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梦笔的意思(江淹梦笔的意思和造句)
江淹才尽什么意思
江淹才尽释义:比喻文思枯竭,无法再创佳句。
江淹才尽,汉语成语,拼音是jiāng yān cái jìn,意思是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称江郎。
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
后来常用于比喻才思衰退。
出自《南史》。
成语出处:《南史》卷五十九〈江淹列传〉。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
」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
」自尔淹文章踬矣。
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
」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凡所著述,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尝欲为赤县经以补山海之阙,竟不成。
子蔿嗣。
成语故事:南朝梁时期,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文思敏捷,作品深得众人喜爱。
官至光禄大夫后文章大不如以前,诗也平淡无奇。
原来他去宣城游玩时,在冶亭梦中见到郭璞,郭璞向他讨还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
江淹才尽的成语解释
【成语】:江淹才尽 【拼音】:jiāng yān cái jìn 【简拼】:jycj 【解释】: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称江郎。
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
后来常用于比喻才思衰退。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 【示例】:今世之惟务作诗,而不喜涉学,逮世故日胶,性灵日退,遂皆有~之消矣。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第三卷 【近义词】:江郎才尽、江淹梦笔 【语法】:作定语、宾语;
用于书面语 【顺接】:尽人皆知 尽人知之 尽付东流 尽入彀中 尽其在我 尽其所能 尽其所长 尽力而为 【顺接】:财殚力尽 财竭力尽 车辖铁尽 吃着不尽 吃著不尽 充类至尽 除恶务尽 床头金尽 【逆接】:倒海翻江 搅海翻江 陆海潘江 秋月寒江 天堑长江 一掌堙江 衣带一江 饮马长江 【逆接】:江东三罗 江东三虎 江东步兵 江东渭北 江东父老 江东独步 江云渭树 江南三绝。
梦笔生花的意思是什么
梦笔生花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成语典故(精选2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典故1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
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成语典故2 有备无患 【拼音】:yǒu bèi wú huàn 【解释】:患:祸患,灾难。
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
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
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
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
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典故3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
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
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 成语典故4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
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
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
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
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
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
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
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成语典故5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
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
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
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
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
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
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
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
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典故6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
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成语典故7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成语典故8 成语解释 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 成语简拼 CQWS 成语用法 才气无双作谓语、定语;
指人的才能。
成语例子 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叹天生李广,才气无双,不得封侯。
(宋·苏泂《雨中花》词)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
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成语典故9 典源出处 《周易·革》:“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 释义用法 豹子的皮毛越变花纹越丰富美丽。
后以此典指君子修身养德,迁善去恶;
或指地位改变,事业发达。
用典形式 【豹变】唐·李白:“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清·黄景仁:“陈平未豹变,乃在委巷居。
” 【看豹变】元·乃贤:“咫尺风云看豹变,鸣珂曳履登朝堂。
” 【豹变真君子】唐·张祜:“豹变真君子,龙钟浅丈夫。
” 【豹望因文变】唐·张祜:“豹望因文变,鲲期假翅翔。
” 成语典故10 典源出处 唐·白居易《双鹦鹉》诗自注:“谚云:郑玄家牛,触墙成‘八’字。
