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种什么,张思德种的什么

2023-07-10
34 阅读

革命人物及英雄事迹有哪些?

1、杨靖宇1932年,杨靖宇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壮烈牺牲。

2、夏明翰出生在湖北秭归,12岁随全家回乡。

1917年,出身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

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

1925年兼任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

极力主张武装农民。

3、赵一曼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

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4、方志敏原名远镇,乳名正鹄,号慧生。

江西上饶市弋阳漆工镇湖塘村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

5、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生于湖南溆浦县商会会长之家。

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 ,女权主义领袖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

在有迹可循的史料里,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女创始人。

革命英雄的资料和英雄事迹。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邱少云(1926~1952)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四川铜梁人。

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 *** 。

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

在开赴前线的行军途中,抢救了1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所在部队奉命攻占金化以西391高地美军前哨阵地,上级决定在11日夜把500多人的部队潜伏到美军阵地前沿附近,准备次日黄昏发起进攻。

邱少云所在排潜伏在高地东麓距前沿60多米的蒿草丛中。

12日12时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中,烈火蔓延到他身边,燃着了棉衣、头发和皮肉。

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始终未动。

烈火在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光荣牺牲。

战后,所在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 *** 党员,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于1953年6月1日追授一级英雄称号,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1953年,四川省铜梁县建立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在凤山顶上树立了纪念碑。

参考资料:info.datang/
Q/
images/
3918-t01。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这篇文章是在1944年9月5日写的,那时候正是革命战士张思德牺牲后的第三天。

是毛泽东同志悼念张思德同志,为了使其他战士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服务的高尚品质,为了使人民团结起来而为张思德同志开的追悼会。

正是因为张思德同志的死启发了毛泽东,使毛泽东宣布为人民利益服务是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谢谢!。

<<为人民服务>>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1.开阔视野,多方面观察、感受生活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注意观察和感受生活。

古往今来,凡是写文章有所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一点。

汉朝的司马迁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行万里路”,就是指要从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

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做的,从20多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查史迹,采访史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的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

因为我们写作文,无论是写人、写事、还是描写景物,都是在写现实生活,都需要现实的生活情景、生活细节。

而这些生活情景和生活细节,是不能凭空捏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才能获得。

即使是合理想象的那部分,也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其次,可以使文章获得较深刻的思想意义。

因为只有与现实生活有较多的接触,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有较深切的感情体验。

准确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有了较深切的感情体验,才能写出思维意义深刻的好文章。

多方面观察和感受生活,首先要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各种人、事物和景物,把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装进大脑这个“仓库”。

这样,等到我们动笔写文章的时候,这些装进“仓库”里的材料,就会自动出现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之中。

其次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多听多看。

因为不管是谁,活动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一种活动都能参与。

所以,我们就要多听多看,从别人的嘴里以及他们的活动里获得生活材料。

这样做,有时甚至比亲身参与的获取量还要大。

比如,我们在北京却可以听到广州的事;
还有,我们作为旁观者的时候,却可以比当事人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等等。

再次,我们在接触生活的时候,仅仅用眼睛和耳朵还是不够的。

还要用大脑。

要对面前的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看看它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特征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道理,把握事物的本质,产生较为深刻厚重的思想感情。

2.广泛阅读文章 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

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广泛阅读为什么如此重要呢?一方面,它可以弥补我们体验生活的不足,使我们间接地获得许多生活材料及对生活的感受;
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博采众长,多方面地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广泛阅读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

在这方面,前人有过不少好的经验。

比如粗读和精读相结合,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粗读,就是拣各种范文进行阅读,读的时候不必做详细分析,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技巧有个大致的了解即可。

这是从“广”的角度下功夫,使自己获得多方面的营养。

但是,只“广”不“深”也是不行的。

对那些好的文章,还需要精读。

精读,不但要认真思考,看看人家主题是怎么表现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语言是怎么运用的,读后还应该把这些记在本子上。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只有把这些记下来,才能时常温习,不至忘掉。

通过精读,可以获得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我们向“深”的方向发展。

3.要多练笔 多练笔,可以加快从学习写作知识到会用写作知识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一环。

清代唐彪曾这样说:“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

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
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大意是说,读十篇文章也不如做一篇文章收获大。

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
不常写,作文的方法、道理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道理,经常进行认真的练习,这样才能逐渐摸索出思路。

练习应该带着明确的思想感情目的来进行。

初学开始可先写一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话,练习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

