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相看泪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什么意思)

2023-07-09
29 阅读

柳永笔下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意境,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有体现,诗句是?

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扩写柳永诗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扩写,不太明白,大概是这样吧!  现代版:我含泪拉着你的手,风儿悠悠。

吹落你脸上滚烫的泪水,你却无言;
只是眼睛不转地看我。

亲爱的,那随风零落的不是雨滴,而是我无处倾洒的伤心。

文言版皓腕轻扬,纤手在握,一片芳心尽可可。

泪眼盈盈,粉腮带泪,半缕春风离人泪。

江畔杨柳今又发,可叹良人几时回,心有万千语,口讷不知言。

只有暗锁相思扣,盼郎君早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什么意思

这我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互相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互相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柳永因作词忤真宗,屡试不第,所以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

”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

”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

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

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

……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
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
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
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
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
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

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

“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

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

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什么意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就快要离别了),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 原文如下: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官至屯田员外郎,后世又称柳屯田。

他一生不得志,独以词著名于世。

他词的形式多样。

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善于点染,语言浅显自然,不避俚俗。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

上片描绘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写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

本词以特定的时间地点衬托别情,结构极具层次性,情感亦波澜叠起,层层深入,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佳句为人所传诵。

参考资料: /
/
zhidao.baidu.com/
question/
4887232.html?si=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什么意思

这我会!这句话的意思是:互相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宋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

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互相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国都之门。

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暮霭:傍晚的云雾。

沉沉:深厚的样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柳永因作词忤真宗,屡试不第,所以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
且值天晚,暮色阴沉;
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

”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

”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

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

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

……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
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
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
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

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
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

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
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
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

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

“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

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

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什么意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就快要离别了),一个人将另一个人的手放在自己手中,相互看着时泪眼婆娑,竟然是被泪水给噎住而说不出话来了! 原文如下: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官至屯田员外郎,后世又称柳屯田。

他一生不得志,独以词著名于世。

他词的形式多样。

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善于点染,语言浅显自然,不避俚俗。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

上片描绘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写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

本词以特定的时间地点衬托别情,结构极具层次性,情感亦波澜叠起,层层深入,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此词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佳句为人所传诵。

参考资料: /
/
zhidao.baidu.com/
question/
4887232.html?si=2。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