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战争诗句(爱国战争诗句有哪些)
若为自己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前一句是什么?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前一句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经由左联作家殷夫的翻译,鲁迅的传播,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
后来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首诗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起来反抗旧社会的黑暗统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给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换取自由的生活,他们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相关介绍:每个人的都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很短,多则上百年,少则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人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一点,活得开心健康点。
父母把儿女从小养到大,他们需要付出的精力很多。
所以,每个人哪怕就是看在父母的面子上,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上,都应该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不应该妄自菲薄,更不应该自暴自弃,寻死觅活。
爱情不仅仅是两个喜欢的人在一起,更是一种缘分,一种责任,爱情生活不仅仅是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对方负责。
生命虽然很宝贵,爱情虽然很重要,但相比于为大多数人谋福祉,为天下苍生谋求自由的生活,那么,个人的生命,个人的爱情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能拯救人民于水火,能为大多数人换来和平而自由的生活,才是最伟大的。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上一句是什么?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意思是假如是因为自由的原因,这两种都是可以抛弃的。
也就是自由最重要,为了自由可以放弃一切。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自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诗《自由与爱情》,全诗如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 翻译:生命很重要,但是爱情更珍贵。
如果和自由相比,自由更重要,生命与爱情都可抛弃。
扩展资料:作者追求裴多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人。
他自己的经历也正如这首诗一样。
1846年9月,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一位漂亮的女郎——森德莱.尤丽娅。
两人一见钟情,但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女方家长的强烈反对。
面对阻力,裴多菲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就创作出了《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等情诗。
这些情诗深深打动了尤丽娅,她最终冲破了父亲与家庭的桎梏,一年后嫁给了裴多菲。
但是裴多菲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毅然的选择了“自由”。
1849年他参与了与俄奥联军的浴血奋战,年仅26岁的裴多菲下落不明,留下了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儿子。
参考资料:-自由与爱情-爱情和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作者是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出自诗歌《自由与爱情》。
这首著名的爱情短诗写于1847年1月1日。
其时,裴多菲将自己业已创作完毕的作品进行整理准备出版,并写了一篇序文,以阐述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就在这一天深夜,他写下了这首诗,从而完成了他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飞跃。
在诗中,诗人首先盛赞生命的可贵,也许是因为它有无穷的创造力,也许是因为它属于人只有一次。
然而在诗人看来,爱情比生命更有价值。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这是诗人在经历了爱情的生活体验后对这一人生经验的高度凝聚。
异性相爱,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没有爱情之水的浇灌,生命之树就会枯萎;
有了爱情,生命才充满了生机,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本质力量。
早在1844年诗人21岁时,就经历过一次爱情的打击。
那时,他和乔包·爱德卡尔——一位15岁的漂亮少女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诗人当时曾写下两首诗献给她。
1845年1月7日,爱德尔卡突然夭亡,诗人受到沉重打击。
他在情人的灵柩前痛哭,他睡在情人生前睡过的床上,他在情人的坟前哀悼。
这一切痛苦的煎熬后来化作一首首悼亡诗,以《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集》为名出版。
这是诗人在感情生活中受到的一次巨大打击,使他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可贵。
