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会(苏轼讲故事)

2023-07-10
190 阅读

苏东坡的故事有哪些?

1、无肉与无竹东坡上风光旖旎,遍布奇花异草,苏轼自是情绪开朗,也变得更加浪漫。

高兴之中,苏轼在房前种了一大片竹子,看着自己的竹子雨后春笋,节节生长,自是怡然自得。

但是生性刁蛮的苏小妹见状却闷闷不乐,埋怨哥哥浪费地亩,只知道玩乐,不懂生活之艰辛。

在他看来,就应多种一些值钱的草药蔬菜,卖了钱,把生活过好,多买些鱼肉吃。

于是苏轼就给妹妹写了这副对联规劝妹妹。

在苏轼眼里,人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得活得艺术一些,作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从不一样方面解读了人生,要勇敢顽强,一片芳心,活出气节,清心寡欲尤其竹子的气节令苏轼景仰。

苏轼嗜好画竹,他对竹子的一枝一叶都有深深的感悟,都能够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2、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3、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4、”尸骨“未寒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5、旁敲侧击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苏轼的故事

我如下和大家分享的是苏轼毕生的经历和故事,希望大家通过此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苏轼。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

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

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
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
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

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

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

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

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

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

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

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

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

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

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

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

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

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

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

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

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

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

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

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

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

(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

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

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

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如下:1、佛印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2、东坡凉粉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4、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苏东坡与茶苏轼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

此大有理。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苏轼的故事有哪些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
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
“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

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

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

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

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

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

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

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

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

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

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

”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

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

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

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如下:1、佛印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

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

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

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

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

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2、东坡凉粉相传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于凤翔东湖避暑,炎炎夏日无清凉爽口之物下肚,特命人取滨豆研磨成粉,熬制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

3、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4、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5、苏东坡与茶苏轼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

此大有理。

”苏东坡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苏轼的故事

我如下和大家分享的是苏轼毕生的经历和故事,希望大家通过此文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苏轼。

一、眉州少年出才俊 1不慕名利,谦虚做人 兄弟俩为什么叫苏轼和苏辙呢,他们的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苏洵的性格非常豪爽,但他感到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对自己的发展不利,他希望儿子们不要像自己。

比如一辆车,他的轮子、车辐、顶棚、车体都很有用处,只有“轼”就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虽然实用性不强,但少了他车子就不完整了。

他给长子取名 “轼”,是希望他收敛锋芒,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普通人,不要追求高官厚禄,天下扬名;
而“辙”是指车轮留下的痕迹,车的功劳永远记不到辙的头上,意思也是要儿子不慕名利,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

2 耐得一份苦 忍住一份甜 苏轼说“三白'
乃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耳!”还说他为官后,也爱吃“三白”。

苏东坡的家境并不差,可他从小养成俭朴的美德。

这对苏轼今后能正确、乐观而勇敢地对待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3专心勤奋 少年苏轼是聪颖的更是勤奋的。

他曾言:“我昔家居断往还,著书不复窥园葵”——为了读书,他几乎断绝了社交活动和一切娱乐活动,确实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4爱好广泛 苏轼爱大自然,种松树万棵,他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种树也有独到的方法,世称“东坡种松法”。

书法家,收藏家,无论哪一方面,他只要做,就会成为一面旗帜。

兄弟两个很用功但并不死读书。

每到春暖花开总要去踏青,了解民风民俗,了解大自然。

许多年之后成为兄弟两个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

苏轼曾经写到: 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瞋。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和子由踏青》 5 文坛星宿震京师 公元105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

三位文章奇才横空出世,出现在汴京,出现在北宋的文坛上,那就是“三苏”。

尤其是苏轼,他思接千古,志向高远。

他的光辉灿烂四射,引来万人瞩目。

苏轼的文章思接千古,志向远大。

欧阳修不无感慨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意欲大展宏图。

二、初入仕途,天妒奇才。

6手足分离 因为苏洵奉旨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在京城侍奉父亲,东坡则奉命到凤翔赴任,兄弟俩不得不就此分别。

东坡和弟弟苏辙自幼一起长大,感情特别深,这是他们第一次分别,所以特别难舍难分。

苏辙一直把兄长送到郑州后,兄弟二人才依依惜别。

告别弟弟后,东坡独自上路,心中不免泛起无限的伤感,仿佛沿路的杨柳也和自己一样,在充满离愁别恨的绪风中,长条摇摇,“心絮”飘飘。

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了渑(音免)池(今河南渑池县)的一座古庙。

几年前,东坡和子由赴京赶考时曾路过这座古庙,庙里的老和尚热情地接待过他们,兄弟二人还曾在庙墙上题下两首诗。

可是,现在旧地重游,古庙已经颓败不堪,庙中的老僧也已经死了,过去题诗的墙早已坍塌,而故地重游的人,也只有自己孤零零一个了。

世事沧桑是如此的无情,东坡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7母亲去世 经历海选、考试的苏轼,一一都闯关成功的时候,朝廷委以重任之上,正赶上母亲去世,丁忧三年。

守孝期满,重返朝堂,途中心情格外清爽,一路玩来,一路诗,发思古之幽情,《昭君村》《隆中》《屈原塔》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 8 妻子早逝 到京师后,任命为凤翔判官,为官三载,时年二十六岁。

任职凤翔是苏轼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开始,但严酷的现实,也让他产生“从宦无边漫去乡”的感叹。

苏轼在凤翔任满回朝。

这时,他的家庭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妻子王弗在汴京病逝,年仅二十七岁。

东坡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更何况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情深意笃。

妻子的早逝令他伤心欲绝,一生都无法割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在十年后,东坡又一次与妻子梦中相会,醒来后不禁潸然泪下,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江城子》。

(见后面) 三、反对变法,外放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一)杭州 9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苏轼守丧(父亲去世)期满,第三次来到汴京。

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新、旧两党的政治倾轧。

苏东坡反对新政,新党在朝廷正如日中天,自然容他不得。

他罗列罪名,虽然最后查无实据,没有问他的罪,但是东坡已经觉察到了“山雨欲来风满城”危机感。

东坡深知自身难保,不宜在朝中久留,就上书要求离京外放,去做地方官。

朝廷正不知如何处置这个碍手碍脚的大才子,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同意了他的请求。

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十一月,苏东坡离开政治斗争激烈的汴京,到杭州任通判。

杭州是东南繁华之地,而且又远离政治中心,东坡在这里过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生活。

10 心境恬淡出佳作 杭城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西湖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钱塘江的怒涛霜雪、云树堤沙,时时激发着他胸中的才情,东坡迎来了新一轮创作高潮,留下了无数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

他描写西湖上突如其来的暴雨: 黑云翻墨半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 描写雨中钱塘江大潮: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暴雨》) 前一首写得生动逼真,余韵清永,后一首则写得雄奇骏发,气势逼人,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用西施比喻西湖,这是东坡的创举,后来西湖也因这首诗得名西子湖。

东坡在杭州时,除了这类写景抒情的作品外,还写了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政治讽刺诗和一些自娱的幽默诗。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