接下来,看看表现中心的几部分安排得是否合理,学习掌握结构方面的知识。

然后,再看这几部分哪些地方需要详写,哪些地方需要略写,学习写人、记事、描写景物方面的知识。

最后,再考虑用词造句,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这样带着明确的思维感情目的来练习,比单纯孤立地学习叙述、描写、结构等,收效要大得多,有利于我们较快地掌握作文的“思路”和“机关”。

有了一定写作知识的同学,在练习写作时。

,也应该始终把思想感情放在第一位来进行。

另外,练习写文章,不要怕出丑。

写出来之后,应当让人家看看,挑挑毛病。

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自己写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只有让别人看看,才能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才能有明确目的地进行修改。

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容易出毛病之后,也能引起自己的注意,有利于自己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4.要重视修改文章 多多练笔固然是关键的一环,但每次练习之后,还应该进行认真的修改,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有着很重要作用的。

修改可以弥补一次思维的不足。

一般来说,凡是稍微复杂一点的事,考虑一次总是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和错误。

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仅思考一次,疏忽和错误更是难以避免。

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这种提高,往往比正面学习写作知识提高得要快。

这是因为,我们在修改作文的时候,总要找出文章的不足,来加以弥补和改正。

一般说,人对自己存在的不足都是十分重视的。

我们在这种“十分重视”的情况下来修改文章,就能比较容易地、同时也能比较牢固地掌握避免不足的方法,从而从反面增长写作知识。

修改文章应该从三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表现主题的方面来看。

主题表现得如何,是决定文章成败的头等大事。

我们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应该首先看看文章的主题与材料是不是十分吻合;
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
各重点部分是否都很好地突出了主题。

这些方面没有问题或者修改好了,文章在大的方面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接下来,应该从文章的几个重点部分来看。

文章的每个重点部分,都有它相对独立的中心,也有一个中心与材料是否吻合的问题、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要看各部分是不是写得具体生动,哪些地方应该突出一点,哪些地方应该删去,直到各方面都不存在问题为止。

最后,再从文章的段落、句子来看。

段落和句子,是文章内容的基本单位,它们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质量,所以也要予以足够重视,进行认真的修改。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看段意是否表达得具体清晰,是否有条有理;
还要看各个句子衔接得如何,以及有没有语法方面的错误,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都完成了,文章的修改工作才可以说基本上结束了。

要掌握思考过程的基本知识 1.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我们就无法分清和认识我们的世界;
只有透过这些现象,抓住他们的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上,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

读书和写文章也是这样,一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些纷繁的现象(人物、景物、事件等)。

这就需要我们从这些现象出发,找出它们共同的东西,也就是它们的本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或写好一篇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呢?一般来说,主要应该注意两点:第一点,面对单个事物的时候,不要仅看它的表面现象,还应该看一看它到底说明什么,能说明什么,一般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

比如,一个同学在家里写作业,这时客人来了,于是他放下笔,让客人坐,并给客人端来了糖果。

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如果我们不注意,不加以分析,就觉得这事没有什么。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想一下,问一问它到底说明什么,就会发现这事虽小,但它却说明了这个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的本质。

第二点,面对诸多事物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被这些现象所迷惑,而应该从它们之间找出内在联系。

这内在的联系,就是这诸多事件的共同本质。

比如,有这样两件同一个同学有关的事:一件是他在班上给同学讲数学题,另一件是他在街上扶一个盲人过马路。

这两件事,从表面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即都体现着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这就是这两件事的共同本质。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只看一遍就完了,因为这时我们获得的,基本上还是人物、事件、景物等一些表面现象,还没有从这些现象中找出本质的东西。

我们还应该思考或者阅读,找出事物的本质,并将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得到深层次的知识。

写文章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根据头脑里的一些材料拿起笔来就写,而应该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找出这些材料的共同本质,也可以说是提炼出主题。

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组织材料、结构文章。

这样,才能为文章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做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我们应该在读书、写文章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使自己在实践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2.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一篇文章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思考过程。

思考得全面透彻、有条有理,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而且,写起来也不会很吃力。

如果思考过程进行得不深不透,即使写的时候再卖力气,文章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往往会出现很不容易修改的毛病。

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思考过程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作用。

要想使思考过程达到“深”和“透”的程度,除了要把握事物本质之外,还应该注意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但能使我们的思考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进行,避免走弯路,而且能使文思敏捷,在较短的时间内思考较多的问题。

比如,在提炼、表现主题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在提炼、表现人物的时候,能自觉运用开掘和生发的思维方法;
在具体描述的时候,能适当运用形象思维、判断、推理等方法,无疑要比不讲究思维方法的思考效果好得多。

回。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