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起因(夷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20字)
夷陵之战的意义
问题一:夷陵之战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三国三大战役 并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大 少胜多 更因为这3大战役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势 简单的说 夷陵之战之前 蜀国占有荆州(已经失去 又畅重新攻下)汉中 西蜀 曹魏占有整个北方 而以三国时期的发达程度 应该是北方>
西南>
西北 以当时天下的形式 而西南又易守难攻 又有汉中这个粮仓支持 基本是一个2强一弱的局面 东吴在夹缝中 很难生存 两强一弱的局面非常难以维持 历史上的诸多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而夷陵之战之后 蜀吴两国的力量趋于平均 就是一个一强两弱的局面 这个局面就变得好维持了 就如同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平衡性要大于锐角三角形一样 这个局面下 蜀吴只有联手才能对抗东吴 而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战败 天下将会2分 变成类似于南北朝的状况 所以 夷陵之战才是奠定天下三分最重要的一个战役 问题二:夷陵之战这个结局给我们什么启示 个人觉得,夷陵之战其实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分别来讲: 在刘备这边:1.要顾全大局,不可随意挑起战争,夷陵之战爆发的原因演义上说是因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历史上可能原因更实际点,就是刘备不愿放弃荆州,不管是什么原因。
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主动挑起的,其实孙权本就有修好之意,共同抗曹,但刘备此时就显得有些不识大局,毕竟主要队手尚在,不应该主动打击盟友,将自己处于孤立状态,这点孙权就高明得多了,孙权在确定此战不可避免之后,马上就向魏表示称臣,这就是大智慧的体现。
2.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对手,不可轻视他人。
夷陵之战吴的统帅陆逊,当时虽是籍籍无名,但也颇有军略手段,刘备自视一生戎马,轻视陆逊,认为此战将轻易获胜,这种思想是兵家大忌,无论对手是谁,什么水平,都要重视,不可轻敌。
3.做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统一思想,夷陵之战本身在刘备集团之内意见就不统一,加上刘备并没有妥善处理好大臣之间的关系,使得夷陵之战开始就是人心不一,一旦有挫,军心极易涣散。
对比赤壁孙权的做法,又能看出孙权在统一内部思想的问题上的高明手段。
再来看孙权这边:1.要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不可多面受敌。
这点就是孙权最大的智慧,孙权所有的施政方针中,从来不会同时与两面开战,一定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具体到夷陵,孙权能够放下架子,向曹丕称臣,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在选择夷陵之战的主将的问题上,吴国内部其实存在极大争议的,毕竟陆逊年轻有没有什么实际的军功,只是靠着孙权女婿的身份上位,这点上看出孙权的魄力,敢用新人,大胆放权,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大优点。
3.放权彻底,不加干预,这点非常重要,毕竟陆逊年轻,军中资历不够,不免有些将领自持军功,不服调遣,但孙权给了陆逊极大信任,对于流言蜚语一概不理,给了陆逊极大支持。
4.蛰伏待机,不露锋芒,陆逊为将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低姿态,谦逊且隐忍不发,隐藏自身实力。
5.把握机会,不是战机。
当机会出现时,不应犹豫,当有极强的行动力,不拖泥带水。
当然,以上都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足的地方,还请海涵。
问题三:夷陵之战为什么刘备会失败,如果刘备打胜了历史将会怎么样,此战有何意义和影响 蜀军70万,陆逊的兵力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问题四:三国的三大战役的意义 你 发现一个细节了吗,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发动者失败,能说明什么问题,易中天老师的分析是,三个雄主都扭不过强大的士族阶级,也就是本地的士子豪强家族实力太强大了,都是当时的 朝廷制度引起的,士族控制做官的人选,社会言论,财政收入,进一步就是军队,最终成为豪强。
统治者都知道谁都不可能统治谁。
两个小的拼一个大的,三个一样大,一 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拼一个小的,最终存活一个。
但是三个都想成为霸主。
问题五:说说官渡、赤壁、夷陵这三场战役中哪场的意义最大,说说原因(100字) 官渡之战,使曹操得以一统北方,赤壁之战,使曹操一统全国希望破灭,三足鼎立开始形成。
夷陵之战,使刘备汉中荆州两面钳击中原计划流产,也使得屡战屡胜的蜀汉受到打击,三足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且疆域自此固定。
三者都有自己的意义吧,对于不同的阵营当然意义也不一样。
对于历史来说,这三次战争都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历史意义前两者是高于后者的。
因为若前两者导致了三足鼎立,而后者是稳定了三足的局面。
当然,从规模上看,赤壁之战伤亡最惨重,规模也最大,曹操83万大军呢。
官渡之战袁绍十万对曹操一二万,夷陵之战蜀国倾全国大部分的兵力,估计是在十几万。
不过个人认为赤壁之战既然规模最大,其意义也更大一些,毕竟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它直接导致的。
问题六:三国演义之夷陵之战读后感 一本《三国演义》使我爱不释手,因为里面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
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有重情重义的关羽;
有奸诈狡猾的曹操;
