成语故事: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

他要求找来的工匠只造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统统不要。

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提示]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16.简短成语故事: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

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

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

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注释]释:放下。

负:负担。

  [提示]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17.简短成语故事: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

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

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18.简短成语故事:千钧一发   西汉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

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

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

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

”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19.简短成语故事: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

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

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

”他回答:“抽不出时间。

”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

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20.简短成语故事: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

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

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

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

20个经典成语故事

20个经典成语故事有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三申五令、围魏救赵、一字千金、退避三舍、一鼓作气,暗度陈仓、悬梁刺股。

背水一战、凿壁借光、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沧海桑田,不拘一格、了如指掌,长风破浪、拔苗助长、一叶障目。

1、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
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2、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4、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6、一字千金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

7、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8、一鼓作气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

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

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9、暗度陈仓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10、悬梁刺股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

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11、背水一战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

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12、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慨,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13、刻舟求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路过江的人),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14、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爱好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爱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

本来,叶公爱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5、沧海桑田桑田,农田。

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16、不拘一格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

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7、了如指掌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

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

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18、长风破浪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19、拔苗助长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

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

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0、一叶障目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妻子气愤说看不见。

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成语 故事 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0篇,欢迎阅读分享。

更多“成语故事”的相关 文章 推荐【↓ ↓ ↓ 】 ★经典成语故事九年级★ ★三年级中国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中学生★ ★ 中外历史故事5篇600字★ ★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30篇★ 经典成语故事 1、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
海鸟翻飞,鸣声入耳;
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
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

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 大雪 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

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 学下棋 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9.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 10.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

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

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

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

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

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

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
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0篇相关文章: ★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10篇 ★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10篇 ★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5篇 ★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汇总大全 ★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5篇 ★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合集 ★ 最新经典成语精选10篇 ★ 寓言故事的成语精选10篇 ★ 经典成语故事大全全集 ★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cript"
);
hm.src = "
https:/
/
hm.baidu.com/
hm.js?fce392d37f1927da32ec8079e842a198"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
script"
)[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