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张海迪
张海迪主要事迹
张海迪主要事迹 导语:张海迪,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张海迪主要事迹,供各位阅读。
1.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
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 2.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的故事。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4.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
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 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5.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
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
贡献。
6.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
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7.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增选)[4] ,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人。
8.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9.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位耿大爷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
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
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
。
张海迪的事迹
张海迪的事迹 岛屿:在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和励志故事里,我们提到了身残志坚名人张海迪,对于这位影响了一代人的张海迪,社会各界给她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让我们的下一代也能从名人的身残志坚励志故事里得到一些启迪。
下面详细讲述张海迪的故事和张海迪的励志事迹。
1955年 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
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
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 6 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
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
没有人催问。
没有人检查督促。
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
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
一道算术题,她做 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
第 13次终于算对了。
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
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 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
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
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
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
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
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
“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
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
”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 7月 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 30 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
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
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
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
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
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
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
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 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
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
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 乃至手上、 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 10 个单词就不睡觉。
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
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
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
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
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
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张海迪热爱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
。
张海迪主要事迹
张海迪主要事迹 导语:张海迪,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张海迪主要事迹,供各位阅读。
1.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
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
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 2.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
3.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宣传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的故事。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4.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
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 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做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5.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
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
贡献。
6.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
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 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 年被日本 NHK 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7.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增选)[4] ,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人。
8.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新一届中国残联主席。
9.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位耿大爷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
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
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
。
张海迪的事迹
有关张海迪的事迹 张海迪是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去看看有关她的故事吧! 张海迪1960年在幼儿园的一次文艺表演中,张海迪突然跌倒,经医生反复检查后,诊断为脊髓血管瘤。
1970年随父母下放至西北农村--莘县十八里堡公社尚楼大队。
由于当地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常受病魔的折磨,为了缓解百姓的痛苦,张海迪自学了针炙,她通过大量动物的解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获得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为百姓带去了福音。
多年以来,张海迪以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残作顽强的斗争,同时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
她自修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
她还用自学的医药知识和针炙技术,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被群众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被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张海迪已出版翻译《海边诊所》、《丽贝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作品,著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4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学奖,1994年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
1993年张海迪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60年,5岁的张海迪被医院确认为患有脊髓血管瘤之后,父母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孩子就这样倒下去,成为残疾人,他们千辛万苦背着张海迪走南闯北,遍访天下名医。
医院的大夫都非常可怜这个聪慧伶俐、才智过人的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也想尽上最大的努力。
在北京,医生想给张海迪做脊椎穿刺手术,但见她嫩骨头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
把长长的针头刺进骨髓,其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况一个娇娇嫩嫩、弹指可破的孩子! 面对大夫的犹豫不决和父母的举棋不定,张海迪却张着小嘴坚定地说:“叔叔,不要紧,扎针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长大了,我要当舞蹈演员,当运动员……”见小姑娘这般刚强,在场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啊,多么刚强的姑娘呵! 脊椎穿刺手术开始了。
细细的长长的针,穿过张海迪的皮肤直刺她的脊髓,针尖每前进一分,张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触电似的猛地抽搐一下。
蛇咬蝎螫般地痛呵,扯肝掏胆般地痛啊,张海迪咬着唇,额头上流着豆粒般的汗珠。
大夫的手颤抖,进针的速度慢了。
张海迪却喊着:“阿姨,您扎呀!您扎呀!”站在一边的妈妈毛骨悚然,针扎在女儿身上,却似穿着她的脊髓,她不忍看这情景,慌忙跑到门外,独自压抑着痛苦的呜咽。
“妈妈,您干什么呀?您别哭,我不痛,一点也不痛。
”小海迪勉强咧开嘴微笑了一下。
见此情景,妈妈用袖口抹抹发红的眼睛,脸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张海迪强忍疼痛的动力在哪里,她知道只有接受穿刺她的病情才能有所好转,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呢!对病残的身躯、骨髓穿刺的折磨,张海迪只有选择坚强,才能取得与命运抗争的机会。
身体既然已是如此,精神状态却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努力争取的,重要的是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入手。
一个病残的身体,没有强大精神动力的支撑,只能在病榻上顾影自怜、日益消沉,更不要说取得任何成功了。
少年时代无数次治疗的尝试,尽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张海迪的病痛,但在战胜一次次折磨的过程中,张海迪学会了在病痛来临的时候选择坚强,这已成为她人生的宝贵财富。
当你尝试着选择坚强、面对光明,阴影就会逐渐离你而去。
一个在身处困境时仍能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人,比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张海迪在攻读英语的基础上,还先后自学了日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这为她进一步认识外部世界、掌握最新动态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张海迪开始结识那些过去她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根本毫不相干的人:柏格森、笛卡尔、康德、罗素、尼采、舒马赫、梯利……人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学者们为此争论不休,他们提出了各种假设、推理、论证拼命地挖掘出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体验、生命的充实…… 而《简.爱》、《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悲惨世界》、《乱世佳人》等一大批世界文学名著又在张海迪的眼前组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她在赞叹的同时,也产生了探索人生意义,进行文学创作的冲动,于是她拿起了笔。
张海迪以一个初学者的热情和激动开始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创作。
往事历历,时空飞渡,张海迪在稿纸上开始了回忆的起初记录。
童年奔跑的欢笑、高不可及的校门、病房的洁白、血浆的鲜红、阳光的'
闷热和黑屋的沉重……不知不觉之间,张海迪竟在桌面上堆起了数百页的手稿。
任何文学作品的生命都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提炼与思考。
张海迪在她生活过的泥土里挖掘、寻觅,她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但现实绝对不允许她这样过度地透支虚弱的身体。
张海迪病了,发着高烧,扁桃腺肿痛,说不出话来。
妹妹小雪给张海迪吃了退烧药,用厚厚的毛毯将她紧紧地裹起来,希望张海迪睡觉休息,并不停地告诫说:你再也不能这样干下去了…… 张海迪根本听不进去,她心里还惦记着那篇初稿。
昏睡了3天之后张海迪的脊髓病又加重了,腿部不停地抽搐,大小便失禁……医生下了死命令:卧床休息,停止活动。
面对不争气的身体和医生警告,张海迪只好放弃了起床的念头。
病情稍好之后,张海迪又一次铺开稿纸,奋笔疾书,她要把这一段时间的思考与体验重新融汇到自己的长篇小说中去。
她开始感觉到自己的笔调更凝炼了,落笔之处,仿佛从人物的嘴角已经可以看到微笑、忧虑、悲哀…… 面对小说的第二稿,张海迪并没有感到欣慰,她希望自己能像大多数优秀的文学家那样,让书中的人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彩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
张海迪第三次从头开始,这一次下笔她觉得更有信心,也更从容,思想如涓涓细流从笔尖上涌出,它不再是从幽谷中流出的汨汨泉水,它也不再是荒原上飘来的幽远的芳香,在它的质朴清新中已经渗入了激情和气息,透出馥郁…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
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
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
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
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