” 释义用法 后汉郑玄,为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师,学问渊深,家中奴婢皆读书,古代俗谚,郑玄家的牛,触墙都可以成‘八’字。
后用此典形容人有学者家风。
用典形式 【八字墙】清·丘逢甲:“却教人忆泥中婢,八字墙高似郑乡。
” 【郑玄牛】宋·陈与义:“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
” 【郑牛识字】唐·白居易:“郑牛识字吾常叹,丁鹤能歌尔亦知。
” 成语典故11 【拼音】huǐ chē shā mǎ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冯良30岁时担任尉从佐,他讨厌为官被人驱使。
一次,他奉命去迎接督邮,一路感慨万千,因路不好,车子颠坏了,他干脆抛弃车子,连马也杀掉,脱下官袍,从此隐遁到犍为,从杜抚学,过着隐士的生活。
【出处】毁车杀马,逝从此以径归;
卖剑买牛,分余生之永已。
宋·陆游《谢曾侍郎启》元晦虽有毁车杀马之说,然势恐不容不一出也。
宋·陆九渊《与陈倅书》 【解释】废弃车马。
喻归隐意志坚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用于比喻句 【相近词】杀马毁车 【成语示列】毁车杀马,逝从此以经归;
卖剑买牛,分余生之永己。
宋·陆游《谢曾侍郎启》 成语典故12 成语名称:铁杵成针 成语拼音:tiě chǔ chéng zhē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
用于劝诫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成语来源: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成语造句: 铁杵成针的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铁字开头的成语 铁杵成针、铁棒磨成 包含有铁字的成语 恨铁不成、拼得工夫、铁棒磨成、铁杵成针、只要功夫 成语典故13 成语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成语解释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 成语造句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近义词 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反义词 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击 成语故事 西汉诸侯吴王刘濞对汉景帝的中央政权心怀不满,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诸侯的领地,导致刘濞联合楚等七国诸侯以“清君侧”名义举兵反叛。
吴王府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劝谏,希望改变主意能使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
成语用法 主谓式;
作谓语、宾语;
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
成语典故14 后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名叫郑玄。
他从小勤奋好学,太守杜密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材,于是推荐他进入太学读书。
后来郑玄又拜大文学家马融为师,在他门下学习。
当郑玄学成离开时,马融感慨地说:“郑玄走了,我全部的学识也都被他带走了。
” 郑玄在家里勤奋地研究学问,他和一起研究经学的何休是好朋友。
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篇文章。
郑玄读完后,不同意他的见解,于是就写了《发墨守》、《针膏肓》、《起瘫疾》三篇文章来反驳何休。
何休读完后,发现郑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观点来反驳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说:“你这样不是进来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吗?” 成语典故15 惟命是从: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
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裸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
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
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成语典故16 【释义】 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
后指不知爱惜物品;
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
暴殄天物;
害虐烝民。
” 【人物】 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
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
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
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
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成语典故17 纣王死了,商朝灭了,周武王仍忧心忡忡,问:“进了殷都,对商朝的旧部怎么处置呢?” 太公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喜欢他屋上的乌鸦(爱屋及乌);
讨厌一个人,会讨厌他家的墙壁篱笆。
应该杀尽那些敌对分子。
”武王认为不行。
召公说:“杀了那些有罪的;
放了那些无罪的。
”武王认为不好。
周公说:“释放所有的人,用仁德来感化他们。
” 周武王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觉得天下可以安定了。
“爱屋及乌”比喻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和这个人相关的东西。
(出自《尚书·大传》) 成语典故18 典源出处 《南齐书·周颙传》:周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
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 释义用法 南朝齐周颙清贫寡欲,独居山中,以蔬食为生,人问他,他说吃的是“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即粗米、盐和一些蔬菜。
后用此典指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
用典形式 【周颙蓼】清·孙枝蔚:“田足邵平瓜,山多周颙蓼。
” 【白盐赤米】宋·陆游:“白盐赤米已过足,早韭晚菘犹恐奢。
” 【赤米白盐】清·顾炎武:“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水故何求?” 成语典故19 【拼音】jī shān guà piáo 【成语故事】相传唐尧时期,不愿当首领的许由隐居在箕山一带,他过着自食其力的简约生活。
一次他在颍水边用手捧水喝时,有人送他一只水瓢,挂在树上,风吹得乒乓作响。
许由心里很烦,把它丢到一边,头也不回就走了。