1846年,诗人与富家小姐尤丽亚相遇,二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结成伉俪。
这期间,又充满了多少疑虑、苦闷、伤感和快慰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裴多菲早期的爱情生活还没有跳出个人狭隘的圈子,那么后来,他能把个人的爱情生活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受到了爱人的巨大鼓舞。
1848年3月17日所写的一篇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大半夜的时间,我和我的妻子——我心爱的、勇敢的鼓舞者都没有睡着;
她时时刻刻在鼓舞着我。
她走在我的思想和计划的前面,正象一面军旗在队伍前面迎风招展。
”在革命爆发的那些日日夜夜,有这样一位伴侣和战友与自己并肩作战,显然,诗人是以此而感到自豪的。
所以诗人说过:“爱情对于我,简直象是呼吸和脉搏”,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裴多菲的爱情价值观。
爱情是如此崇高,那么和自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自由就是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没有自由的生命就是“苟活”,没有自由的爱情就是“陷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裴多菲不仅是用笔作战,创作了无数歌颂自由、鼓舞人民斗志的革命诗篇;
而且用剑作战,参加过多次“血流成河”的激战,最后壮烈地“死在哥萨克的矛尖上”。
裴多菲说:“假如有谁想在血泊中倒下,那么他不用干别的,只要说出‘自由’二字,也就够了。
”诗人在这里对自由所发出的呼喊不就是对革命、对人民翻身解放的呼喊吗?裴多菲正确处理了生命、爱情、自由三者的关系,既肯定了生命、爱情的价值,又能够自觉地加以超越,升华到为人民翻身解放而甘愿牺牲的崇高境界,这就与一般地谈论男欢女爱的爱情诗划开了一道界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与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作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出自诗歌《自由与爱情》。
这首著名的爱情短诗写于1847年1月1日。
其时,裴多菲将自己业已创作完毕的作品进行整理准备出版,并写了一篇序文,以阐述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
就在这一天深夜,他写下了这首诗,从而完成了他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飞跃。
在诗中,诗人首先盛赞生命的可贵,也许是因为它有无穷的创造力,也许是因为它属于人只有一次。
然而在诗人看来,爱情比生命更有价值。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这是诗人在经历了爱情的生活体验后对这一人生经验的高度凝聚。
异性相爱,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没有爱情之水的浇灌,生命之树就会枯萎;
有了爱情,生命才充满了生机,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本质力量。
早在1844年诗人21岁时,就经历过一次爱情的打击。
那时,他和乔包·爱德卡尔——一位15岁的漂亮少女一见钟情,互相爱慕,诗人当时曾写下两首诗献给她。
1845年1月7日,爱德尔卡突然夭亡,诗人受到沉重打击。
他在情人的灵柩前痛哭,他睡在情人生前睡过的床上,他在情人的坟前哀悼。
这一切痛苦的煎熬后来化作一首首悼亡诗,以《爱德尔卡坟上的柏叶集》为名出版。
这是诗人在感情生活中受到的一次巨大打击,使他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可贵。
1846年,诗人与富家小姐尤丽亚相遇,二人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结成伉俪。
这期间,又充满了多少疑虑、苦闷、伤感和快慰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裴多菲早期的爱情生活还没有跳出个人狭隘的圈子,那么后来,他能把个人的爱情生活与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无疑,是受到了爱人的巨大鼓舞。
1848年3月17日所写的一篇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大半夜的时间,我和我的妻子——我心爱的、勇敢的鼓舞者都没有睡着;
她时时刻刻在鼓舞着我。
她走在我的思想和计划的前面,正象一面军旗在队伍前面迎风招展。
”在革命爆发的那些日日夜夜,有这样一位伴侣和战友与自己并肩作战,显然,诗人是以此而感到自豪的。
所以诗人说过:“爱情对于我,简直象是呼吸和脉搏”,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裴多菲的爱情价值观。
爱情是如此崇高,那么和自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自由就是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没有自由的生命就是“苟活”,没有自由的爱情就是“陷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裴多菲不仅是用笔作战,创作了无数歌颂自由、鼓舞人民斗志的革命诗篇;
而且用剑作战,参加过多次“血流成河”的激战,最后壮烈地“死在哥萨克的矛尖上”。
裴多菲说:“假如有谁想在血泊中倒下,那么他不用干别的,只要说出‘自由’二字,也就够了。
”诗人在这里对自由所发出的呼喊不就是对革命、对人民翻身解放的呼喊吗?裴多菲正确处理了生命、爱情、自由三者的关系,既肯定了生命、爱情的价值,又能够自觉地加以超越,升华到为人民翻身解放而甘愿牺牲的崇高境界,这就与一般地谈论男欢女爱的爱情诗划开了一道界线。
作者:裴多菲• 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
他在25岁那年,领导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后来演变成为伟大的爱国战争。
在与沙皇军队协助的奥国统治者的战斗中,裴多菲以诗歌为武器,手持战刀和羽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