求贤若渴的刘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要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主要是由于袁绍不听别人的好心相劝,才打败,而在这场战役中,袁绍的兵力多,占优势,失败是因为袁绍不善于用人的结果。
就连曹操也说过:“如果袁绍善于用人,我对冀州连正眼都不看。
” 问题七:三国时夷陵之战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战役分析 蜀军8万,吴军兵力10万,总共也有将近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
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
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
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
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战役影响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
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
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关于诸葛亮不参加夷陵之战的原因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都有过这个疑问,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当初要是让诸葛亮带兵攻打东吴,灭掉东吴后再打魏国,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不让诸葛亮去呢?原因有三:第一,历史上的诸葛亮治国上确实很好,但在军事上才能并不那么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义夸张的结果,所以历史上就没有诸葛亮非要参战的必要性了。
第二,当时蜀国需要后方有他看守,辅佐刘禅,提供粮草补给。
第三,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系列,诸葛亮和刘备后期的政治目标不同:诸葛亮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次北伐可见)。
刘备触在建立政权,割据一方。
所以夷陵之战前,诸葛亮不受信任(所以刘备入川前,出征带庞统。
入川后,带法正)。
战败之后,诸葛亮只说:如果法孝直(法正)在,就不至于如此。
(夷陵之战前法正已死。
)可见这一点。
问题八:刘备打夷陵之战到底是什么意思 按演义,就是要灭东吴为关羽报仇。
按历史,目的是通过对东吴作战,压迫东吴,迫使东吴接受合约,比如说交换荆州等。
问题九:简述夷陵之战 希望对你有帮助:彝陵之战又称V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恭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夷陵之战的经过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发生的夷陵之战的起因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起因: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失败原因:刘备“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
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简介: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_亭之战(_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战争结果: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
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评价: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军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夷陵之战后,曹丕不趁势灭蜀,反而进攻东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曹丕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灭蜀,只是想夺取荆州,再加上自己内部也不是很稳固,所以才去进攻东吴。
刚经过夷陵之战的曹丕内部实力不稳。
在战争爆发之后,曹丕军队的原气应该也是大伤了,根本不很牢固。
要发动灭蜀的战争可能还会把自己国搭进去,不可能有实力去作战了。
而且一开始他也只是为了夺取荆州,并没有很大的野心,是以一直按兵未动,养精蓄锐了。
他还是挺有作战策略了,知道悬殊太大,不会以卵击石!古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汉易守难攻。
蜀汉特殊的地理因素,要调动大部队进攻,路都不好走,最主要的是只有两条路可走,困难是非常大了。
而夷陵战争爆发时,在汉中的曹魏军还是留守了大数人驻地,曹丕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去攻打汉蜀了。
种种原因不得不逼得他放弃攻打!没有任何条件他何必去自讨苦吃了,何况还有可能被别国背后捅一刀,因他自己内部也不强了。
东吴相隔得比较近,而蜀国难取,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相比蜀汉,吴国离曹魏飞非常近了。
都城建业离重镇徐州可以说没多远了,这样优越的条件下,不去攻打东吴,还待何时!本来东吴就失信于曹丕,于情于理攻打东吴才是上上策。
而且他确实也是如此行动了!把东吴打得无处可抵挡!曹丕一直在老爹的护佑下成长,一直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攻打东吴也是必然了,而且他也需要有个收服众人的功绩,毕竟他是篡位才坐上了最高位!也确实曹丕的亲征把东吴打击得很厉害,他还是挺精明的人了,但是最终他却败给了役病,这是谁也没想到了!也让他伐吴的功绩毁于一旦,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了!。
为什么刘备要发动夷陵之战呢?