【典故】明·敬虚子《小隐书·许由》载:相传许由隐居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躬耕自食,以手掬饮。
人遗一瓢,挂于树,风吹历历作声,以为烦,弃之。
【释义】用为隐居不仕之典。
【用法】作宾语、定语;
用于比喻句 【成语示列】湖海伴渔樵,任尘埃暗宝刀,枕流漱石吾堪老,因此上箕山挂瓢,缑山弄箫,幽怀尽付闲花草。
明·王錂《春芜记·访友》 成语典故20 典源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释文:“熊,音雄,兽名,亦作能,如字,一音奴。
能,三足鳖也。
”《国语·晋语》亦载。
释义用法 古代神话传说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不成功,被尧在羽山的地方处死,神灵化作黄熊,跳进羽渊。
后以此典指臣子被害或被斥逐;
或咏有关洪水事。
用典形式 【黄熊】清·黄景仁:“黄熊怒气余咆哮,鳖躯鹿足驱银泡。
” 【羽渊魄】宋·苏轼:“初囚羽渊魄,尽返湘江魂。
” 【啼黄熊】明·陈子龙:“朝随山鬼啼黄熊,暮逐江妃乘赤鲤。
” 【鲧死羽】唐·韩愈:“膺图受禅登明堂,共流幽州鲧死羽。
” 成语典故21 典源出处 《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
”刘渊林注引《越绝书》:“舜葬苍梧,象为之耕;
禹葬会稽,鸟为之耘。
” 释义用法 传说舜死后葬在苍梧,有象为他耕田;
禹死后葬在会稽,有鸟为他耘地。
后以此典形容仁爱化人。
用典形式 【鸟耘】唐·宋之问:“未游龟负岳,且识鸟耘田。
” 【象鸟】唐·李商隐:“万方同象鸟,辇动满秋尘。
” 【象耕】唐·李商隐:“大卤思龙跃,苍梧失象耕。
” 【舜耕】宋·苏轼:“忆昔舜耕历山鸟为耘,如今老鸦种麦更辛勤。
” 成语典故22 典源出处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进士张(chan),汉阳王柬之曾孙也。
时初落第,两手奉登科记顶戴之,曰:‘此千佛名经也。
’其企羡如此。
”宋·王镋《唐语林》卷四亦载。
其中进士姓名记为“张倬”。
释义用法 千佛名经为佛经名,张在当初落第时,非常羡慕那些得中者,曾把登科名榜顶在头上,认为它与千佛名经一般神圣。
后用此典借指科举登科的名榜。
用典形式 【千佛名】清·钱谦益:“三条烛际升平候,千佛名标浩劫余。
” 【千佛名经】宋·范成大:“当年千佛名经里,又见西游第二人。
” 【选佛科名录】清·黄遵宪:“一编选佛科名录,便是司空城旦书。
”。
成语典故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下面是我整理的【精品】成语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典故 篇1 暗无天日 清朝康熙年间,盱眙县知县朱宏祥被提升为闽浙总督。
他到广东不到半载,就使广东全省利兴弊除。
然而,在朱宏祥到广东以前,这里的往来商旅不知死了多少,但就是找不到凶手,一个个都成了无头冤案。
譬如:朱肇运主仆两命尽丧;
吴学伊主仆3命尽丧;
谢俊卿男女5命尽丧。
这些人的死,都是凶手将他们的肚子剖开,将石头放进他们的肚子里,然后沉入水底的。
据说,朱宏祥一到任,城隍认定他是清官,就前去告诉他上述凶杀案是老龙舡户干的。
朱宏祥听到这一报告后,就到广东东北老龙津这个地方去捉拿凶手,结果擒获了50多名驾船人。
经审讯,才知道他们是以舟渡商旅为名,诓客人登上他们的船,再通过放蒙药或烧闷香使客人昏迷,然后下手将客人剖腹纳石,沉入水底。
这些船户结帮为害,致使这个地方社会极端黑暗。
暗无天日的意思是: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成语典故 篇2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
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之一。
成语典故 篇3 滔滔不绝 “滔滔不绝”也作“滔滔不竭”。
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
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
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
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
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出处】五代·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 【释读】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绝:完结。
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指说话很多,一说就是滔滔不绝,连续不断。
成语典故 篇4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成语典故 篇5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曰:‘林少单贫。
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
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
”《汉书·儿宽传》:“儿(ni)宽,千乘人也。
治《尚书》,事欧阳生。
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
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
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用典形式 【带经】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 【带经人】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 【带经锄】北周·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
”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
”清·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 【倪生经锄】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 【家学经锄】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 成语典故 篇6 孔子有两个得意的学生,一个叫子贡,另一个叫颜回。
有一次,鲁国受到齐国的武力威胁。
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想去游说齐国,想劝说他不要攻打鲁国。
最后孔子只同意了子贡的请求。
子贡不但去了齐国,还到了南方的吴国,越国、和北方的晋国。
子贡“挑唆”起这几个大国间的混战,小小的鲁国就免去了一场浩劫。
虽然子贡这么能干,但孔子还是认为他比颜回要差一些。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
”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叫做“闻一知十”。
【出处】 《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释读】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成语典故 篇7 【成语】生花妙笔 【解释】生花:长出花朵。
形容才思横溢,诗文佳美。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或绘画才能。
【出处】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传说他有一天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一连三个时辰没动地方。
后来实在太累了,不知不觉地趴在桌上睡着了。
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还在写字,写着写着,笔杆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花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
后来又从空中飞来了一张张白纸,雪白雪白的,直落笔下。
李白高兴极了,紧握那支妙笔,飞快地写着,写了一张又一张。
不一会儿,李白身边开满了鲜花,原来这些花都是落在纸上的字变的。
成语典故 篇8 【成语】当头棒喝 【解释】当头:迎头;
棒:指用棒子打。
喝:大声喊叫。
佛教语,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
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出处】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lsquo;
如何是佛法大意?rsquo;
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典故】古代,有一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
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
而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
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
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近义词】晨钟暮鼓、当头一棒 成语典故 篇9 【成语】割席绝交 【解义】割断席子,表示断绝交情,不再来往。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典故】东汉灵帝时,管宁和华歆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把金子看做与瓦石没有区别,照常干活;
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
他们经常同席读书,几乎形影不离。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又同席读书的时候,忽然有坐轿子的官员从门前过去。
管宁仍然照常读书,华歆却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看他这样不专心读书,又羡慕做官的人,便割断席子,彼此分开坐位,面色严肃地对华歆说:quot;
从现在起,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quot;
成语典故 篇10 典源出处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乐府解题》曰:‘刘生不知何代人,齐梁已来为《刘生》辞者,皆称其任侠豪放,周游五陵三秦之地。
或云抱剑专征为符节官,所未详也。
’按《古今乐录》曰:‘梁鼓角横吹曲,有《东平刘生歌》,疑即此《刘生》也。
’” 释义用法 古代有以《刘生》为题的歌曲,传说刘生是一位任侠豪放,四处周游的侠义的人。
后用此典称任侠豪放的人。
用典形式 【刘生】南朝陈·徐陵:“刘生殊倜傥,任侠遍京华。
”南朝陈·张正见:“刘生绝名价,豪侠恣游陪。
”唐·卢照邻:“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 【东平公】宋·陆游:“不知东平公,一剑隐红尘。
” 【刘生剑】明·高启:“聊持毛子檄,暂脱刘生剑。
” 【任侠刘生】南朝梁·元帝:“任侠有刘生,然诺重西京。
” 成语典故 篇11 典源出处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其亡也,回禄信于聆(qin)隧。
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
其亡也,夷羊在牧。
周之兴也,鸑鷟(yuezhuo)鸣于岐山;
其衰也,杜伯射王于。
” 释义用法 鸑鷟,凤凰一类的鸟。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周古公亶父把部落从豳迁到岐山脚下建邑,相传有凤凰出现,飞舞鸣叫。
后以此典表现盛世将出的祥瑞吉征。
用典形式 【鸣凤】明·陈子龙:“玉京春暖多鸣凤,大泽天寒独饭牛。
” 【鸟鸣高冈】唐·韩愈:“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 【岐山闻凤】元·萨都拉:“岐山过马应闻凤,陈室停辀莫信鸡。
” 【鸣凤有岐】明·李东阳:“鸣凤有岐还盛世,神龟出洛自何年。
” 【岐山出凤凰】元·萨都拉:“汉水浮神马,岐山出凤凰。
” 成语典故 篇12 典源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又《汉书·公孙弘传》:“弘身食一肉,脱粟饭,故人宾客仰衣食,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 释义用法 公孙弘虽身为丞相却生活俭朴,盖布被,每餐只有一个肉菜,吃粗粮,而对宾客和故旧却供给衣食。
后以此典称颂官员清廉俭朴。
用典形式 【布被】宋·陆游:“公孙分布被,范叔共绨袍。
” 【平津肉】宋·王安石:“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 【孙弘被】明·陈子龙:“独指孙弘被,仍污庾亮尘。
” 【餐脱粟】宋·苏轼:“未暇餐脱粟,苦心学平津。
” 【公孙布被】宋·苏辙:“京兆牛衣聊可籍,公孙布被旋须缝。
”宋·陆游:“公孙布被久有味,子敬青毡暖无匹。
” 成语典故 篇13 典源出处 《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 释义用法 钟山即昆仑山的别名,昆仑山的玉,火烧三天三夜而色泽不变,是真正的良玉。
后以此典形容真正英雄志士,不怕磨难,愈经磨折,反更显其英雄本色。
用典形式 【火辨良玉】唐·白居易:“在火辨良玉,经霜识真松。
” 【良玉猛火】宋·苏轼:“莫嗟天骥逐羸牛,欲试良玉须猛火。
” 【久炊为真玉】清·黄鷟来:“久炊始觉为真玉,未涅何因见不淄。
” 【试玉烧三日】唐·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美玉经三火】宋·苏轼:“羡君美玉经三火,笑我枯桑困八蚕。
” 【真玉烧不热】唐·顾况:“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
” 成语典故 篇14 典源出处 唐·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唐)玄宗善八分书,凡命相,皆先以御笔书其姓名置案上,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庸知其谁也?即射中,赐尔卮酒。
’肃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从愿乎?’上曰:‘然。
”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
”《新唐书·崔琳传》亦载。
释义用法 唐玄宗每当任命宰相,先亲笔写好名字,一次正好太子来,玄宗以金瓯将名字盖住,命太子来猜,太子猜中是崔琳、卢从愿,即赐以杯酒。
后用此典指人名高望重,堪为将相之材。
用典形式 【动金瓯】宋·辛弃疾:“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 【名覆金瓯】宋·石孝友:“更德标银管,名覆金瓯。
共看朝天路隐,归拜富民侯。
” 【金瓯亲卜】清·黄遵宪:“金瓯亲卜比公卿,领取冰衔十日荣。
” 【金瓯将相】清·钱谦益:“玉笋班行空点鬼,金瓯将相捻舆尸。
” 【姓名金瓯重】金·元好问:“姓名三字金瓯重,事业千年片简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