原因应该有三个:1、 为关羽报仇。
关羽发动了"
襄樊之战"
,但孙权私下联合曹操集团,在关羽背后捅刀子,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斩杀,刘备集团彻底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
《资治通鉴》记载"
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
"
就是说,关羽被孙集团斩杀,刘备认为这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2、 刘备集团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占有荆州重地。
3、 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被压缩在益州弹丸之地,刘备的蜀汉集团最弱,注定了刘备要不停的打仗。
关羽发动"
襄樊之战"
失败的原因有许多,孙权在背后捅刀子也是重要原因,于公于私,刘备都要讨伐孙权,《资治通鉴》记载:初,帝诏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孙权否,众议咸云:"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
侍中刘晔独曰:"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羽死,不能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
"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魏文帝曹丕问大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大家都说"
蜀国狭小,关羽是蜀国的名将,关羽被斩杀军队也被孙权消灭,蜀国上下都很惊恐忧虑,不会再出兵了。
"
只有侍中刘烨认为刘备一定要出兵伐吴,他说"
蜀国虽然狭小羸弱,但刘备集团企图依靠威武加强自己,势必要出兵,以表明他的力量强大有余。
况且关羽和刘备,名义上是君臣,恩情却如同父子;
关羽被杀,不能出兵为他报仇,也不合善始善终的礼义。
"
关羽被斩杀一年半以后,刘备才兴兵伐吴,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刘备伐吴主要是战略上的考虑,并不是咬牙切齿的伐吴就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如果这样认为就低估了刘备的枭雄本色。
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有坚强的意志,绝不会感情用事。
刘备在乱世中能屹立不倒,肯定有他的长处。
关羽被杀,即便是刘备当时很生气,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感情也会慢慢冷静并淡下来。
所以,刘备伐吴,有给关羽报仇的成分,但绝不是全部,更多的应该是战略上的考虑。
刘备集团已经失去了荆州,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冲出益州占领荆州才能走向世界。
如果刘备集团占有荆州和益州,北伐的路就会有两条,一条是从南阳出兵攻洛阳,一条从益州出关这一条路,这条路蜿蜒曲折,行军打仗非常困难。
事实上,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北伐也只有益州这条路了。
诸葛亮多次北伐没有成功,一是蜀汉能力有限,二是和北伐出关道路崎岖后勤补给困难有极大的关系。
所以,称帝以后的刘备肯定要秀秀肌肉,向孙权集团和曹魏集团表明一种态度,"
哥虽然失去了荆州,但哥仍然很强大"
,放眼望去,曹魏集团最强大,不能和曹魏集团动手,弄不好会被反杀,只有孙权集团实力和自己在伯仲之间,只有伐吴来展示蜀汉的实力是最合适的。
《资治通鉴》记载,翊军将军赵云反对刘备伐吴不是上策,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敌人是曹魏集团。
赵云的建议让刘备非常不高兴,"
翊军将军赵云曰:'
国贼,曹操,非孙权也。
若先灭魏,则权自服。
今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魏,先与吴战。
兵势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
'
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
"
显然,赵云和众大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都没有理解刘备内心深处的想法。
东吴孙权方面,孙权斩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知道刘备必来报复,也相应的做好了准备,如:曹丕称帝,孙权马上称臣、东吴方面厉兵秣马、把治所从建业迁到公安都鄂,改名武昌,这都是为了防止刘备进攻所做的准备。
"
夷陵之战"
由此开打。
"
夷陵之战"
的过程《资治通鉴》记载: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
南郡太守诸葛瑾遗汉主笺曰:"
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矣。
"
汉主不听。
孙权听说刘备倾全国之力来犯,非常紧张,马上派诸葛瑾求和,刘备不同意。
刘备继续率领蜀军进攻,孙权求和不成只好派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共同抵抗刘备。
刘备刚开始势如破竹,深入吴境五百多里,陆逊采取防守策略,坚守不出,避敌锋芒,等待战机。
果然,刘备想速战速决,陆逊又坚守不出。
两军相持半年多以后,刘备决战不成,蜀军锐气渐丧,天气又特别炎热,刘备只好下令把军队屯在崎岖的山上,《资治通鉴》记载:"
蜀军自巫峡建平扎营,直至夷陵附近,设立数十座营盘,以冯习为总指挥,张南为前军指挥,从正月开始与吴军对峙,到六月仍未决战。
汉王命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扎营"
陆逊感到反击的时机来临,全军出动,用火攻大破蜀汉军队。
蜀军土崩瓦解,战死一万余人。
刘备连夜逃走,驿站员亲自挑着兵器铠甲在险要路口焚烧,以阴挡吴军的追击,刘备才得以逃入白帝城。
蜀军的船只、器械,水、陆军的军用物资,全被陆逊夺取;
蜀军尸体塞满长江江面,顺流而下。
刘备既惭愧又失望地说:"
我被陆逊羞辱,这是天意啊!"
"
夷陵之战"
结束以后带来的影响"
夷陵之战"
是三国时期继"
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
以后最重要的一次战役,这三次战役直接影响了"
三国"
时期的历史的走向。
"
夷陵之战"
结束以后,意味着刘备集团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蜀汉原本就先天羸弱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原本在孙权身上找平衡的刘备集团一落千丈,夯实了实力排行榜的末端, 只能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一直到三国归晋,这个实力排行榜都未曾改变过。
蜀汉弹丸之地,再也经不起大风大浪了。
刘备留下的烂摊子使后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寸步难行,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蜀汉穷兵黩武,恰恰是因为蜀汉太弱小了。
与其让敌人来进攻等待灭亡还不如主动进攻防敌于外,"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诸葛亮深知此道。
魏延的"
子午谷"
奇谋能不能成功就不去说了,但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计划肯定有自己的考虑。
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国力,以蜀国的国力来说,即便是魏延偷袭成功,后续的防守及后勤保障绝对是问题,以曹魏的国力,如果倾全国之力反击,蜀汉灭亡将会提前也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孙权而言,"
夷陵之战"
的胜利彻底解除了来自刘备方面的威胁,巩固了荆州的胜利果实,三国鼎立的格局已成定局。